成都在西部地区地位 深处西部内陆的成都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孙大侃 丨作者
导读:很多城市陆续公布2022年经济总量成绩单。全年没有新晋万亿城市,但多了一个2万亿城市!那就是成都,中国内陆第7个过2万亿的西部城市,虽然迟来了一年,增速也不高,但仍然值得庆贺!
首先,从全球来看,目前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GDP总量超过2万亿的只有44个。也就是说,成都相当于超过了世界上3/4的国家和地区。
其次,成都达成之后,2万亿的格局分布如下:京津冀1个,长三角2个,粤港澳3个(含香港),成渝经济圈2个。
✍ 古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事实上,成都迈上2万亿完全在意料之中,但仍然有人说有水分,如果真有,那2021年为何不公布达成。
我们还是一起看看,成都为什么会崛起,并且在全国乃至世界崭露头角,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
天 时
借势发展,勇攀高峰
✍ 解放之初,成都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今的成都经济总量如此亮眼,疯狂发展的背后,就是成都抓住了几大机遇:第一个机会:一五计划,成都被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电子工业基地。这为后来成都的电子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亿级别。
第二个机会:三线建设,大批的工业内迁,迁到成都的大中型企业达40多个。成都因此成为全国四大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之一和歼击机、雷达生产基地之一。
第三个机会:西部大开发,中国推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是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过去十年中,成都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名增长到第7名,增长2.5倍。
成都的迅速发展,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中国十大创业城市等。
随着西部大发开的号角吹响,借助强省会战略,成都开始发力,近年来,培育出两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这可视为城市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 2021年和2022年,工信部先后发布三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共有19个省份45个集群入围,从城市分布来看,成都有3个集群跻身“国家队”——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总量仅次于深圳,与上海、广州等并列。
- 目前,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根据工信部直属单位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报告》,成都居全国第9位。
根据十四五规划,成都以科技创新助力,正在加快培育两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
-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国第5位,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 2023年,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
✍ 成都是最早开展城市营销的,包括深圳、重庆、武汉、杭州等,成都算是做得较成功的一个。一句“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流传至今且变成了现实。
当年,成都喊出“中国第四城市”的说法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一夜之间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现在回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的目标,现在的成都可能连十大城市都进不了!就如营销界的说法,要敢于报目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另外,重庆直辖之后,四川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省由东西两个方向发展转变为,只向成都发展。否则,整个四川将会被重庆吸附,加上全省的劳动人口都去往沿海发达地区,此时的四川只能走强省会战略,别无他路!
从短期来看,确实壮大了成都,吸干了全川。但是如果不这样,四川又拿什么去对抗沿海城市的虹吸……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成都反过来形成虹吸效应,吸引北上广的人才以及众多西部的优质人才来成都。四川也因为成都,人民不用再颠沛流离外出。
事实证明,强省会战略,是很多中西部地区省会都要走的路,今天的郑州、长沙、西安等城市都在走强省会模式。
目前,四川的战略,就是让成都反哺川内,宜宾、遂宁的快速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成都可算是走出了一条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城市之路。因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命,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城市也出现了分类,工业型、枢纽型、资本型城市等,而成都未来可能是自成一派。
地 利
烟火成都,公园城市
✍ 两山夹一平原,成都占据了四川盆地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堪称精华中的精华。成都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另一方面,成都虽紧邻地质活动频繁的横断山脉——也发生过地震,但成都主城的地质构造却很稳固,大量的鹅卵石沙结构,具有天然减震器的作用,地势之好肯定是没说的。
几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中国的大后方。秦国背靠成都粮仓,唐朝在成都起死回生,近代战争史上,成都的军用机场更是价值所在。
国际新发展格局下,以西部连接欧亚大陆将成为外循环新方向,成都凭借地缘优势,被再次推到重要战略位置。
01 ▍因水而生,巴适安逸
现在提到天府之国,人们就会想到成都,但在汉代之前另有所指:
-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可见当时天府之国在关中平原。其实,成都最初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水旱灾十分严重。但直到都江堰这一留存至今的伟大水利工程的出现,令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才得以旱涝保收,从此开始了它的逆袭之路。这也让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农耕文明,在成都达到了极致。
- 成都平原在唐宋两代迎来大量人口迁入,经济快速增长,已然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农耕文明时期,其实没有城市这个说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3000年来,交通便利并非所长。「九天开出一成都」,靠的是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旱涝保收的都江堰水利灌溉。
都江堰彻底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后来又修建两江环抱,东风渠,三岔湖等重大水利工程,这都是支撑超大型城市的有利条件。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兴起,都建立在交通便利的基础之上,重庆就是因为地处长江航道咽喉之处,尽管山高路险夏季炎热,也挡不住发展势头,硬是从一个山城做到了直辖市。
02 ▍千年之变, 四通八达
西部大开发之前,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最初阶段,东部地区依靠通江达海之便迅速超越内陆的农耕经济。如上海、广州、青岛、武汉、重庆等。
我国作为大陆型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空运陆运,才能与海洋型国家一较短长。因为空运不用考虑地理屏障,只关乎直线距离。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泛欧亚地区交汇到成都的距离,比新加坡、香港更近,高铁穿山越岭,万米高空更是抹平了一切崇山峻岭,促成成都经历了空间位置的180度转换。
正如海运的发达,让上海从交通的最边缘一跃成为最核心,中国第二个拥有双4F国际机场的成都,通过2022年的吞吐量数据便可以知道其意义所在!
天府国际机场的位置,正好位于成渝主轴,既可以通过成渝高铁、高速辐射到重庆;还可以通过蓉昆高铁辐射到宜宾、自贡、泸州等城市。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也很特别,它是全国第一个依托铁路港设立的开发区,因为其他大多依托水运港口设立。
✍ 曾经,虽然预计成都有成为超大型城市的潜力,但实际上,成都的城市骨架扩张远远超出当年最大胆的想象。
现在的成都面积达到1.4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上海,7个深圳。城市环境、交通发展、旧城改造、生态建设方面都取得的巨大进步。
目前,成都公路已有10环(其中有两个环路还在修建中),地铁已超过500公里,高铁也在加快修建中。
要说逆天改命,成都是当之无愧。翻越龙泉山开辟东部新区后,地理形态也因此巨变,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总体来看,成都扩张发展的方位(向东向南)是一个方向。更为关键是,高新区及天府新区无缝对接,不像有些城市发展的很分散!天府国际机场的选址恰好就在东部新区的版图中,既是远见也是巧合。
✍ 很多人以为成都的发展,是国家给与灾后重建的资金扶持。但事实却是,成都没有重建资金的支持,更不是什么转移支付,好好咨询一下相关人士就知道了!
真实的情况是,成都要了意向增减挂钩的政策支持。因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耕地,而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谁也不能动。
- 增减挂钩,其实就是在本地占用了多少耕地,就在其他地区补多少耕地回来。从而达到不减少国家的耕地面积的目的。当时的成都,三环以外基本是农田,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也因此陷入瓶颈。
这时出现了增减挂钩政策,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成都建设用地超出的部分,可以在省内其他市县开发耕地偿还。
除此以外,自2007年被批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推动了城市发展:
- 比如:成都“拆院并院”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评价。典型之一即温江区的“两放弃、三保障”。
人 和
人心归一,包容开放
01 ▍成都的生活观
✍ 成都地处西部,却常常能引领时尚!古代,当沿海地区还不知道丝绸是什么的时候,成都已经玩出花样来。在成都人看来,只要安逸巴适,生活就不必太过复杂。
天道无常,顺应自然,要做的就是好好享受生活。据说与道教有关,道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观,和成都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契合。
成都人,天生有一种和大自然的亲近态度,善于充分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物质财富。就以饮食为例,成都人做菜喜欢把口味做到极致,不拘泥于许多书面上的搭配规则,把各种食材和调料用够用尽。
成都人,不管工作再忙,生活压力再大,一旦有了机会,或钻进名山大川,或者约一帮亲朋好友茶楼相聚,或者在街边享受美食。
- 上海著名作家曾经在成都很感慨地说,他在上海通过电视看汶川地震的时候,除了地震造成的灾害让他震惊之外,另一个更打动他和震撼他的是,四川人,成都人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对待居住这些事情的达观态度。透露出了让他动容的自信坚韧和达观。有了这样的生命态度垫底,一个地方之宜居,更有了一层厚厚的底气。
成都希望将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意全部融为一体,从遥远的古蜀文明,到农耕时代,再到商业时代,一切故事,最终都落脚在诗酒田园、功名利禄、人间天府、烟火成都中来。
02 ▍个体经济发达
✍ 成都的商业发达,特别是个体经济!企业密度位居全国第四,企业数量都达到了177万户,全国只有5个城市达到100万户以上!成都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商业发展,加上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于是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所以成都的首店数量也是全国增长最快的。
商业本质上是服务于人,成都商业服务肯定要好多,这里不是吹,到全国各城市转一圈就知道了!绝对是那些粗糙的城市想象不到的!
现在成都的营商环境已经升级到5.0版本,在新老成都人的共同建设下,这座城市聚合的商业形态也越来越多,创造着属于这一代人的商业神话。
现代城市发展,所谓的宜居落角点不一定在气候和地理上,最终是要落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之上。
03 ▍移居宜居之城
✍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从秦国“移秦民万家入蜀”算起,加上广为人熟知的“湖广填四川”,从古至今共发生了九次大移民。现在的成都人几乎都是外来移民。甚至不乏老外,呈现出了别具一格、气象万千的城市生态。
因而有人笑谈“蓉漂越千年”,这让成都骨子里一直就很包容。现在成都大街上,遇到说普通话的人很多。
解放初期,成都人口50万,2003年也仅仅500万人口。但近十年来,成都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和精准匹配。
- 先后出台成都人才36条、成都人才新政12条、人才新政2.0版,实施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0版本”到“3.0版本”转变,成都筑牢人才工作竞争优势……
- 成都2093万的人口中,人才总量达接近600万人,其中新落户成都的青年大学生超过60万
三大西部城市中,西安得天时——十朝古都、能够展现汉唐之风;重庆得地利——长江中上游特大型城市,也是通江达海;而成都得人和,领导眼光长远,邀请外脑,抢占先机,这就是全国移民而来的成都人
其实成都本来没有成都人,去了成都,就变成了成都人。无论东南西北,各色人等,来了成都都会被改造为成都人,而这一切更像是全体中国人一起酿造的。
共赴美好生活
✍ 这些年来,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私家车之数量全国第二,污染必然面临挑战!
对于工业来讲,成都不宜过多过杂,可集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产业上来,结合成都的教育科研资源、产业基础,保持产业竞争力的同时,环境尽量不受污染,这要看东部新区如何去建了。
成都对土地出让金依赖还较大,年轻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房价从2016年末到现在翻了至少一以上。
成都第三产业占比经济总量超过60%,比如成都的旅游资源,但比起云南和贵州,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四川和成都旅游定位有关。四川旅游资源集中藏边旅游带,成都做好中转站工作很重要。
正可谓: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再加上甘孜、阿坝等地。才有《中国国家地理》曾做过一期内容:上帝为什么造四川!
总之,2万亿GDP,正在成为城市竞争新起点。成都从2014年迈入万亿,到2022年迈入2万亿,用时8年,与当年广州一样。而上海仅用了5年,北京、深圳、重庆都用了6年,苏州则用了9年。
全国来看,尽管杭州、南京都是实力很强的省会城市,成都已经连续11年领先两座兄弟省会城市,但是成都的人均还有很大差距。
十多年前,天津还一度与广深争锋,竞夺“第三城”之位,但现在变成了未知数。宁波、青岛、无锡、郑州、长沙等城市或将在2025年后迈向2万亿。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武汉与成都一样,或许早已突破2万亿。目前,中国的四个方位都有了2万亿,只差中部地区了,希望尽快实现突破。
期待下一个是武汉及杭州!
▌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公众号【城市动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