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一般到什么地方无偿献血(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

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拯救生命的崇高行为。生命诚可贵,健康安全更重要,既要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也要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科学献血,用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必要的科普知识不能少。今天,我们就围绕献血中那些让大家疑惑的问题聊一聊。 献血前能吃饭吗? 献血前,建议先了解一下献血的相关要求和血液知识,消除紧张心理,了解不适宜献血的情况,保证血液安全和献血者自身健康。 献血前一天和当天可以按往常的习惯进食,但应以清淡饮食为宜。不饮酒,不服药,不做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让自己处于较好的身心状态。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献血后,当采血针拔出时,应听从采血护士指导,均匀压迫采血针眼处,持续5分钟以上,观察无渗血再停止压迫。 不要急于站起来,可以先稍微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这样做可以减少头晕等反应。 献血后4小时内应当多饮水,1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采血手臂提取重物或用力过度,以免影响针眼愈合。当发现针眼处有淤青,不要担心,一般一周左右即可消散,献血24小时后可以热敷。 一次献血400ml,会不会太多了? 人体大部分是水分,男性身体中水分约占体重的60%,女性因脂肪含量多一些,水分约占体重的55%。 算一算:体重70千克的成年男性,其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那么他有多少血液? 正确答案:大约5000ml。原来,400ml还不到整体血量的1/10! 通常,人体内的血液会有1/5储存在肝、脾等器官内。每当献血后,人体内的组织液和脾脏内贮存的血液,在1小时后就能将循环血量补回来。所以,献血400ml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当然,我国对献血间隔有着严格的规定,血液中心的专业人员在献血时也会对您做出专业指导,充分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成分献血还要回输,安全吗? 依据血液采集方式的不同,献血可分为捐献全血和成分血,后者即成分献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血液成分都可以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比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粒细胞等。 成分献血的优点是:通过单采可以获得较高浓度和纯度的单一血液成分,输注给相关适应症的患者。这样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由于全血浓度低,造成患者接触多名献血者的免疫风险。 没看明白?举个例子。 目前,我国成分献血主要是血小板单采。以此为例,献血者捐献的一份单采血小板中含有2.5×1011以上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量相当于7名左右献血者所献全血内血小板的总量。患者输注一个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就达到了7名献血者浓缩血小板的治疗效果,这样就降低了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风险。 对献血者而言,采集了血小板,其他的血液成分又回输给自己,更有利于快速恢复。 至于感染疾病的风险,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全部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耗材,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献出去的血不合格怎么办? 当献血者的血液离开身体进入血袋后,就被送往血液中心,由检验科进行取样检测。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的,被定为合格血液储存于血库冰箱内,随时准备拯救病人。对于检测不合格的血液,血液中心会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和报废处理。 为什么献血无偿而用血有偿? 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各国的共识是:自愿无偿献血是最安全的血液来源。由于无偿献血这一行为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对于献血者的健康问询得到的答案,应是无偿献血者对自身健康和生活史的诚实回答。 而有偿用血,其实支付的是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存储和运输等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需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 制定。 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昨日正式启用 这个证,用途可厉害了! 无偿献血证不仅仅是无偿献血者的荣誉证书,还是其本人和直系亲属用血后报销血液费用的凭证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证在报销使用上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对于无偿献血者本人,自献血之日起5年内累计报销用血量按献血量5倍计算,5年后按等量计算。当无偿献血累计满1000毫升时,献血者终生享受无限量用血费用报销的待遇; 第二,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用血时,其累计报销用血费用按献血者献血量等量计费。 不仅如此,无偿献血证的用途还在不断增加。有些省市开展了让无偿献血者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游览公园、免费体检、看病免诊疗费、申请无偿献血者大病救助金等激励措施。 献血证用处越来越多,但天天带着它是不是很麻烦?不怕!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11日刚刚发布了启用全国统一电子无偿献血证的通知。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在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正式上线运行,登录查询平台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中国政府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百度小程序。 还有个好消息,用血费用报销的手续也越来越简单了。如今正在将费用报销前移至各用血医院,目的是让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一站式”减免,提升无偿献血者的就医获得感。 ■背景链接 世界献血者日 自2004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世界献血者日的活动主题是 “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为“献血,让世界更健康”。 ■多知道些 哪里的人献血最积极? 在世界卫生组织 《血液安全性与可得性报告》中,欧洲区域贡献了世界上最多次的献血,尽管这地儿的人口仅占全球的11%,却贡献了全球献血次数的29%。而非洲与之完全相反,人口占了全球的13%,却只占全球献血次数的5%。其实,献血这事和人口关联不大,倒是和经济水平紧密联系。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1亿次献血总量中,近一半都来自于人口仅占世界人口19%的高收入国家。 关于献血还有哪些误区? 误区1 献血会引起贫血? 献血前,血站工作人员都会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每一位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血红蛋白含量不符合要求的献血者不能献血。 此外,每次献血200~400ml,不超过体内血容量的十分之一,且通过机体自我调整,刺激造血器官加快制造新的血液,血液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补充。因此,按规定在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情况下献血,不会造成贫血。 误区2 献血会传染疾病? 《献血法》规定,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血站采血时使用的都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使用后的血袋、针头等医疗废弃物要严格按照规定统一处理,集中销毁,不会重复使用,因此献血不会感染疾病。 误区3 献得越少越好? 中国大陆提倡一次献血200ml、300ml或400ml。对于符合条件的献血者来说,一次性献血400ml与200ml没有什么不同。欧美等国家一次可以献 450ml~500ml,这个标准是基于大量医学科学研究和近百年临床实践证明提出的,只要按照献血条件和献血注意事项来献血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对于受血者来说,接受一袋400ml的血液比接受两袋200ml的血液,发生输血免疫反应、传染疾病的概率从理论上讲要少一倍,因此对患者也更加有利。 误区4 献血会上瘾? 就人体生理而言,献血只是少量失血的过程,并不存在“成瘾”的任何机制和原因。 误区5 献血后会发胖? 献血后正常饮食并不会引起发胖。但有些献血者认为自己献血后需要进补,过分摄入,导致营养过剩,这可能是“献血后发胖”的真正原因。本版综合《山西日报》 《新京报》、中新网等报道

献血者一般到什么地方无偿献血(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