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1(花样年华深度解析一)
说到王家卫,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导演王家卫
电影风格杂乱,让人摸不着头脑?
兼具拖延症和强迫症?
墨镜焊在脸上的另类人设?
三者兼备或是更多……
今天提到的电影《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富盛名的电影。电影拍摄于1999年,于2000年在中国香港上映。
《花样年华》电影海报
影片的故事脚本来源于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对倒》。该片曾先后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外语片和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影片的男主角梁朝伟更是一举斩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张曼玉、王家卫与梁朝伟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和公司秘书苏丽珍同一时间搬来同一栋公寓。
两人先后发现,自己的爱人和对方的爱人走到了一起并远走日本。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心理,男女主人公开始主动搭讪。
在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中,两人维持着浓烈但又有所顾忌,情有所起但无所终的暧昧心理。最终,周慕云决定远走新加坡。
临行前,他对苏丽珍说:“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苏丽珍默然。
乍一看,《花样年华》似乎就是一个含蓄慰藉的爱情故事,其中饱含着男女主人公无尽爱意和丝丝遗憾,但是就是这么看似经典的爱情电影,它的制作初衷却是悬疑电影。
王家卫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没有将《花样年华》作为一则爱情故事,而是决定以惊悚片、悬疑电影的方式来处理它。(主角)以受害者之姿起步,接着他们开始进行调查,试着去理解事情如何发生。这就是我构建这部电影的方式,运用非常短暂的场景并企图持续制造剧情的张力。”
在知晓王家卫的创作初衷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花样年华》中,存在一种怪象:男女主角常常坐在一起,想象他们彼此的伴侣此时在做些什么,如果面对此情此景又会说些什么,甚至我们有时会模糊他们究竟是自己还是在模仿。
苏丽珍与周慕云
在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苏丽珍在跟一个背对着镜头的男人说话,男人穿着整洁的衬衫,涂着黑亮的发油。然而她高耸整齐的发髻和精致得体的旗袍,都难以掩饰她此时的愁容,她抬手在男人的脸上甩了一个耳光。
接着镜头转过来,却是周慕云……
这似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观众都以为男人是苏丽珍的丈夫。合理的是,她的丈夫早就远走他乡。
王家卫的说法是:“一开始,我想让张曼玉和梁朝伟饰演电影里的四个角色,让张曼玉同时饰演外遇妻子和陈太太,让梁朝伟同时饰演外遇丈夫和周先生”。
我们不难看出,这确实和悬疑电影的模糊叙事很像,我们无从得知苏周二人的另一半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爱上了对方,甚至连他们的形象都是模糊的?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里会大量的含混镜头,包括低视角的偷拍镜头,明暗对比鲜明的街道,逼仄狭窄带来压抑感的走廊和房间等等。
电影中的明暗对比镜头
电影的故事内核和镜头美学总是服务于原始的体裁设定的,《花样年华》也确实如此。
当我们感叹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感情无疾而终时,或是惊讶于影片的镜头描写总是过于压抑时,如果想到王家卫最初的设定是要打造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电影,那一切问题是不是也就迎刃而解了。
导演王家卫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看不懂王家卫?
一则是我们丧失了理解电影的时代语境,任何文本都需要特定的时代背景作为支撑。我们渐渐忘却了世纪之交的混乱感和迷茫感,也忘却了香港回归之初所面临的文化割裂和文化认同。
一则是大片更迭的电影市场中,我们早已习惯了“喂饭式”的观影方式。表象即为表意,深究即为过度解读。不是我们看不懂王家卫,而是我们已经不想懂了。
片尾字幕
正如片尾字幕,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前文请移步:《花样年华》:以梁朝伟式慵懒,弹王家卫的咏叹调
该系列还有后文,敬请期待!
我是约克镇的影音室,看文愉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