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Sunk)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比如说周末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钱。进入了电影院之后,你发现影片并没有期待的那样好看,甚至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此时又无法退票了。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强忍着也会继续看完的。这里不能被退回的电影票钱就是一种“沉没成本”。

经济学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Sunk)(1)

做销售的人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个业务员在判断项目时难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窘境,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销售菜鸟来讲。当他通过自己资源挖掘了一个项目时,会比较拼命的钻进去开发,各种手段都试过之后发现客户对自己并不感冒,或者是对方的某些条件也无法让公司答应时,但此时他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和金钱在客户身上,要是放弃的话之前的付出就等于打水飘了,他内心不甘,因此会继续硬着头皮去争取,结果就是不仅浪费了更多的时间,还将错过开发优质项目的机会,甚至导致自己被炒鱿鱼。前期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就是他们的“沉没成本”。

有过炒股、投资或赌博经历的人,尤其是最终以失败告终的那些,他们都曾经因执着于“沉没成本”,而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就像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记述的那样:“幸运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那些起初萌生投资和赌博念头的人都坚信自己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但期望毕竟不是事实,人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期望中,而选择性的接受期望相关的一切有利信息。尤其当他们撞见开门红的时候,那种胜利的欲望和信念会更加膨胀。但是当他们输钱时,他们就会不自觉的想“捞回来”,然后继续加注,甚至越来越大。失去理智的他们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已经花费在事情上的时间和金钱的量影响了我们是否继续进行选择。这种专注的投入,被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沉没成本是不可收回的投资。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因为,可变成本不应影响决策。决策是基于对未来后果的预期,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即使在面对更好的选择时,人们也会将这种沉没成本纳入前瞻性决策中。

我们每个人的每个决定,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我们的预想的,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似乎就越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谬的行为呢?因为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以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坚持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不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经济学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Sunk)(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