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菜团子的传统做法(手艺都快失传了)
包团子是老北京过去的一种常见主食。
外皮是用略粗的玉米面儿开水烫后使用。内馅可以随季节而变化。
为什么不用细细的玉米面儿呢?因为玉米面儿太细,包起来延展性差,容易裂;再就是蒸熟后口感发粘,吃起来没有痛快淋漓之感。所以一定要选用那种连面儿带碴儿都有的中粗玉米面儿。这个在粮食店都有卖,很容易找到。
馅儿料可以是新鲜蔬菜调制的,也可以是干菜泡发后调制的。
新鲜的蔬菜宜选用汤汁少的,要不然蒸的过程中会渗出好多的汤,导致整个团子瘫塌。是的,就是会瘫塌。进去是个团子,出锅就变成一堆乱七八糟的什么了。
干菜可以是干萝卜丝,干白菜,经过清洗之后泡发,再与肉馅混合。
吸足了肉汤的大馅料,再加上皮薄口感微糙的玉米面外皮儿,嘿,这粗粮简单升华到了“人间美味”阶段。
包团子的手艺估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了。65岁以上的老人也还不是所有人都会。但是能将团子包到皮薄馅大的极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包子的手艺我总结出了三个字:“转(zhuan四音)、颠、捏”。
这三个字就是包团子成功的秘决。要一边转一边颠起来,最后收口要用手指捏起来。
本来想录个小视频,但无奈没找到录制的按钮,所以将关键的几步拍了下来。
文章中出镜的一双老手是家中74岁老妈的双手。正是这双沧桑的手,为我们全家做了几十年的好吃的。小时候我和姐姐的衣裤、毛衣、帽子、甚至小时候的小布鞋,都是妈妈给一针一线做的。后来幸亏有了缝纫机,将老妈给解放了。每每想起小时候,想到的先是妈妈给做的大烙饼、大包子,还有这我到现在也学不会的包团子。
包团子的过程不太可能做到手净。因为要用手将馅料抓扣到团子皮上,这个量要靠手来掌握,而且包的过程当中,也要靠双手来体会,来压着馅儿,转着包,所以手上会沾着一些馅料。
好啦!言归正转!来看看老北京皮薄馅儿大的包团子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吧!
材料:萝卜丝1500克,植物油50克,猪肉馅600克,生抽适量,酱油适量,盐适量,中粗玉米面1500克,开水适量
制作过程:
1.大萝卜洗净后用擦丝器擦成细丝,入凉水锅中煮开5分钟,然后捞出晾凉,攥掉多余的汁水;
2.中粗玉米面儿加入滚开的水,用筷子搅拌成这种没有干粉、成团的状态,不用着急将它们和成团,就这样让水慢慢地被玉米面吸入;这个最好能提前40分钟左右开始做,这样玉米面才柔软,包起来不会裂开;
3.炒锅中倒入植物油,将猪肉馅倒入炒熟;
4.盐、生抽、酱油可以随口味来加,其它的葱姜等调味料都可以不用放;
5.将攥干水的萝卜丝略微用刀切几下变短,再与肉馅混合均匀,此时的馅儿很好吃了,我白嘴儿吃了好几口,真香!
6.玉米面也已经吸足了水,凉下来了,取一大块拍成厚厚的圆饼状(这个量我实在没法估出来,全靠老妈的经验了。如果想包小团子,就少点儿面,要包大团子,就多用点儿面);
7.将厚圆饼拍成略薄一些的大饼皮;
8.用手将馅儿抓起,扣在饼皮上,看这馅真足啊!
9.用双手捧着饼皮,团成碗状,双手的大拇指起到按压馅料的作用;
10.这张看着有点虚,其实是速度快,这就是“转”和“颠”紧密结合的过程,双手既要一边捧着饼皮和馅,同时还要适时将一只手离开,利用这个“颠”的动作将整个团子转起来,还要有将饼皮向上搓起来的力量;
11.看,团子已经初见眉目了,成为一个更加圆乎的碗状了;
12.只留下最上面的一个小口;
13.用手指将其捏合住,别有缝隙,同时还要注意别让里面留空气,要不然一蒸一膨胀就会裂开散馅;
14.大团子或圆形,或椭圆形,完全随意,包好的团子上下一倒个,瞧原先在下面的这一面多光溜儿;
15.一共蒸了两屉,足足10个大包团子(为嘛蒸这么多?楼上楼下的老邻居都喜欢吃,但是不会做呀!老妈做好后,会给他们各家端两个尝尝);
16.大火煮开后,蒸30分钟就成了。因为馅料都是熟的,时间太长后会因水蒸汽太多而变软,再长就该塌了。
趁热吃或者凉后再上锅热一下,都倍儿好吃。
小贴士:
1.玉米面一定要是中粗的,用开水烫后再使用;
2.馅料选用不出汤的,新鲜的、干菜泡发的都成;
3.大团子包不利索,可以先练习小个的;
4.蒸的时间看团子的大小来调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