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学会非暴力沟通 如何学习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美] 马歇尔·卢森堡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到: 1.造成人际沟通不畅的4个原因 2.一套百试不爽的沟通方式,让你更懂他人的心 3.疗愈自我的内心对话方法
我们日常的很多沟通会受挫,是因为其中充满了批评、指责等语言暴力,或漠视、拒绝倾听等精神暴力,无论是我们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甚至是我们对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剥开种种外在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去体察沟通双方的内心需求,直接表达自己的请求,并回应对方的请求,最终建立起基于理解和关爱的关系。
这是一本人际交往的神书,在都豆瓣上超过2w人对它给出好评,我读完以后一直在感叹:每个人都应该读,并且要背下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的人,一旦我们之间发生冲突,会彼此提醒用非暴力的方式去沟通。
三、说出你的需要和请求
今天是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第三天。
咱们在前两天了解了一些错误的沟通方式,以及非暴力沟通的前两个要素具体应该如何表达,怎么样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今天要学习的,是对于剩下两个要素的表达,表达需要和请求。
这两个要素的表达,我认为是非常难的,这就是咱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实践非暴力沟通的难点,表达自己的需要比表达自己的请求还要难很多倍。
不信你可以在生活当中去试试,就是你很难说出来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先跟大家讲的是,怎么样去表达需要,一会再说请求。
需要应该怎么表达?
实际上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不是那么困难:“我看到我把家里收拾得好好的,却被你们搞成这样,袜子都丢在沙发上,我感觉很愤怒”。
这个过程并不困难,但是,是什么造成了人有这样的感受?你的每个感受到底来源于哪?
来源于别人,是因为他们把家里搞乱了?还是来源于自己,是我自己太苛责了?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有那样或这样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强调,我们感受的根源来源于我们自身,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来源于我们的看法和观点,正是我们的需要、期待、看法、观点,导致了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精髓之一,读到这的时候,我就感觉被戳了一下。
为什么孩子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会生气?是因为孩子考不好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需要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来撑面子,或者是自我感觉良好。
为什么工作不顺的时候,我们会难受?是因为工作太难,还是老板太严厉?不是,是因为我们可能需要老板的表扬,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才难受。
是因为我们的看法,比如我们认为不应该失误,就应该每天都把每一件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出现失误的时候,我受不了,就产生了难受的感觉。
为什么伴侣没有及时回你的信息,你会生气?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你需要立马得到别人的回应,你需要他时时刻刻关心、关怀你,等着你,所以当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你就产生了失落感、愤怒感。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讲:我们的感受,实际上根源于我们的自身。
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刻在脑门上,当你有这样认知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情绪、感受,就不会那么强烈,已经治愈一半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是因为我们某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才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感受,不好的感受。
我们应该怎么办?特别简单,把你的需要说出来。
比如把这一点应用到你的亲密关系里面,好用的不得了。
当你看到你的伴侣没有回微信给你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很愤怒,当我看到我发了十条微信,你没有回的时候,我感觉很难过,我感觉到一种失落感,我感觉到一种孤独感。
然后接下来,你要把你的需要讲出来:“我需要你能够及时回复我的微信,即便没有及时回复,可不可以看到的时候跟我讲一声。”
当你把你的需要讲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变了,以前你老是别别扭扭的,然后接下来你们两个会互吵一架。
但现在,如果你能够把你的需要、愿望说得很清楚,别人就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他会说:“我知道了,我下一次一定...”
你把这个愿望表达出来,就已经解决事情的一半了,了解了不?
所以,这个表达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我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我感觉到了如何,然后再加上一个因为什么,这个“因为什么”实际上就是你的需要,就是你的愿望。
说起来是不是挺简单的,你觉得可简单了:我学会了,我马上就在我的生活当中应用。
你用不了,为什么?因为当你看到你的对象有十条微信没有回你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把手机摔烂,如果对象站在你的面前,你就想把手机摔在他的脸上,这是你下意识的反应。
这个时候,你会愿意跟他讲说“我的需要”吗?不会。
因为什么?这点作者没有讲,我来做个补充。
人特别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且我们也不习惯这么表达。
第一,我们会觉得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个有点羞耻的事情。
比如一个母亲工作了一天,她很累,回到家还要照顾男人、照顾孩子,又要做饭、洗袜子,她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休息:我作为一个母亲,我想偷偷懒,我想静一下,我想你们谁都不要理我,我就想好好休息一下。
但是我们会鼓励母亲这么表达吗?不会。我们会强调她的牺牲,我们会觉得一个母亲如果提出要求“我要休息一下”,好像就不那么伟大,就没有那种全力、无私的奉献感。
我们的文化里面并不鼓励,尤其是女性,去表达自己的需要。
第二,表达需要,实际上是一种示弱的行为。
如果说出你的感受,还不能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话,你可以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试试,它是一种示弱的感觉:我需要你来回复我的微信,我需要你今天晚上来我家陪一下我,我需要休息一下。
这种表达需要的过程,是有一点示弱的过程,尤其是你这个“需要”需要别人配合才能够完成的时候,就更有这种感觉了,把需要表达出来,就有可能被认为是示弱。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并不喜欢表达需要。
我们一般会怎么办?我们会利用别人的内疚。
比如孩子没有考好,我们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到他身上,我们会跟他说:“你成绩不好,所以让妈妈伤透了心。”意思是我的不快乐,都是因为你,我的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
所以孩子会内疚,他内疚完了以后,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配合父母,但是这是他真心想做的事情吗?
并不是,他只是为了避免你内疚,他再也不会喜欢学习了。
我们还会用什么别扭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会一直强调自己的牺牲。
你周围肯定有这样的妈妈,其实她们是有需要被满足,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孩子体贴等等,但她表达出来的,一直是强调自己的牺牲:我又干了多少活,我伺候了多少人,我每天在家庭上牺牲多大、奉献多大。
实际上她是有需要的,她不表达,她一直强调自己的牺牲和奉献。
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一种表达,就是批评别人。
为什么我们会批评和责备?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自己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在不顺心的时候,会倾向于想别人有什么错,我们就会批评他,我们会说是他们不负责任,是他们太自私,是他们太懒惰。
但你要知道,你的批评背后,暗含的是你的期待,我们对别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地表达了我们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我们问别人“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实际上是我们需要被别人理解;我们责备自己的伴侣“你为什么那么自私,为什么作为一个爸爸就不能多陪陪孩子”,实际上是我们背后有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看重亲密关系,我们看重这种亲子陪伴。
所以发现了没有,当你只去提及相关的事情和自己感受的时候,当你只说别人干了什么,指责别人的时候,很有可能你就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要,作者在书里面提到了人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
刚开始,我们是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对别人有责任,需要讨好别人,需要让周围的人都开心,我们会莫名其妙在自己身上加很多的负担,那个时候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
然后接下来,你就会走入一个突然的自我期,在这个期间的你,看上去有点面目可憎。你发现,一味满足别人的需要,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我这个阶段是什么时候来的?大学2、3年级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天天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天天去迎合别人、讨好别人,真的好累。
那时候就会有很多这种鸡汤文章鼓励你“做你自己”,然后一下就觉得找到了知音:我不想再这么干了,我有什么需要,我有什么感受,我要讲出来,我要大声说出来,我只考虑我自己。
等你更成熟一点,就会走入下一个时期,叫做生活的主人。
那个时候,你所有的奉献行为,对别人的包容行为,都是来自于你的爱,你也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你不是情感的奴隶,你也不会有什么突然的自我,你已经是自己和生活的主人了。
这是我们发展的三个阶段。
到这,我们已经讲清楚了,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你一定会遭到反击,不会如愿的。
相反的,如果人跟人之间在交谈的时候,开始谈论彼此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
想象一下,两口子坐在那,不是一味的指责对方“你没干什么,我又干了什么”,而是坐在那讨论彼此的需要,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找到一个方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就会开始真正的解决问题。
到这,我们已经讲清楚了第三个步骤:表达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就是提出请求,我们要请求别人的帮助。
那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一个肯定的积极的回应?
首先,你不要跟别人说“我不希望你做什么”:我不希望你每天三点钟回家,我不希望你每次都这么自私,我不希望你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千万不要说“你不希望别人做什么”,你要反过来讲“我希望你做什么”,否则的话,你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也会觉得很困惑: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你说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所以明白了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要说“不希望”,反过来要说“希望”。
第二,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你知道好多请求在我看来,是没有办法满足的。
比如“我希望你能够有点责任感行不行?你已经一个30岁的男人了。”请问什么叫做“有点责任感”?
“我希望你可以关心我,好不好,我为家里付出这么多。”请问什么叫“关心你”,给你做顿饭,还是给你发个信息,还是每天下班回来抱抱你等等?
这些东西都太模糊了,这些愿望都太抽象了,所以别人没有办法执行。
如果你提出的请求很具体,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什么叫具体的请求。
不要说“我希望你能不能有点责任感”,而是说“”希望你每周能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在家里陪陪我和孩子”,就很具体。
不要跟别人说“我希望你关心我”,“我希望你可以在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问一句我今天累不累,这样的话,就算作是关心我”。
请问哪一种请求,得到积极回应的概率大?
看看以前,我们说话都是怎么说的,想到这。我们就觉得活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团糟,确实没有注意到正确的说话方法。
第三点,在提出请求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只是一味的指责“你为什么就对家里一点都不关心,你为什么就不努力”,我们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能都不知道。
这时候,你的谈话对象就更觉得莫名其妙,更不知道怎么样回应你,他会更局促不安。
可能你会觉得:我没什么需要,我没什么请求,我只是随便聊一聊。
不,你有需要,你有请求,你需要的可能是理解,可能是对方的回应。
所以在每次谈话之前,弄清楚自己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我到底是有什么“需要”需要被满足,我到底要提出的请求是什么。
最后一点,如果你不确定对方搞清楚了你的意思,你可以让对方给你个回应,你也可以让对方去重复一下你说的意思。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么做有点尴尬,好像瞧不起对方的理解力似的,好像是觉得对方没有认真听似的,你可以这样讲,你把自己这个目的先说在前面:“我是希望可以把这话讲明白,但是我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为了保证我把这话讲明白了,你可不可以给我个反馈,可不可以简单重复一下?”
一般情况下,你把目的说到了前面,别人就不会那么介意了,他感觉到被你尊重了,也感觉到被你需要了。
在这个部分,特别需要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提出请求的时候,一定注意区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可擅长把命令当请求:“我只是请求你这么做,你有必要反应这么大吗?”实际上,你在命令别人,连自己都不知道。
那请求跟命令最简单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的请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别人就会受到批评跟指责,那么你提出的不是请求,是命令,如果你想利用别人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不是请求,是命令。
所以你提出的到底是请求,还是命令,跟你说话的语气没有关系,取决于如果别人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你尊不尊重他们的感受,你尊不尊重别人的需要。
到这,我们已经把如何提出请求讲明白了:一,不要说“不希望”,说“希望”;第二,一定要说得具体;第三,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第四,可以让对方给你一个反馈。
到这为止,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应该如何去表达,其中的难点是什么,我们已经了解的一清二楚。
我们今天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你以后要怎么样去反应?
第一,觉得自己犯了错,是自己的问题;第二,指责对方;第三,了解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四去用心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你要选择哪一种做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