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成龙谁威望大(冯小刚屠龙而后成龙)
1
冯小刚骨子里有种自带的危机感。
一直被挑选,一直不被当选的恐惧是他的常态。
1989年,王朔带了个人到编辑部,马未都扫了一眼问:这人谁啊?
这个尖嘴猴腮、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是冯小刚。
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冯小刚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美术工作。
那是当兵光荣的年代,冯小刚一进文工团就穿四个口袋的干部服。
当时的普通战士的常服只有两个口袋。
1984年大C军,冯小刚被迫转业。
脱下军装,冯小刚进入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干文化宣传。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贵人。
那天,冯小刚去医院找朋友,看到一个年轻女孩。
女孩很漂亮,还会抽烟。
冯小刚觉得,这么有个性的女孩有必要认识一下。
他开始四处打听女孩的消息。
女孩叫王小平,刚从美国回来。
她有个男朋友叫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主任。
郑晓龙在艺术中心主抓生产,凡是想进中心的人,都必须通过他。
相比已经名花有主的女孩,冯小刚更加羡慕出身总后大院的郑晓龙。
那代表平民家庭出身的自己无法企及的人脉和资源。
▲冯小刚与郑晓龙
冯小刚整天待在郑晓龙身后,话题除了工作就是理想。
他在一次畅谈中提到自己的梦想:在路边盖一大炮楼,收过路费,然后花姑娘的通通拉进去。
除此之外,他最大的梦想是,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郑晓龙就让他先实习一下,看看怎么样。
“不能嘴上说就调动了。”
从实习开始,冯小刚成为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的一名美工。
在正式摸到影视圈的门槛前,冯小刚整天黏在郑晓龙屁股后面,态度非常恭敬。
一帮大院子弟出去吃喝玩乐,他在门外把风。
一帮人攒局设宴,他主动端茶递烟。
片场活少的时候,他主动去厨房帮忙做饭,把芭蕉叶铺在地上,让郑晓龙不导戏的时候好好休息。
两人的交情一点一滴逐渐稳固,冯小刚轮番体验了剧务、场记和演员的工作流程。
电视剧《凯旋在子夜》里有个越南军官的角色,一上场就被击毙。
有人跟冯小刚开玩笑说:你长得特像越南坏人,不演这个可惜了。
冯小刚主动请缨出演,角色完成度令郑晓龙非常满意。
▲冯小刚扮演越南军官
成为影视中心正式工的冯小刚,上身一件红色套头衫,下身一条绿军裤,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照日夜坚守在脖子上,走起路来昂首阔步。
第二个贵人正在赶来的路上。
2
1985年,郑晓龙正在海南岛的原始森林里拍电视剧,美工冯小刚常伴身侧。
拍戏间隙,郑晓龙抽出一本杂志,边看边笑:真TM孙子。
冯小刚马上凑过来问:谁这么孙子,把您乐成这样?
郑晓龙把书递给他说:王朔,我一哥们。
冯小刚接过看了一会连连赞叹:真是孙子。
那是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
朋友的朋友不久也成了朋友。
1986年盛夏的一个午后,郑晓龙带王朔来到冯小刚住处。
首次见面,冯小刚如同一挺机关枪,冲王朔劈头盖脸一顿猛夸。
有人曾经问冯小刚如何评价王朔,他说,仿佛抬头望见了北斗星。
年轻的王朔极为受用,脸蛋白里透红。
那时的冯小刚没钱,买摩托车的钱跟郑晓龙媳妇借,下馆子是郑晓龙买单。
请别人吃饭只能在家自己做。
当晚,冯小刚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大菜,其中两道至今印象深刻:酱猪蹄和椒麻鸡丝。
饭桌前,三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冯小刚王老师长、王老师短,正式成为王朔朋友圈中的一员。
王朔和叶京都是训练总监部大院,郑晓龙是总后大院,马未都出身空军五七干校。
每次饭局,冯小刚都自觉坐到末席的位置上。
只有他一个人来自普通家庭。
叶京早年间接受采访时说,那帮人像苍蝇一样每天跟着他,王朔放个屁,就都围上来了。
冯小刚的朋友曾经评价王朔是冯小刚的精神领袖。
“尽管二人的本质相去甚远,冯小刚的思想、语言轮廓都来自王朔。”
▲图源:《阳光灿烂的日子》
早年的冯小刚甚至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儿都不差地背下来。
这份情谊彻底打动了王朔,他带着冯小刚成立了“好梦影视公司”。
筹备《编辑部的故事》期间,王朔对郑晓龙说:如果不让小刚一起参与,我也退出。
《北京人在纽约》开拍前夕,王朔顶住压力,强行腾出一个导演位置,让冯小刚和郑晓龙共同执导。
那时候,王朔有活就带着冯小刚,有人脉就给冯小刚搭。
作家圈当中的刘震云,后来成为冯小刚的御用编剧,两度参与手机风波。
3
1990年,《编辑部的故事》筹拍,冯小刚担任剧务。
让众人始料未及的是,开拍之际,剧本不翼而飞。
导演赵宝刚大发雷霆,问编剧能否重写一本。
王朔、马未都和苏雷这几位编剧都有自己的档期,忙不过来,也没心情另起炉灶。
这时,冯小刚站了出来:我能复原剧本。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冯小刚客串
1997年,冯小刚筹拍《甲方乙方》。
手上只有340万经费,堪称乞丐剧组,
冯小刚心生一计,他邀请叶京出演一个大款。
这个大款过够了富日子,想去农村体验贫穷的生活。
▲《甲方乙方》剧照,叶京扮演吃鸡大款
冯小刚一句接一句的“叶老师”,换来一场精彩的巴顿将军检阅军队戏。
叶京是王朔发小,出生于北京训总大院。
他动用关系,从部队无偿借到一个营的坦克。
▲《甲方乙方》剧照
“瞧见没?拧一下钥匙,点一下火,每辆坦克就五六千块钱一小时。”
叶京对冯小刚说。
有一次,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冯小刚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他说:
“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这是冯小刚在自传中记述的一段往事。
叶京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
▲《甲方乙方》剧照
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
拿来主义被他运用地出神入化,很多源于饭局的段子都被他像海绵一样吸收进自己的电影里。
冯小刚自己也在媒体前承认“你让我写剧本我写不出来,我必须看别人的东西,才能去想这东西怎么样是对的”。
这一点很像刘邦,一个最成功的无赖。
既有野心,又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做事目的性极强。
紧随其后是《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的相继出炉,葛优和冯小刚成为萤幕上的黄金搭档,冯小刚也有了“贺岁档之父”的桂冠。
4
日子久了,王朔对身边这个“会做人”的兄弟感到厌倦:
做什么事都透着功利,动不动就哭,总想利用自己来办他的事。
1988年人称“王朔电影年”,他的4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那年冬天,王朔喝完酒,去找从开裆裤时代玩到现在的叶京。
车子从西直门开往电影院时,王朔显然得意忘形,语出惊人:“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蹚”。
车里几个人一时无语。
好景不长,1997年,全国掀起攻击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批评活动。
好梦公司的三部电影全部遭毙。
王朔飞到美国避风头、散散心,走之前他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
“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于是,在同年上映的《甲方乙方》中,王朔的名字被抹去。
但它实际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在那个电影票一两块钱的年代,《甲方乙方》拿下3600万票房,冯小刚一举成名。
冯小刚后来送给王朔5万块钱稿费,对方直接扔了出去。
当他察觉到王朔已为时势所不容,果断与之撇清关系,转头交好张国立、刘震云。
叶京因此很看不起他,说他“用时候朝前,不用时候朝后”。
5
在同一梯队的导演中,张艺谋大器晚成但是科班出身;
陈凯歌生于电影世家;
姜文演而优则导。
只有冯小刚属于“野路子”。
他从没接受过专业学习,只有一点美术功底。
这也决定了早期冯小刚的形态,他考虑的只有如何在这个圈子里活下去。
王朔和冯小刚闹掰之后,叶京曾问王朔:你既然这么讨厌这个人,早干嘛了?
王朔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夸郑晓龙,夸王朔,夸叶京,冯小刚一步一步置换出自己需要的资源和人脉。
冯小刚女儿先天腭裂,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前夕,他没有把消息告诉亲人和朋友,只告诉了大哥冯巩。
冯巩借给他六千块手术费,还提来两大袋玩具。
他告诉冯小刚:“孩子玩玩具能分散注意力,买多点怕孩子玩腻了。”
▲冯小刚和女儿
后来冯小刚筹拍《大撒把》,专程找冯巩出演男一号。
在无人愿意投资的情况下,冯巩动用资源筹钱,同时帮忙修改剧本。
结果开拍之前,北影厂要求冯小刚把男一号换成葛优,否则撤资。
冯小刚抽完一包烟之后,同意了更换男主角。
▲《大撒把》剧照
2003年,他在自传里写:我知道我伤害了他,巩哥,真的很抱歉。
但冯巩只是笑着对他说:“一句话的事,都是兄弟。”
1992年,冯小刚带着《大撒把》的剧本走进了剧场。
他远远看到一个女孩子,周身都在发光,那是这出戏的女主角徐帆。
在王朔的帮助下,他把徐帆骗到很远的地方吃饭,惹得姑娘撅起朱唇抗议。
他在外界面前指着徐帆说:这是我女朋友。
从《永失我爱》、《甲方乙方》再到《不见不散》,徐帆实现了自己的女主梦。
1999年,冯小刚总共出入过两次民政局。
前一次是和前妻张娣办理离婚,后一次是将徐帆迎进家门。
▲冯小刚与徐帆婚礼
6
冯小刚曾经拍过一部电视剧《月亮背面》:一对男女前往海南炒楼,边恋爱边算计对方。
这部只有十集的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是官商勾结、恋人反目,财富面前人的贪欲袒露无遗。
这部剧没有正式播出过,宣传语里有一句这样说:它是冯小刚最满意也是最心痛的一部作品。
2001年,冯小刚在《大腕》里,以黑色幽默纵情讽刺浮躁的消费与资本。
在广告无孔不入的时代浪潮里,这算是一股清流。
但这只是昙花一现,识时务的冯导接下来应时而动。
2004年,《天下无贼》里的植入广告已经能拿回一半以上的投资。
华谊兄弟在各种场合抱着冯小刚,笑得合不拢嘴。
《私人订制》上映十天,票房破五亿,口碑却一路下滑。
冯小刚连发七条微博,怒斥影评人是“大尾巴狼”。
他在公众场合称自己性格不像张艺谋。
“我不能像张艺谋似的,张艺谋是忍着不吭声,任你侮辱我,我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人曾经评论,《私人订制》是自己看过冯小刚作品中最割裂的一部。
他一边骂观众是垃圾观众,高喊“群众里有坏人”,隐约含蓄表达自己的精神洁癖,一边又绞尽脑汁赚笨蛋观众的钱。
他变成了曾经自己所讽刺的对象,既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他开始公开喷很多他看不惯的事,人送外号小钢炮: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嘲讽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扑街,他要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老炮儿》上映,他给王健林写信,自比小女子,指责万达给自己排片少;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他跟王思聪在微博你来我往阴阳怪气;
《芳华》上映后褒贬不一,他公开表示因为那么多垃圾观众,才有这么多垃圾电影;
《唐山大地震》刻意煽情,上映前他说“不哭不是爹妈养的”,这句话让很多电影院里的观众全程忙着赌气,无暇哭泣。
冯小刚再也不是那个在京圈里谨小慎微,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冯裤子。
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冯小刚和他的作品越来越不伦不类。
7
印象中,冯小刚的童年是这样的:
“我小时候在院里这帮孩子,跟他们在一块的时候,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么一个,一块的这些孩子里头,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一岁的时候,父亲因为政治问题被羁押。
父母离婚后,母亲独自把他和姐姐拉扯大。
这样的原生家庭无法为他提供任何支持。
他每天钻营在各种圈子里,自己为自己构筑关系网。
也许靠自己潜心修炼,日后也能成大器。
但他觉得那样不靠谱,周期也太长。
拍《非诚勿扰》时,冯小刚借秦奋的口说了好多自己想说的真心话。
“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
“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
▲《芳华》剧照,冯小刚曾经在文工团的角色:美工
在《甲方乙方》的片尾,杨立新走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长廊,回到寒天冻地大雪飘飞的天井,画外音进行了总结: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甲方乙方》剧照
多年以后的今天,午夜梦回的冯小刚也许常常想起过去:
那时全家几口人住一间房,他的梦想就是能住两间房。
此外是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周围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
他的终极目标,是能去电影院里画海报。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