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制胜原理(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制胜原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制胜原理(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制胜原理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辚辊,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闓,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指导法则,使敌国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不出战就能使敌人屈服的,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来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封锁、孤立敌人,再次是直接出兵击败敌人,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建造攻城用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个月的工夫才能完成。而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个月才能完成。如果主将不能控制自己愤怒焦急的情绪而驱使士兵们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是靠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

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会劳累疲惫,又能取得完满的胜利。

这就是以谋略攻取敌人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主动进攻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割敌人;兵力同敌人相当的,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的要设法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的,要设法避开敌人的锋芒。因此,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固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点评】在《谋攻篇》当中,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

在整部《孙子兵法》中,到处都渗透着孙子对于“全胜”的追求。将战争的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战争的收益扩至最大,这可以作为“全胜”的另外一种诠释。实际上,无论是“伐谋”、“伐交伐兵”,还是“攻城”,都是“谋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谋略的作品。战之万变,皆在谋中,而善用谋者,总能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胜利,最终达到“以全争于天下”的目的。

在军事领域中,“伐谋”关系着将士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在经济领域中,“伐谋”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在个人事业中,“伐谋”关系着事业的成败乃至人生价值的高低。要想建立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务必要善于伐谋、精于伐谋,只有如此方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在《谋攻篇》的最后,孙子不战而层人之兵提出了一条战争中最为真实朴素的规律,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知彼”,就是把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条件加以估计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败的形势。具体的分析方法便是《计篇》当中的“五事”和“七计这实际上是战争前不可逾越的一步,战争双方哪一方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知己”和“知彼哪一方的胜算也就更大。

而现在,这一原则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

用于商业,它要求全面了解对消费者的定位是否准确,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用于求职,它要求全面了解自已的长处和短处,招聘单位的性质面试时还包括考官的真实意图等;用于交际,它指导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彼此,以免错失良友或遇人不淑;等等。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牢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真理知彼固然不易,真正知己却更难。

知己知彼自然难上加难,需要的是智慧、决心和勇气还有最重要的实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