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许多人看来,情商就仅限于“会说话”,其实,情商的含义十分广泛。

情商这一概念由萨洛维和迈耶提出,首先,情商涉及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指的就是关于自身的观念和看法。

自我意识并非生来就有的,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逐渐将母亲与自己分化开来,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我们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我”的问题,例如“我从哪里来”、“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对我如何评价”等等。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1)

然而,这一切只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开端,而决定自我意识发展上限的是我们从小到大不断的探索。凡是情商高的人,其自我意识水平必然很高,即对自己了解充分、判断客观,这对于人们常说的“会说话”自然非常有利。

而那些自我意识低的人,往往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所以自然会在人际关系中屡屡碰壁。

其次,情商涉及情绪的控制,这也是大家最为了解的一个领域。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愤怒时,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和社会对于自身角色的期待而改变情绪,从而平息愤怒,转变为和颜悦色。

当他们恐惧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恐惧,从而看起来风轻云淡。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2)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情绪的能力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在社会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这其中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个人经历。

情商高的人善于自我激励,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而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或者说自我强化(例如“完成任务就奖励自己买一个东西”)。

所以情商高的人一般比较有上进心,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设定很多目标,而无需依靠别人的督促和逼迫。反之,低情商的人不懂自我激励,他们努力的动机通常来自外部压力,或是他人提供给自己的强化物,例如工资等等。

除此之外,高情商的人还善于觉知他人的情绪,即很会“察言观色”。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3)

他们对别人的言行非常敏感,有时候一个细微的表情就能让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人在与上级相处时通常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甚至因此而升职加薪。

而情商低的人不懂得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甚至将他人激怒都不自知,这种人一般比较单纯,不喜欢观察他人的细节,或许要经过更多的磨炼他们才能适应社会。

情商高的人还非常善于处理相互关系,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处理”,可以理解为负面的含义,总之,他们能够以目的为导向,灵活地处理关系。

然而,不得不说,高层次的情商从不是一团和气,它还有这些“攻击性”。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4)

敢于表达

很多人都认为情商高就是有能力让所有人都开心,其实并非如此,他们有时候也很擅长让别人不开心,只为达成其目的。例如在竞争情境中,高情商的人并不会表现得十分客气,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友善相处,什么时候又必须抓住机会。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他们的信条,面对唯一的发展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攻击竞争对手,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

在职场中,人们最好不要以为情商高的人非常友善,恰恰相反,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高,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你们的关系不错,那么他将会成为你发展的助力,如果关系恶劣,那么你最好提防一下他。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5)

因为情商高的人一般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他们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这种人作对无疑让人头疼。

敢于反击

情商高的人并非一直都是和睦、客气的,在面对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对手时,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反击对方。

然而,他们的反击或许并不像普通人那样直接,可能会暗中使绊,或者是破坏你的人际关系,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让你“社会性死亡”,这可比打你一拳更加让你难以接受。

所以如果没有必要,一定不要去招惹情商高的人,也不要认为他们很好相处。

情商高的人做事一般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跟任何人做朋友,很多时候你认为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对方却不会这样认为。

心理学中的高情商是什么(高级的情商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6)

情商高的人也像普通人一样具有攻击性,但由于其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不会流露出来,但如果有人招惹他们,或许便会看到凶猛的“獠牙”。

所以看任何人都不能看表面,最好是通过一些细节去判断这个人到底是值得交往还是只能成为泛泛之交。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rrios, R., Totterdell, P., & Niven,K. (2013). Why Do You Make Us Feel Good? Correlates and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Presence in Speed-da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9(1), 72–82.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