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详解(老子为什么要说)

很多人都听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这是《道德经》第五章的内容。不知道大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困惑,老子为何要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为何不仁;圣人为何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详解(老子为什么要说)(1)

在进行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这句话里的“刍狗”和“仁”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会误以为刍狗的意思是狗,所以认为这句话是说“圣人不仁爱,不把人当人,而是把人当狗”。

但刍狗的意思其实是祭祀用的草狗。草狗的待遇如下:祭祀前和祭祀中很受人重视,祭祀后就被丢弃破坏烧火用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详解(老子为什么要说)(2)

所以,说草狗代指卑贱,或者有鄙视意义显然是在断章取义。实际上,刍狗有受重视的时候也有没用的时候,人们在使用刍狗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喜爱或鄙视的情绪,只是按照它的作用来使用它。同样的,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也都是让他们按照本来的样子发展,并不会夹杂什么特殊的情绪。

那么,“仁”又是什么意思?爱人,有喜爱之心。

但在老子看来,仁是不如道和德的状态的。故他写下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因为“仁”是一种有偏好和喜爱的状态,有了偏好和喜爱就已经失去了“德”和“道”,就可能会出于“仁心”而去干涉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因为“仁”而干涉了自然,最终导致了巨大的问题:

20世纪初,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4000多头野鹿,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射杀那里的狼,因为他认为狼的存在会减少鹿的数量,最终那里的狼全部灭绝了。由于没有天敌,不久之后,鹿就增长到了10万余头。鹿群啃食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吃光了野草,毁坏了林木,并导致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但最终鹿的数量也并未如愿增加,反而由于数量过多,导致食物匮乏,鹿群陷入了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详解(老子为什么要说)(3)

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是狼被消灭了。实际上,狼的存在可以控制鹿群总数的稳定,使鹿群不致繁殖过多,同时狼捕食的主要老弱病残、跑不快的鹿,这也有助于鹿群的优胜劣汰。

出于对鹿的“仁”而消灭狼,殊不知天地自有其运作规律,不会因个人意志和喜好而转移。

大自然对人没有偏爱,不会因为你好就让你风调雨顺,也不会因为你坏就降下雷劈你。圣人也是一样的,遵循百姓发展的规律,不因个人喜好进行干涉,才是对百姓最大的恩惠。

就像一杯浊水,想捞尽其中的泥沙,却越搅越混,放着不动,反而自然清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