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学会倾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修养和智慧)(1)

我们常常在央视节目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主持人在采访老人、孩子或残障人士时,会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甚至俯身跪地倾听交流。一个小小的动作,无论是主持人修养使然,还是媒体的行业自律,其结果是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尊重和认同。

可见倾听交流的习惯和姿态有多重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细节常常会被我们忽视或遗忘。结果是因小失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或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某局有位“一把手”,在工作和与同志们交流中,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无论开会、听汇报,总不给别人表达观点、发表意见的机会。经常是别人话没说完,意思没表述完整,就被他直接打断,毋庸置疑地说:“好,知道了,就这吧”!搞得下属很尴尬。

时间一长,大家都摸透了“一把手”的脾气——居高临下,没有耐心,不愿倾听,急于表态。工作上也好、开会也好,大家都不再表态、发表意见。汇报工作也是蜻蜓点水,敷衍两句,等他表态。结果,没过多久,单位的决策程序、工作流程、民主氛围,被搞得一塌糊涂。

如果说在官场,官大表准还可以理解,像这位“一把手”的行为也不足为奇的话。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正处于上升通道的年轻员工,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会放低身段、洗耳恭听,就有点不好理解了。

单位有位年轻人,刚刚入职两三年,工作能力平平,但总喜欢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不论是汇报工作,还是领导找他谈话,老是没等领导把话说完,就急于插话,跟领导抢话头;工作出现问题,找客观理由,推脱责任,辩词滔滔。一次,上司实在是忍无可忍,桌子一拍说:“你能不能先学会倾听,让我把话说完!”这样的年轻人,职业前景,可想而知。

生活中还有一种从不愿做听众的人。这种人的特征就是不会倾听,不论是同事聊天、同学吃饭、还是朋友闲扯,总是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根本不给他人说话机会,不顾他人感受。别人刚想说句话,话到嘴边,就又被他抢了话头。这类“大喷”的话题,猛一听云遮雾罩,听多了都出不了大圈:与达官显贵的交际,钱多得喝胡辣汤喝一碗倒一碗,子女亲戚朋友都很牛逼。这种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实则人见人烦,没人待见。

此类案例不少,共同点是与不会倾听有关。学会倾听,与人平等真诚交流,首先是对别人的一种理解和尊重。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绝不会剥夺你表达的权力。无论对方是上司或下属,是长辈或是晚生,观点正确与否,耐心倾听,让人把话说完,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工作和生活阅历不同,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工作、事实、问题做出判断,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必有其原因和道理。耐心倾听,去伪存真,趋利避害,用人之智,取长补短,无论对工作对生活对个人成长都有益无害。

其实,对一般人来讲,倾听交流也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知识和见解可以从书本中学,同样也可以从实践中学,从别人那儿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聪明、再博学、水平再高的人,都不可能穷尽世上的知识和学问,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盲点,多学学人家的思维方式,多听听别人的见解,从别人身上汲取养分,丰富提高自己,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做人智慧。

倾听对庶民如此,对大人物也是如此。历史上没有一位伟人不是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善借物力善用人智的典范。唐太宗善用诤臣,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兼听则明,开创大唐盛世。毛泽东身在窑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广纳善言,思考党和国家如何基业长青,探寻跳出“周期律”的秘诀。三大法宝、三大作风,成了党的理论结晶和精神财富。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是一种习惯、修养,更是一种方法、智慧。小用可以改善关系,取长补短,修身立德;大用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决策理政。于人于己,于公于私,善莫大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