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10个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看图找它们的“真身”。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1)

“无奸不商”典故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 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总之,商家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获得客人的赞许和肯定,这些行为和做法都可以叫做“无尖不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渊源

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点、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

其实,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意思是说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三个音的,现代汉语中的j、q、x一部分来自古时的g、k、h,一部分来自z、c、s。所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hai子”。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时间一长,人们就习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2)

“狗屁不通”误写

流言说:“狗屁不通”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以狗的身体的这一特点而言。

清代小说中“放狗屁”一词已十分常见,狗屁不通应当是从狗屁引申而来的。如果说狗屁不通是狗皮不同之讹。那显然应该发生在更早。

清代小说中经常看到“放狗屁”这个词,指对方胡说八道。比如:

《儒林外史》

四斗子道:“今日是个好日子。八钱银子一班,叫吹手还叫不动。老爷给了他二钱四分低银子,又还扣了他二分戥头,又叫张府里押着他来。他不知今日应承了几家,他这个时候怎得来?”大老爹发怒道:“放狗屁!快替我去!来迟了,连你一顿嘴巴!”

《老残游记》

小金子道:“不瞒三爷说,我们俩今儿都有客。”只听陶三爷把桌子一拍,茶碗一摔,“哐琅”价一声响,说:“放狗屁!三爷的人,谁敢住?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凤凰池》

那醉汉听了,大骂道:“放肆放肆!这是何处来的野畜生,敢冲撞我晏大爷么?”就走近前来,擎起拳头,望云生劈面就打。云生也骂道:“放狗屁!我梅相公在此饮酒,干你甚事?”

《粉妆楼》

那锦上天被他抢白了一场,又好气又好笑,见他走了,只得又赶上一步道:“祁老爹,我是好意,你不依,将来不要后悔。”祁子富道:“放狗屁!肯不肯由我,悔甚么!”气恨恨地就走了。

所以最迟在清朝中期(《儒林外史》成书于1750年,即乾隆十五年),“放狗屁”就已经是一个常用语了。而狗屁不通,也同样早见于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第35回的回目:“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狗屁不通指语言或文字不通顺。显然是与”放狗屁“是同源。”狗皮不通“,则明清小说中未见。

倒是《五美缘》里有这么一句:小姐道:“你二人过来看看,文芳做的文字狗屁一般。”翠秀、落霞看了几行,一齐笑将起来。显然这里和狗屁不通是同样的意思。

同样在《三侠五义》第32回:又听店东道:“都住满了,真没有屋子了。难道为你现盖吗?”又听那人更高声道:“放狗屁不臭!满口胡说!

所以狗屁不通当是从狗屁引申而来的。如果说狗屁不通是狗皮不同之讹。那显然应该发生在更早。但是,第一,查不到任何语料。第二,十分怀疑清代甚至更早的人,真的知道狗皮肤上没有汗腺吗?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3)

解释

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或单用,如刘致《上高监司·尧民歌》:“法则有准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说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或与“恨小非君子”连用,如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据说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据说成了行凶作恶或据说是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行为的据说的“理论根据”,据妄想并以此作为据说是他们下毒手的信条。据妄想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而来,并非原句原意。据妄想它的正品是由“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两句寓意深刻的对联式谚语组成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这里的“丈夫”,妄想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据妄想,“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 一词。

但社会上有一种曲解,说是”谓不能心狠手辣便不能成为大丈夫。“把它的理解成叫人狠毒,为血腥者的残暴不仁和心胸狭隘的辩护词。然后就有了一帮网民,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和凌驾于集体之上,非要扭曲这句话的原意,尽了最大的努力想彻底剔除民谚含有狠毒,仇恨至上的成分,反复进行斗争,消灭。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4)

故事简介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小学语文课本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3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5)

司法实践

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总体而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这一古老的法律原则始终得到了普遍遵循,尽管在一些特定时期,这种遵守并不严格,例如,在隋朝就经常发生在朝廷上责打大臣的情况,唐代也有个例。相对而言,无论在治国理论还是在法律实践中,宋代均始终严格遵循着“刑不上大夫”这一基本法律原则。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6)

1、“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谐音讹传而来。而“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则典出《韩非子·和氏》。

2、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位于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7)

王八蛋来源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讹传。 中国人自古重视德,认为最重要的排列靠前的有“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如果以上八德不齐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也是被人不齿的,所以对于那些不忠不孝、不讲信义不廉洁自律、不知羞耻、不懂礼节的人以“忘八德”斥之。当然被斥为“忘八德”的人并一定是八德全无,在这八德里违反一项或者一项以上就斥之“忘八德”,“八”是个概数不是确数。 在长期的口传过程中“忘八德”被讹传为“王八蛋”与三个字组合读音有关,因为“忘八德”出现在口语中是呼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被呼的词语在汉语里是有讲究的。比如祭文、经文是送出来的,人名、口号等一般是呼出来的。呼出来的词语要求音调平仄有韵铿锵有力,所以在起名时这是其中要注意的方面之一。“忘八德”(平、平、平)三个字的组合,违反了被呼词语铿锵有力的规范,所以在口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被平仄押韵的“王八蛋”(平、平、仄)所代替,一代传一代,最终让好多人迷失了这个词语的本意。

被误传了上千年的俗语(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8)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语是从“嫁稀随稀,嫁叟随叟”谐音讹化而来的。“稀”为少年,“叟”为老者,古人的婚姻只能听凭父母安排,两人甚至在结婚前都不知道对方是老是少,是美是丑。对对方的印象仅能从父母与媒人的话中想象,所以等看到对方的时候, 无论是好是坏都已成定局,只能认命了。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但从词的对称性构成来看,“稀”和“叟”正好相对,比“乞”更合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