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旅行日记全集(走咧走咧去银川之四)
行程匆匆,不仅西夏博物馆的二楼没来得及参观,就连拍摄《大话西游》的1号、2号陵也没去。
奔赴下一站,西部影城。
到了地儿,已经是2点10分。
旅游过的地方不算多,但有影视城的城市,我都没去过影视城。
北京北普陀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无锡太湖影视城,都不想去。
总觉得是仿款建筑,兴趣不大。
这次为啥来镇北堡,可能还是那部电影的加持吧。
看过好几遍,也看过长篇的解析。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歌曲和经典台词。
一部爱情电影,悲情的。
这个定义是不是太浅薄?
还有那部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电影。
张先生的一副对联悬挂在知之门左右两侧——行走即读书,旅游长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没读完万卷,路可以慢慢前行。
对于张先生,我印象很模糊,看过他的小说吗?似乎有,似乎又没有。
这次回来,倒让我下决心把他的小说都找来看一遍。
沿着木头草席搭成的长廊,我向里走去。
长廊上挂满了电影电视剧海报和拍摄场景的照片,导演、电影电视剧名、主角,应接不暇。
我只看过其中极少数的一部分,大多数没看过。
不准脱鞋的提示逗乐我了,有味儿!
流浪猫和我打招呼,我一边逗它,一边又避着它,怕跳蚤。
不知道张先生是不是信风水,应该是信的,看这个白虎朱雀青龙玄武的旅游线路设计,就没跑了。
明城是朱雀,我向那边走去,日头好大,晒得……
一座桥,是某电影的场景。
但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拍这个场景,随手拍了就走。
后来,我才知道张先生是个收藏家,影城里处处可见他的收藏品,从全国各地购来,放在各个他认为恰当的地方,展示给游客看。
由于收藏品五花八门,各就各位,我只看了看,几乎都没有拍照纪念。
不仅要懂得鉴赏,还要有拥有一定数量的或珍贵的收藏品,才能称得上“收藏家”。
2008年张贤亮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人物”和“中国十大收藏家”、“中国十大才智人物”、“影响宁夏50年人物”。
回头看到这个签字的大理石碑?
老谋子和刘镇伟,这就足够让我来这里一趟了。
宁静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又靓又飒。
她的电影我看过好几部,却不知道《红河谷》《黄河绝恋》都在这里取过景。
各样的布景,在导演眼中,在游客眼中,在张先生眼中,在工作人员眼中,应该是不同的模样和功用。
我对着这样的黄土,这样的烈日,不知道怎么拍,真的不知道。
走进一户低矮的土坯房,墙上挂着正播放着《牧马人》电影片段的电视机。
该片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讲述了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得到当地牧民的关怀照料,并与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连理,文革结束后,他放弃了到美国生活的机会,决定留下来建设祖国。
我看过吗?没看过。
小说的名字,在1981年来看,够直白,够劲爆。
有几个男的也在拍照,这屋子不够高,也许是土墙不能砌得更高?
西北老民居都是四梁八柱的土坯房,这适应历史上干旱少雨的西北环境。
以前盖房子都用土坯砌墙,房顶用松椽加木板再裹上泥,最后再加盖瓦片而成的。
不留神,就来到了电影中的一个场景。
从电影里截取片段,似乎是没错的。
只是道具布景不会和电影里完全一样。
电影拍摄日期是1994年七八月间,一晃眼,二十八年过去了。
1993年9月21日,张贤亮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
拍电影时,影城也才初初建立。
不知剧组是怎么知道这地儿的,从香港来到银川?
日头下看这个招亲台,和电影里风沙走石、昏天黑地、烟尘滚滚的感觉完全不同,代入感很不强。
可能穿着紫霞的衣服来这留影不错。
纯粹拍景的话,就找不到感觉。
我看见一个男的,也是独自来逛,驻足拍一张就走了,算是到此一游吧。
我站在唐僧受刑台下仰拍这个牛头,又站上台子,俯拍一辆载着游客的马车。
当初牛虱被唐僧折磨的,一个剖腹,一个上吊。
以为是原创,其实是借鉴。
走到某个经典电影的场景附近,外放着电影的对白或音乐,循环往复。
黄药师:不久前,我遇上一个人,送给我一坛酒,她说那叫“醉生梦死”,喝了之后,可以叫你忘掉以前做过的任何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她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这坛酒本来打算送给你的,看起来,我们要分来喝了。——《东邪西毒》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酒神曲》
各个角落,总有穿着古装的小姐姐在拍照。
影城摄影师总是让她们各种摆拍。
也许这样是最稳妥,最高效地完成任务的法子。
但也少了灵动和个性。
抓拍出好照片也不容易,时机稍纵即逝。
最好就是再带一个负责抓拍的朋友,任由其发挥,捕捉瞬间,活力又随意。
走到了《红高粱》的酒坊。
远远一股酸味传来,和宜宾小巷窖池的味道差不多。
原来这里真的在酿酒,红高粱酒。
旁边是电影中的家。
我已经不记得电影里的细节了,和眼前的一切对不上号,只随便拍了几张。
九儿居室里,卧室土墙上还有巩俐剪窗花的剧照,针线箩也搁在炕桌上。
堂屋的电视机播放着电影片段。
浓烈的红与黄,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
张艺谋,是个对色彩运用到极致的人。
在纪录片中,张先生谈到了他第一次看到两个古堡的感受。
明弘治年间的镇北堡,和清乾隆年间的镇南堡,形成了这个影城的二个风格场景。
明城的荒凉粗犷,清城的规整有序。
这时看到了遗址廊,这就是明代古堡的围墙。
玻璃地面可以让你看看下面是啥模样,偏偏我是最怕走玻璃这类地面的,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而且此刻没有第二个人。
下面居然有假人,吓我一跳,还仰头上望,要是小姐姐穿着短裙走在……
到了可以参观的70米围墙尽头,正前方有人!一个被灯光照的脸发黄发青的丫头片子,盯着来人……好恐怖啊,她在跟你躲猫猫?
我觉得假人的设计好像是来到了鬼屋一般……
虽然它们不动不叫不闹,但就是这么盯着你,也让你不寒而栗……恐怖谷理论诚不欺我。
迅速走出来,在阳光下,舒适了不少。
在场地中间用篱笆围起来一棵酸枣,起码有3米高,花开得正盛。
我凑过去一小会,蚂蚁爬我身上了,手臂上 2个,脖子后面也发痒……
酸枣花很香,黄色的小花把蜜蜂、蚂蚁都招引来了。
酸枣小乔木在贫瘠的黄土上肆意生长,喜光耐旱,是满眼黄中一抹不多见的绿色。
登上台阶,站在月亮门下,俯瞰明城。
电影中,月亮门硬是被拍出了在一个很高处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
现在周围插满了旗子,还有大小车轱辘的围栏造型,还有一些棘刺缠绕……
和电影里那种极端的黄土蔽日、贫瘠荒凉的感觉,差了好远好远。
再看电影,才知道月亮门的背景就是贺兰山啊!
现在,再听张艺谋作词,赵季平作曲的这句“妹妹你大胆往前走,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别有一番感慨。
正如同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条通往涅槃彼岸的路径和永断生死烦恼的方法,人生也有九千九百九种活法,只要找准了适合自己的路,大胆往前走就是了,走到哪儿算哪儿,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讲真,人的一生很短暂,生死一瞬,是活不过这些被保护起来的文物古迹的,所以能多看它们一眼,多摸它们一下,已是赚了。就像张先生收藏了那么多的古物家具,他已归天,而那些东西还在影城,继续着它们的岁月。
2012年,97天,兴建了“老银川一条街”。该景区以复制原“宁夏省国民政府”(即“马鸿逵官邸”)的建筑物为中轴,以解放前银川市最繁华的“柳树巷”为蓝本而打造。
走在其中,老商铺有的只作为展示,有的在营业,有卖吃的,有卖布的,有卖张先生的书的……
燕子飞来飞去,麻雀也多。
这里还原了银川市民马某1981年在柳树巷的家里的布局。
祖孙三代,5人,共居一室,同睡一炕,使用街道公厕。
对于一个没睡过炕的人来说,只知道“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
我觉得是燕子的燕子,飞进理发店里停了一停。
120米的街道尽头,是历史图片和近代室内布局展览。
墙上挂满了老银川的照片。
还介绍了宁夏的发展变化成就。
这时已经是下午5点20了,我还没去清城。
幸运之门上方,就是电影结尾那个城门楼子。
假人的戏服在风中鼓舞飞扬,城墙下的游客几乎都要拍下这个场景。
情侣还可以把头搁在头像框中合影留念,但下面的那句台词选的不那么美好,其实也挺好的,符合《易经》的精髓,一个“变”字,道尽了宇宙万物,人世百年……结局,谁也猜不到,或许有规律可循,或许也无规律无定数。
时间有限,其他电影场景我都跳过,直奔他的纪念馆,看看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
他的小说,我会去图书馆借来一看。
看到照片里那游客阵仗,和我今天所见的相比,真是……哎
我个人觉得张先生是个挺有想法的人,而且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人做事。
有的人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评价他,我不置可否。
未经他人苦,也未有他人之成就和影响力,还是沉默比较好。
纪录片里,谈到影视城带动的经济效益,我是相信的。
访谈里,我看到了一个被时代裹挟又不失本心的人,能写的时候写,不能写的时候经商,想要做更多的事就从政,后来又做慈善,每一步都算数,都成功。
我之前不知道他,希望通过他的小说,从〇开始认识他。
这时,已经是5点50分了,整个影城响起了《一生所爱》,一遍又一遍。
听现在的这个live版本,觉得和电影里的情绪不一样了。
这个版本的编曲和演唱,仿佛至尊宝已经身外化身,看淡一切,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一般。
还是喜欢二十八年前的那份无奈和哀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无论是谁,就算是至尊宝,也逃避不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