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看婚姻(孔子三代人离异对我们的影响)

马上就是孔子诞生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们听到很多,但知道吗?孔子原来也是一个离异人士,而且他儿媳妇也改嫁了,更夸张的是孔子的孙子也是离异人士。这个就是所谓的“”孔门三出”。

孔子温良恭俭让,一直以“仁”为根本。 在婚姻上,孔子也是一个提倡婚姻自由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离异人士。正如晚清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经历有一个解读:“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仁学》)谭嗣同高度赞扬早期儒学而批评清朝理学和礼教,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早期儒家持有一种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在他看来,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轻松和平等——要是咱俩合不来,“分开就分开”。

孔子如何看婚姻(孔子三代人离异对我们的影响)(1)

孔子为什么离婚?

孔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不美满的婚姻可以说是包办婚姻酿成的恶果。据《孔子家语•本姓》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看来,孔子十九岁时就娶了这位太太,她来自孔子祖籍地宋国的“亓官氏”,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伯鱼。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最后与孔子离婚。

据载,公元前532年,孔子十九岁时,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正式工作,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家人开始替他操持婚事。

哥哥伯尼拿了鸡、大雁、小猪、帛锦等聘礼到宋人亓官氏家替他提亲。亓官请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转送于孔子作为爱情信物,由此确定了终身大事。

可见孔子与亓官氏,并非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而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与爱情无关。

他们为什么会离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三观不合。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被无数女性骂了多少年的句子,可能真的是孔子对婚姻的真实感叹。用现在很多男人的感叹就是,女人啊!真麻烦“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按照绅士风度要求自己。那么,这样一个严肃的绅士,自然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

孔子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当然也来自于婚姻生活的经历。看来,这位夫人给孔子造成的影响应该挺大的。离得近了吧,就经常“粘”人并且“不逊”。可是离得远吧,又抱怨孔子不讲情谊,哭哭啼啼。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孔子也就烦了,怕了。最后走上离婚的道路。

孔子如何看婚姻(孔子三代人离异对我们的影响)(2)

婚姻的破裂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谁的过失(如现在的无过失离婚),而是追求不同而已。孔子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用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就是一个理想型人格的人。

然而,婚姻生活是从柴米油盐醋开始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一身投入“仁、礼”事业中,“亓官氏”在背后应该是担任起教子和家庭琐事的人,经营方向不同,必然没有共同话题。

孔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奔波,回家是需要放松和慰藉的,甚至是需要得到妻子对其理念的赞同。然而,“亓官氏”久未见丈夫,满怀喜悦地将家里大小事务告诉孔子,孔子可能又失望又厌烦,深刻体会鸡同鸭讲的痛苦。才会有那个“食不言,寝不语”之说,试想,吃饭不交流,睡前不交流,孔子又常年在外,能有感情基础吗?

像这样的家庭其实很多的,譬如路遥《人生》里的男主角高加林,跟她老婆刘巧珍也是没有共同话题,高加林关注的是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刘告诉的是家里的“母猪又生了,生了12胎……”,此类琐事。都是三观不合,没有共同语言的结果。

儿媳再嫁,孙子离异

孔子对婚姻自由之提倡,也体现在孔子允许儿媳妇再嫁这一点上。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汉儒郑玄注:“伯鱼卒,其妻嫁于卫”。子思是伯鱼的儿子,也就是孔子的孙儿。伯鱼早死,他死后其妻并没有树立贞节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到卫国。伯鱼死于公元前483年,这一年孔子六十九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却没有因为疼爱儿子而阻止儿媳妇再嫁,显然是对婚姻自由的尊重。

孔子的孙儿子思。根据儒家原始文献记载,他也曾有过离婚经历。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郑玄注:“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由此可知,孔子的曾孙子上,他的妈妈也曾经与他的爸爸子思离婚。

《礼记•礼运》中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明确承认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自然法则。《礼记•内则》中甚至提出:“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太太老了,但只要还不到五十岁,就应该照顾到她的性要求。这一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离婚,以及允许儿媳改嫁是有帮助的。

先秦儒家除了提倡婚姻自由外,甚至还提出过类似于现代“试婚”的观点。《礼记•曾子问》中记载,新婚妻子三个月后才到男子家庙去拜见祖先,如果三个月之内双方不和谐,这婚姻仍可取消(江晓原:《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与后来明清时期的道学家们简直南辕北辙。

孔子如何看婚姻(孔子三代人离异对我们的影响)(3)

关于孔子离婚的反思

孔门一家祖孙三人离婚和改嫁的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了解这一背景,不但有助于理解早期先秦儒家对待婚姻自由的提倡,更有助于理解《论语》中核心价值之一的“恕”道,也有助于理解孔子的人性观念。

同时,孔子家庭婚姻的破裂,印证人并无十全十美。所谓无所不能,十分完美的圣人并不存在。孔子死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被美化和神化,并不符合人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崇拜要不得。

婚姻关系,即使孔子都难以处理好。因此,婚姻家庭还是需要彼此投入经营的,正如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忧愁责备别人不懂我的人,要忧愁则怪自己不会主动去体谅人家。对自己多一点反思,于别人多一些换位思考,相知才能相惜。

家和万事兴,懂得经营和包容的人,才能获得应得的幸福。毕竟婚姻美满,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还是可以追求的。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且行且珍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