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予有几次影帝(张艺谋的偶像张涵予的梦想)
01.
1978年,张涵予还是部队大院里最调皮的孩子。每天放学,书包一丢,叫上几个哥们儿打到天黑。因为贪玩,他成绩烂得一塌糊涂。每次考完试就要遭他爸一顿毒打。
可突然从某天开始,张涵予不淘了,一有空就揣着个小本子往电影院跑。跑了30多回,就为记电影《追捕》的台词。
30遍台词抄下来,张涵予放弃了当画家的理想,从此立志当一个配音演员。上高中后,央视刚成立国际译制组,他就把录音带寄了过去。那一年,同样被《追捕》吸引的还有北电78级摄影系的一个男生。他原本没资格读大学,年龄超了录取条例太多。实在是摄影作品太出色,才被文化部点名破格录取。
看完《追捕》后,他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个男同学,就是张艺谋。
多年以后,老谋子拍《英雄》,死活要在里面设计一个老剑客,类似扫地僧那种一剑毙命的水平。这个角色,是专为偶像高仓健设计的。没想到剧本送过去,高仓健没接。
张艺谋不甘心,之后又花三年,为他量身定做了《千里走单骑》。之所以这么执着,就因为《追捕》的主演,是高仓健。
事情还要从邓小平身上说起。
1978年,抱着“改革开放”决心的老人去日本转了一圈,中日外交进入蜜月期。是年10月,日本人带着几部电影到北京搞影展。随后,电影《追捕》成了“文革”后首部引入内地的外国电影,掀起了史无前例的观影狂潮。
「电影《追捕》」
想想呵,十年封闭、十年动乱,突然来一部悬念迭起的动作片,谁能扛得住?当时有人少则看了两三遍,多则看了五十遍都不止。拿马未都的话说,在中国影史上,很难找出第二部像《追捕》这样轰动全国影响深远的作品。
据说1999年,日本方面搞了个调查,说有80%的中国人看了这部电影。这显然太过夸张。但保守估计,两三亿也得有吧。
借着这股旋风,高仓健成了一代人的男神。
当时红到什么程度?就因为他在片中穿了件风衣,某成衣厂半个月卖了十万件仿品。大街小巷,男的都竖起衣领,不苟言笑,模仿剧中杜丘的硬汉范儿。相声、小品、流行音乐,各类文艺作品里,全藏着《追捕》的梗。
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都知道,方言他们那帮大院子弟,成天嘴边挂着的就是《追捕》里那段台词:“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
高仓健演的杜丘,外冷内热、坚毅冷酷,带起了社会上一阵“寻找硬汉高仓健”的风气。搞得唐国强这样的“奶油小生”没了戏演。那时候,男人就要像老高一样沉默而温情,脸部线条要硬,气质要酷,出门穿风衣,戴一蛤蟆镜。哪个男的要跟今天小鲜肉一样精致、妖冶,出门就会被姑娘们判死刑。
高仓健的角色魅力,对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形成了巨大冲击。当时要是有热搜,估计老高得天天刷屏。最主要的是,老高的人设很难崩塌。不但不会崩塌,而且吃瓜群众会发现,硬汉杜丘,还不如高仓健本人有魅力。
「电影《追捕》里的杜丘」
1978年对高仓健本人而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那年,凭借在《幸福的黄手帕》中的精湛表演,他拿到了第一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影帝。这个奖,意味着他从一个男演员跨入了表演大师的门槛。也是从那时起,高仓健在银幕上建立起了世人熟悉的那种寡言少语、却温和深情的男人形象。
这都和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02.
说来有趣,虽然《追捕》上映时,高仓健在中日两国独领风骚人气爆棚,可刚入行时,他却以做演员为耻。少年时代的高仓健,理想是去美国做商人,然后环游世界。为此,他特意报考了明治大学的贸易系。结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回老家挖煤。
挖了几天,还是不甘心,又回到东京。
大学老师见他可怜,就让他去东映应聘仓库管理员。结果面试时碰上东映老板,看他高大帅气,就说你当什么库管啊,赶紧来我们公司拍电影。可是在老家人眼里,演员是“河原乞食”的生计,是下三滥,这要是去了,哪有脸回家?然而吃饭要紧,高仓健只好答应。据说第一次化妆时,他还流下两行泪水,发誓要做回男子汉,摆脱靠擦脂抹粉赚钱的日子。
当时东映也很傻,看他面庞俊朗,就让他演爱情片,演一部扑一部。高仓健从小就是个内敛的孩子,话少,内心坚韧。说那些肉麻台词,无异于钝刀子割肉。直到一个黑帮片导演看了他,对东映老板说:“健桑这种男人,就该演有男子汉气概的角色,你让他演什么公子哥啊?来我这里演黑帮片!”
「任侠片时期的高仓健」
这次转型,迅速成就了高仓健,也奠定了他最早的硬汉气质。那两年,正是日本黑帮、任侠片的大潮,高仓健隐忍、硬朗的形象,很快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没几年,他就声名鹊起,成了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那时他还没拍《追捕》,但已是日本人气极高的男星。
然而,就在人气最旺的时候,高仓健却逐渐远离了黑帮电影,以45岁的年纪重新出发,寻求第二次转型。
原因很简单,他觉得目前的表演,太肤浅。
据说有一次他路过电影院,看到无数观众观看黑帮电影的血腥镜头时大喊大叫,十分亢奋。高仓健就开始反思,这种电影到底能给人带去什么呢?除了暴戾、义气,就没有一点温存。这种片子演多了,打动不了人的内心。
03.
出于对演技的更高追求,高仓健离开了东映。恰好那时,山田洋次要拍《幸福的黄手帕》,邀请他来主演一个在监狱里蹲了几年、踏上与妻子重逢之路的男人。角色极难把握,但高仓健却用极少的语言、极少的肢体动作,完美演绎出了男人忐忑、深情的心理。拿山田洋次的话说,仅靠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出人物的喜悦和悲伤,这一点只有高仓健能够做到。
凭《幸福》获奖后,高仓健依然坚持着演技上的追求,很少出演无聊的商业电影,即便有高价投资也不接。他反复锤炼自己的演技,不停地探索角色内心,短短几年间,就从当初的任侠片流量担当,成了日本最会演戏的男人。他拿过四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影帝,在三代人的公众投票里,都是演技之王。《追捕》在中国的上映,更是将他推至无人能及的巅峰。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凭空得来的。能够走上“王位”,高仓健本人付出了很多。演《幸福》出狱那场戏时,为了演出出狱男人吃第一顿饭的饥饿感,他就连续两天没吃饭。演《八甲山田》,一场大雪封山的戏,为了等大雪覆盖上山时的脚印,他忍受胃病站了四个小时。
「老张和老高」
基本上每一次接戏,他都要提前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剧组还先到外景地,先让人物进入故事情景。觉得不合理之处,会花大量心思和导演讨论,一字一句地抠台词。在片场,他从来不坐,因为觉得一坐,人物的精神气就没了。
70多岁进入《千里走单骑》剧组时,他也坚决不坐。他都不坐,谁敢坐啊?
后来老谋子说:
“这么多年来,我头一回站着导完一部戏。”
这些苛刻的习惯,高仓健保持了很多年。他始终觉得,一个演员,必须要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也要对得起剧组人员的付出。如果拿出来的是糟糕、草率的演技,必然是对自己事业的不尊敬,也是对别人汗水的不尊敬。后来,他基本上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甚至花几年时间选作品,凡是不能引起内心震动的,给再多的钱也不拍。而且经常告诫年轻演员:
“为了赚快钱,过上奢华的生活,忽略演技的锤炼,不能用角色为电影注入灵魂,那么作为一名演员,你的人生就毫无价值!”
这也就是为何老谋子的《英雄》,看完剧本他就打了回去。老张心说,那么大的制作啊,全是大明星,让您来演比他们都厉害的剑客,这还不行?高仓健跟他说,自己想演的是深层的内心戏,老张这才一拍脑袋:
“哎,是我浅薄了。”
在脱离黑帮片后,高仓健追求的,就是“广阔深沉”的表演。即是用最少的话语、最日常的举止,去塑造人物层次丰富的内心。也就是秉持着这一原则,《追捕》里的杜丘,才冷酷又热情,《幸福》里的监狱男子,才寡言又温柔。后半生的高仓健,一直致力于塑造这一类男人。很多演员想学,可怎么学都学不像。拿陈丹青的话说就是,这是最迷人的银幕形象,却唯有他独擅此道。
说到底,这还是跟高仓健的人生哲学有关。
04.
虽说在日本影坛威望极高,但高仓健始终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从不参加无意义的社交,不喜跟政商来往,不去拉关系、搞攀附,偶尔出面,也是以社会正面活动为主。60年来,他低调到连红地毯都很少走。
相比于浮华的娱乐生活,高仓健更看重的是打磨内心世界。他就像作家海明威,打猎、钓鱼、旅行。通过这些事,不断锤炼自身意志,达到修行的目的。在他看来,男人一定要活得像个男人,要有男子汉的气概,懂得隐忍、勤进。任何挑战,都要勇于面对。
这样的生活,塑造了他的硬,而对于文学、诗歌的热爱,又塑造了他的温情。常年演戏,他都会将母亲的照片带在身边。每到一处酒店,就买来鲜花放在照片旁边。此外,他还喜欢收集诗歌短句,或是怡人的风景照片。每到演戏需要酝酿感情时,他都会拿出来翻一翻,调动内心的柔情。
「打磨内心之道」
想当初进东映时,老板给他起艺名“高仓健”,他自己想用的名字,却是“忍勇作”,意思是要忍耐、勇猛、精进,以此来勉励自己。艺名虽没用上,但在之后的岁月里,高仓健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修行原则,将其实践在生活和事业上。这才有了银幕上那迷人的硬汉形象。
而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对人的那份关怀。
高仓健待人处事,向来是出了名的。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老谋子就专门写过一篇叫《士之德操》的文章讲这事儿。老张说,高仓健身上具备的,是一种古典气质的君子风范。这种君子风,很少在别的地方看见。
进《千里》剧组时,高仓健70多岁,云南太阳大,老张让人给他打伞。他死活不干。最后老张解释说,是怕妆花了接不上戏。高仓健同意了,没几天,把手上的名表撸下来,送给了为自己打伞的剧务,并郑重感谢。
那时候,张艺谋看他年纪大了,每天他的戏一完就让他回去。高仓健走是走了,结果拐弯到山脚下站2个小时,等全剧组下来,鞠个躬,才默默离开。
老张见状,把翻译骂了一顿,翻译说:“您不知道,这是高仓健的习惯,他觉得大家工作结束了,自己才能回酒店。”
在关怀他人上,高仓健心思之细腻,只能说叫人望尘莫及。拍《千里》时,和他对戏的翻译小林说想精学日语,事后他就专门把自己的日语散文寄给对方,还特意买了台版的汉译本给他对照着看。听说云南受灾后,他又寄了一大包物资给当初参与拍戏的村子。之前拍戏时,听说村长爱吃瓜子,就细心地在里面放了一包瓜子。别说萍水相逢之人,就是朋友,估计也很难做到这样无微不至。
「关怀的人生之道」
至于对朋友,他就更是倾尽所有了。老张文章里说,他经常在拉着对方聊天时,把夹克啊手表啥的褪下来,让朋友试一试。对方一试,果然尺寸很合。高仓健当即就让人带走。后来老张才知道,尺寸,是他提前就打听好了的。之所以装作是一次偶然馈赠,就是怕你觉得礼太重,还要琢磨怎么回礼。
在脱口秀节目里,马未都也讲过他和张艺谋。说老张搞奥运会时,高仓健怕他压力大,专门在日本找人打了把刀,想了各种办法拿到出行证,把刀送到了张艺谋手上,预祝他开幕式成功。然后怎么样?愣是一晚上没多留,怕耽误张艺谋,第二天一早就走了。回东京后,他又亲自驱车跑去古刹给张艺谋祈福。
而且这个事儿,高仓健从来没告诉过老张。老张都是听别人说的。
一个人,能对他人关怀、付出到这种程度,真的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高仓健向来保持着这种“珍惜”的态度。他这一生,拿到了日本影坛所有荣誉,包括政府文化勋章,被视为和川端康成、小泽征尔一样级别的国宝级艺术家。可到头来,他接受采访时说:
“人生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荣誉不过是其中一点,与美好的人相遇,才是人生曲线上的点点滴滴。
如此深沉的领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
真要细究起来,这人生哲学的背后,其实有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05.
25岁刚出道那会儿,高仓健就遇到了心爱的人,19岁的江利智惠美。姑娘也是混娱乐圈的,14岁时,就凭借一曲《田纳西的华尔兹》出道,轰动日本。两人相识后,感情迅速升温,在高仓健28岁那年喜结连理。
很不幸,婚后,高仓健忙于事业,忽略感情,又有大男子主义,向来沉默寡言,脾气也不大好,搞得两人很不痛快。不久后,智惠美被查出患有妊娠中毒,孩子夭折腹中,再也无法生育。紧接着,两人的住处遭遇大火,更加令人伤心。偏巧这时,高仓健表现出了大男人的冷漠,加重了妻子的心伤。
最终,两人协议离婚。江利智惠美选择复出歌坛。然而,时移事迁,人气早已不再。复出后的智惠美,事业一直不佳。整个人郁郁不乐,开始滥饮,终因饮酒窒息身亡。
离开这个世界时,年仅45岁。
多年后,高仓健依然无法释怀。他说:
“在伤到别人的心时,伤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的心。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明知如此,不知为什么,反而会做出深深刺伤她的事。”
「电影《铁道员》」
很难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前妻之死,令高仓健领悟了后半生为人处事的哲学。但我想,二者之间多少应该有些关系。前妻死后,高仓健再也没有娶妻,甚至连感情上的绯闻都没有。他的后半生,没有婚姻,没有儿女,只是在前妻的墓园边上买下了一栋房子。每年忌日,都会去那里献花焚香,静坐不语。
那份抱歉,可能很多年都没放下。以至于在晚年出演《铁道员》这部电影,演绎一个因工作忽略了妻子感情的男人时,当铁道员的生命走到尽头,高仓健突然对导演要求道:“导演,请在这里加上一首歌吧。”
那个首,就是江利智惠美14岁时候的成名曲,《田纳西的华尔兹》。
或许正是这段破碎之心故事,令高仓健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的重要,生命之中到底什么是最可贵的东西。此后半生,在隐忍、孤寂中,他都将与他人相遇、珍惜人和人之间的缘分,视为了人生中最美的事。
一方面,他不断锤打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变得勇敢、严肃,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在内心深处浇灌着深情的花朵,让自己变得宽广、慈悲。这也就是很多演员无法模仿他的原因,是他成为独一无二的原因。
在心的深度和广度上,很难有人抵达他那么厚重的层次,然后用角色来表达生命。
「一生200多部电影」
然而,果真是无法模仿吗?
高仓健离世后,在NHK拍摄的纪录片里,曾有一个年轻人问高仓健:
“如何才能成为先生这样的人呢?”
高仓健想了想,说:
“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要保持一颗对他人温柔的心,就不能站在厉风里,要去和风吹拂的地方,不要让自己的身心被厉风占据。”
也许我们难以像高仓健那样,抵达那么高的事业成就,用短暂的生命,去影响那么多人。但至少,我们能够抱有同样的感念,珍惜人与人之间相遇的美好。哪怕是对陌生人,也保有一份尊重和慈悲。我想,多一些这样的感念,多一些高仓健这样的人,这片广袤宇宙里,才有更多值得我们驻足的瞬间。
而每少一个高仓健这样的人,少掉那份关爱,人间都会多出一片冰冷的荒原。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永远的高仓健》,NHK纪录片
[2]《终身未娶悼前妻》,马未都
[3]《高仓健影传》,联慧
[4]《高仓健的“追捕”与中国往事》,时光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