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1997年的夏天(那年西机的夏天与自行车驮回家的西瓜)

记忆中的夏天与自行车驮回家的西瓜

作者:十月

拍摄于1997年的夏天(那年西机的夏天与自行车驮回家的西瓜)(1)

午后的一个路口,阳光火辣辣地直射下来,蓝色天空中一朵硕大的白云,不偏不倚在这里洒下自己的背影。路边的梧桐树下,一辆鲜红的三轮车箱内,高高地堆着一摞翠绿的大西瓜,卖瓜人慵懒地守在这个路口,自顾自刷着手里的手机……

午后的这个路口,除了偶尔呼啸而过的汽车,似乎出奇的安静,就算是蝉鸣也听不到一声,手机里不时刷出的视频声效和BGM,便随着热浪肆无忌惮地四下漫溢,直到一首《渡情》的旋律忽然撞响了记忆中的那个夏天……

那年夏天,我们还住在厂里的平房,就是现在以成片的形式出现会被称为“棚户区”的那种平房。主房前是一条两米来宽或一米多的过道,对面是用来做厨房和堆放杂物的煤棚,一排一排整齐地延伸成片。过道宽的,煤棚前还能有一方空地,有人用来种花种菜种葡萄种葫芦,有人硬化后支起石桌石凳。主房的格局有大有小,对应的煤棚也有大有小,煤棚大的,也被人们用来解决家里紧张的住宿,或是拉一张大塑料布,装个水箱、花洒,改造成简易的洗澡间——液化气灶烧热了水,踩在高凳子上,把水灌入水箱,脚下来一个一米直径的大盆——就这样来解决夏季一个个夜晚的冲凉。

那年夏天,本地的西瓜哪有现在这般大,瓜摊哪有现在这般多。农人们戴着草帽、挽着裤脚,用架子车将自家地里的西瓜拉到厂南门口,挽起衣袖便开始叫卖:“保熟保甜,不熟不甜不要钱!”瓜摊支起,得到消息的工人们便三三两两推着自家的自行车、带上蛇皮袋围拢在了仅有的几处瓜摊前。西瓜左手托起,右手轻叩,侧耳倾听,要那“咚咚咚”的清脆声音。挑下的瓜,要迅速划拉进自家的蛇皮袋,以防被他人顺走。袋子装满了瓜,扎紧袋口,大号的杆秤便上了场,大号的秤钩“噗”一声刺破袋子,讨价还价的烟火人间就开场了。

那年夏天,西瓜不像现在这样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又熟又甜。挑瓜确是一项技术活,憨厚的父亲哪年不会装一两个生瓜蛋子回来。跟在父亲身后,扶着自行车后座的一袋西瓜,兴高采烈着回到家。门前石桌放上案板,无论谁家拉回来的瓜,第一个切开的,总会唤来邻居们热热闹闹地一起先开吃,一边吃一边七嘴八舌地品评着瓜的滋味。大伙吃完了瓜,有人帮着收拾,有人帮着把剩下的瓜搬进房内,大人小孩一水儿地开心,炎热的暑气瞬间便消了一半。

那年夏天,买瓜是需要碰运气的,不是每天都会遇见,于是买瓜就好像进入盛夏时节的一个仪式,需要像采购年货一样攒在家里;那年夏天,本地的瓜多数来自第六寨,“大荔”产的椭圆形又硕大的瓜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孩子们总是混淆不清地念叨着“滴溜寨”,也总是以为那壮硕的大瓜来自遥远的“大理”。

那年的夏夜,我们冲完凉,打开电风扇,在房中的地面上铺上凉席,端着西瓜守在电视前。一切的准备工作,就是为了能好好追剧——《新白娘子传奇》和《八仙过海》。每当主题歌响起,各家的电视都传出同一种声音,那种音效回荡在记忆中,恰似现场沉浸的立体声!《千年等一回》《渡情》耳熟能详,《八仙过海》那仙气飘飘的粤语主题曲也同样深深铭刻在记忆的深处,一旦撩拨,便仿佛倏忽间换了时空,身在当年:

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

据说世外有天仙

天仙休羡慕,世人刻苦干

何难亦有欢乐园

有志能自勉,艰辛不用怨

奋斗留汗血,得失笑傲然

但求为世上更添温暖

尽发一分光,进取一分暖

困扰无愁虑,努力谋实践

日日度过开心快乐年

玉楼仙宫金堆玉砌

俗世比仙境,也不差一线

《八仙过海》主题曲 点击观看

那年夏天,当房中的西瓜不再添购,越来越少时,夏天,就快要过去了,我们的暑假也就快要结束了。写字台上一牙牙的西瓜和暑假作业就成了那年夏天记忆的尾声。

夏天依旧年年都会到来,西瓜每年夏天都会如期而至,已过去了的那段时间却再也不会回来,记忆中的那些人、儿时的伙伴终究还是渐行渐远……

那些久远的人和事,似乎会越来越模糊,但记忆就是如此神奇,当你开始想念,一切的一切又突然开始无比清晰起来。就如此时,当我想起那年夏天的西瓜,我也想起了那年夏天里吃西瓜的人……

生如夏花!

拍摄于1997年的夏天(那年西机的夏天与自行车驮回家的西瓜)(2)

本文由十月原创,并在微信公众号【千渭之汇】首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