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术的伤疤越来越大(做手术不留疤创口私人定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图/受访者提供

早期的肿瘤手术,医生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肿瘤切除干净,预防复发;随后微创理念的提出,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患者疼痛,让病人术后能快速康复出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病人的需求不仅限于肿瘤切得干净、手术切口恢复得快,他们还有更高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手术疤痕尽可能隐蔽,不影响美观;二是功能保护,就是不仅仅要求肉眼可见的伤口和疤痕小,更重要的是术后功能状态好。

例如,对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微创技术切除肿瘤后,绝大部分人会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但遗憾的是,其中很多患者虽然肿瘤得以治愈,但术后长期受刺激性干咳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影响睡眠,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手术后就应该“理所当然”不可避免地受此并发症的困扰?有没有方法将诸如此类的并发症降到最低,甚至杜绝?患者关注治愈率的同时,还要求改善生活质量,这个要求过分吗?“创口私人定制”了解一下。

做手术的伤疤越来越大(做手术不留疤创口私人定制)(1)

杨浩贤教授

女患者手术前的这个要求过分吗?——小疤痕可能带来大的心理问题

就在今年暑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杨浩贤教授接诊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她因患胸腺瘤慕名找杨浩贤教授做手术。

收治入院后,杨浩贤与她进行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讨论。女教师的胸腺瘤有4公分大,但是由于胸腺所在的腔隙非常小,在没有手术机器人之前,做普通胸腔镜手术难度就很大,有了手术机器人之后就容易多了。

机器人的“手臂”可以精细地将胸腺瘤切除,还会将所有胸腺组织也一并切除,这样将肿瘤复发的概率降到最低。但手术也并非没有风险,胸腺的后方就是大血管、心脏和气管等重要脏器,双侧与双肺毗连,一旦误伤了这些重要的器官往往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胸腺肿瘤所在的前纵隔空间狭窄,而且内有心脏及其大血管等重要脏器,为给患者一个精准的个体化微创手术方案,杨浩贤教授为女教师推荐了最先进的机器人微创手术。

女教师非常认可杨浩贤教授的手术方案,听完之后,她略作迟疑,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手术的创口可否隐蔽些?” 杨浩贤教授对于这个要求并不感到意外,这并不是第一个向他提出类似要求的患者了。这个女教师虽然已年过五旬,但身材保养得很好,言谈举止和妆容无不透出知性美,看得出她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很高。

杨浩贤教授向记者解释,其实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在一般人看来,肿瘤手术就是救命,手术后留个小疤算什么,甚至术后有并发症都不在乎了,“活着最重要!”某些患者通常如是认为。但在于对外在形象要求比较高的人,这个小创口就可能带来大的心理问题。病人的命是保住了,但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却可能会被疤痕带来的自卑等心理问题所困扰。

“你想我把切口开在哪儿,你先画出来!”——让患者从手术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

第一个向杨浩贤教授提出这一请求的是去年从澳洲来就医的一位女瑜伽教练。他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查房时这位患纵隔肿瘤的女患者提出“能不能把我的切口做得漂亮一点?”因为这位瑜伽教练上课时上身经常要穿比基尼。

“你想把切口开在哪里?你说开在哪,我就给你开在哪!”当时本来是当作玩笑说的,可是当杨浩贤教授回到办公室后再一想,这未必不可能。

于是他拿着记号笔又折返回病房,让女患者在洗手间里对着镜子,把她期望的手术切口位置画出来。令人惊奇的是,除了一个位置在杨教授的建议下进行了微调,使其更加完美外,其他几个切口的位置与医生的方案相差不大。

最后杨浩贤教授在原有的手术方案基础上,又将女患者的要求考虑了进去,把切口位置进行了微调,这样既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者手术切口隐蔽的需求。

至于上文提到的女教师,杨浩贤教授让她先画出自己心仪的切口位置,再结合手术的要求进行调整。最后手术的4个切口分别在腋窝处、乳房下缘的皱褶处,这样当她站立时哪怕不穿文胸也看不到手术疤痕。这两位女患者手术后都很开心、自信。

杨浩贤教授,“在过去,患者仅仅是手术的接受者,其实疾病是在他们身体上的,他们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成为手术方案制定的参与者。”

他认为,这需要医生转变观念,也需要患者转变观念。绝大部分患者不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关注治愈率的同时,还希望有好的生活质量,这种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也有的患者担心自己因为不懂,画错了怎么办,“不懂医生可以教懂,另外医生还在旁边把医学关。”

做手术的伤疤越来越大(做手术不留疤创口私人定制)(2)

手术机器人正在手术中

四个小孔or一个孔,哪个更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让“私人定制”成为可能

创口的私人定制,需要医生和患者观念上的转变,近几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也使它成为了可能。

杨浩贤教授介绍,从开放式手术到腔镜手术是外科手术史的一次飞跃,他也把胸腔镜手术做到极致,很多患者慕名找他做“单孔胸腔镜”手术;从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则又是一次飞跃。

手术机器人的三四个手臂分别从四个8mm的小孔进入后,可以360°旋转,在人手无法伸进去的狭小腔隙中也可以灵活操作,并且是在三维立体、可放大的视野下操作。正因为机器人手臂的灵活性,对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没有那么严苛,给患者私人定制创口提供了可能。

“以前的腔镜手术单孔都能做,怎么手术机器人更先进了,却要开4个孔,是不是创伤更大了?”这是不少患者都会有的误区,其实不然,后者的创伤更小。

杨浩贤教授解释,“单孔胸腔镜”手术虽说只有一个孔,但是这个孔的长度有3-4公分,而机器人手术需要四个孔,每个孔的长度只有8毫米,而且机器人手臂的活动受精确的控制,可以大大减少对肋骨的压迫,术后疼痛并不比单孔胸腔镜严重。

另外,医生用机器人在做手术时,是裸眼3D视野,换句话说就是和开放式手术的视野是一样的,这是普通腔镜的2维视野所不能比拟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将视野放大10倍-40倍,头发丝般微小的血管和神经都可清晰呈现在眼前,让医生可以将病灶切除得尽可能干净,而将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降到最低,从而降低术后的刺激性干咳等不适反应。

“真正的微创手术,不仅仅是手术伤口的大小。微创切口只是微创外科整体理念的一小部分,而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如何抚慰患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缓解疾病带来的各种不安,为患者点燃希望,重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手术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利用当今的前沿技术,在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功能保护,尽量保留正常的血管神经束,并结合快速康复的新理念,减少术后诸如刺激性干咳、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更加快速的康复,更加有尊严地回归到社会。而实现这一切,不仅仅需要医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技术,而且需要患者的参与,请患者参与到疾病的整个诊疗环节中来,与医生共同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这就是我的个体化精准微创外科新理念。”

采访结束,杨浩贤教授再次强调了患者积极参与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新的外科治疗理念的核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