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致敬抗美援朝英雄(评抗美援朝战争大片金刚川)
文|周斌
编辑|如今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国产战争大片《金刚川》的上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壮举,讴歌了他们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致敬历史与英烈,大力弘扬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一、
以纪实手法再现历史事件
影片《金刚川》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的真实历史事件,叙述了志愿军某部为确保金城战役胜利,使大部队能顺利通过湍急的金刚川河,按期抵达前线,他们在敌我装备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冒着敌人狂轰滥炸的炮火,一次次修补被美军飞机和远程炮弹炸毁的木桥,最终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生命之桥”,让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到达前线,既创造了罕见的惊人奇迹,也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显然,历史的真实性是此类战争大片在拍摄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创作原则。为此,该片编导采用了纪实手法,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首先,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借用了文献资料片的片段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结局:开头简要地交代了朝鲜战争的起因和金城战役的重要性,结尾则以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回归中国的影像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说明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对他们表达了最深切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其次,影片在以影像叙述故事情节时,伴以今天尚健在的参加过金城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和美国飞行员的某些旁白,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
另外,影片里演员的对白采用了四川话、江西话等各种方言,说明志愿军战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聚集在一起共同战斗的,这也是影片纪实手法的具体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叙事的独特性在于,它没有直接描叙金城战役激烈的敌我双方对峙和战斗进行的具体过程,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视角,即讲述了金城战役背后的故事——金刚川大桥的争夺战。当时,湍急的金刚川河流上其他桥梁都被炸毁了,只有志愿军某部工兵连新修的一座木桥成了从后方通往前线的必经之路。于是,敌人动用各种武力手段,千方百计要炸毁这座桥;而负责修桥、护桥的志愿军战士们,则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不停的轰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修复了被美军飞机和远程炮弹炸毁的木桥,以保证奔赴战役前线的部队能顺利过桥。
同时,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没有采用线性叙述方式,而是从三个视角展现了“炸桥、修桥、护桥”这样一个战斗过程。影片共分为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标题提示,而敌人每次轰炸所采用的手法也有字幕解释。
第一篇章“士兵”,从修桥工兵连和原准备过河参战,后奉命留下来协助修桥的某连官兵的视角叙述如何修桥、护桥的;第二篇章“对手”,从美军飞行员的角度讲述他们是如何疯狂炸桥的;第三篇章“高炮班”,着重描述了负责护桥的两个高炮班战士们如何用简陋的高射炮和短缺的炮弹与美军飞机对战,不惜牺牲来保护木桥和修桥的战友们;第四篇章“桥”是影片的收尾和高潮,讲述英勇的志愿军修桥官兵如何用身体支撑起被炸毁的木桥,用血肉之躯搭建起摧不垮、炸不断的“人桥”,确保渡河部队顺利过桥奔赴战役前线。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较好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展现了“炸桥、修桥、护桥”这一战斗事件的全过程,并真切地反映了各类不同参战人物的思想、心态和情绪,使银幕上表现的故事内容更符合历史真实。但是,这样的叙事结构也有一些缺陷,即有的篇章里某些画面影像在其他篇章里又重复出现,导致叙事不够简洁紧凑。为此,有些观众“吐槽”说:影片把一个故事讲了三遍。尽管有这样的缺陷,但影片在叙事方式上的刻意突破和力求创新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
在英雄群体中凸显主要人物形象
无疑,战争片的创作重点并不在于叙述战役的过程,或展现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在于描述战争中各类人物的命运遭遇和思想情感,深入剖析战争中的人性,并由此揭示影片主旨。《金刚川》就较好地表现了在这样一场特殊战役中各类参战人物的命运遭遇和思想情感,在塑造志愿军英雄群体中凸显了主要人物形象,诸如班长关磊、排长张飞、连长高福来等,均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给观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首先,编导较好地把握了群体塑造和个体凸显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简洁而生动的镜像表现了修桥、护桥和过桥参战的志愿军英雄群体形象。银幕上那些隐蔽在草丛树林中准备过桥参战的指战员,随着一声令下马上现身整队过桥;当敌机来袭时又立刻隐藏起来,不见踪影。那些修桥的工兵连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把炸毁的桥修好,最后竟然用自己的身躯搭建起“人桥”,以确保参战部队迅速过河。那些护桥的高炮班战士们,为了保护木桥和修桥、过河的战友们,竟然在炮位周围点火吸引敌机,用有限的弹药与敌机对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完成护桥任务。由此成功地塑造了志愿军英雄群体形象,让观众真切认识到:这是一支纪律严明、步调一致、意志坚定、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英雄部队,而这样的英雄部队,才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其次,编导在英雄群体塑造的基础上凸显了主要英雄人物形象,让班长关磊、排长张飞、连长高福来等以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深沉的战友情、兄弟情,令观众泪目。关磊和张飞,就两人姓名和关系而言,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和张飞;在影片里,两人既是上下级,又是师徒、战友和兄弟;关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而张飞则处事谨慎、坚持原则,两人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注重通过各种细节来表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坚持让对方驻守隐蔽炮位、通过吹口哨互报信息,张飞还把战士给他的烤玉米留给关磊等。
他们在战场上彼此激励、托付生死。当关磊牺牲后,张飞又亲手埋葬了他的遗体。最后,他拖着被炸断的腿奋力在炮位上用仅剩的炮弹大喊着与敌机对战,最终打下了敌机,而他自己也牺牲在炮位上,成为一尊英雄雕塑。
连长高福来虽然对上级命令该连留下来协助工兵连修桥有意见,但他服从命令,为护桥舍生忘死,在身负重伤时,仍对前来救助的班长刘浩说:“不要管我,快修桥!”尽管影片对他的刻画稍嫌简单,其牺牲也有点早,未能完全展现其个性形象,但仍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影片里还有一条朦胧的爱情线,即班长刘浩和话务员辛芹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情。两人都来自四川,刘浩对辛芹颇有好感,但却从来没有向她表白过。在战场上,他只能偶尔通过望远镜偷看一下忙碌的辛芹。最后辛芹那一句“前线见,刘浩同志”,才让刘浩知道,原来她也一直默默关注着自己。而辛芹的牺牲,则使这条爱情线戛然中断。编导对此的艺术处理相当含蓄,但却符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原为大家都很熟悉的抗美援朝战争片《英雄儿女》里的主题曲,经过改编后运用在该片中,既是又一次对抗美援朝英雄们的致敬,同时也把两部不同年代拍摄的相同题材的影片有机连接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以及后人对英雄先烈们永久的怀念之情。
三、
以电影特效还原残酷的战争场面
作为一部战争大片,《金刚川》当然要在叙事和写人的过程中真实地再现战争的残酷场面,真切地描述战争对生命的无情摧残,并以此来衬托和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确,只有在银幕上真实地演绎了战争的残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志愿军指战员可贵的献身精神,也才能让人们更好地珍惜来自不易的和平生活。
影片以现代电影工业的技术手法在银幕上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各种战争场面,以光影和画面再现了志愿军指战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殊死拼搏的历史影像。一幅幅清晰的高帧画面和真切的视听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与影片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特别是影片里志愿军高射炮班与前来轰炸的敌机持续对战的激烈场面,十分撼动人心;这些视听画面无论是展现战争的残酷性,还是塑造高炮战士的英雄形象,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电影特效技术,这样的战争场面是无法真实再现的。
该片整个拍摄制作周期不到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战争大片的拍摄和制作,在中国电影史上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特效技术和电影质感,与其他战争大片相比也并不逊色,由此充分彰显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
影片里600多个特效镜头是由20多家特效公司、2600多人合力完成的,实属不易。显然,倘若没有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显著提高,这样的战争大片在短时间内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当然,如果影片里能有几个表现金城战役主战场的战斗画面,并使之与金刚川护桥之战有机连接在一起,则会使影片对整个战役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
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影片《金刚川》让我们又一次回望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并再次铭记英雄风骨,把抗美援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原标题:《再现英雄壮举,讴歌献身精神——评抗美援朝战争大片<金刚川>》)
(作者为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