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抱怨(两头抱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中国大地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为基层治理的稳定运行、基层民生的有序维系倾注了全部精力。在一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公开的这组数据直观反映了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的分量。当我们带着敬意聆听基层社区工作者的事迹时,也应当更耐心地思考一下,社区一线,对于基层治理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们可以说,社区作为基层的基本单元,实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所在。但这末梢绝非无关紧要的边角毫末,而是治理现代化总体方略的关键词,人民群众日用行常获得感的中转站。如果说末梢治理关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在许多人不容易想象,那么面对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末梢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可谓一再凸显。
众所周知,此次抗击疫情有两大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一个就是社区,日夜为防控奔忙。末梢治理的难度何在,效度如何,因人命关天的特殊使命这一特殊透镜,更多人就看得清楚了。
只是,社区一池水,无风亦有波,何况风暴聚集的非常时刻?上面一声令下、下面层层传达,快速响应有时差;党员干部干、普通群众看,要打“人民战争”但发动组织人民有落差;重点人群、风险人员在哪里、怎么管?“表哥”“表姐”手工摸排跟不上,精准管控有误差……甚至一些地方由于社区干部组织动员能力不足,出现“基层干部说群众不听话,群众说干部不像话”的两头抱怨现象。末梢治理机制的不尽协调,力度的难以均衡,让人感叹与现代基层治理“全覆盖、无盲区、扁平化”还有距离。
如何让末梢治理活起来,纵有大灾可以不乱,再多杂务可以不慌?这不单是让基层一线干部再拼命些、再努力些的问题。基层治理变革的总体视野中,应该给末梢治理更多位置,更大权重,末梢应当成为一种视角,评估治理绩效取决于此,衡量民心得失要义也在此。我们需要让制度的理性擘画贯通到末梢,让多元的探索实践生长在末梢。具体而言,强化末梢治理,当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要提升智慧治理能力。从疫情防控到灾害救援,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广泛运用,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化时代基层治理升级的智慧路径。当智慧城市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数字化治理也应当成为基层治理转型升级的着力方向。顺应信息化新潮流的趋势,发挥大数据“善政、兴业、惠民”功能,着眼于统筹数据资源、破除数据壁垒、强化数据应用,以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治理精细化水平,当是滋养治理末梢,培固民心本源的务实新策。当前一些地方探索的“互联网 ”网格管理,五色健康码智慧防控手段,在非常时期保证了为基层工作减负不减能力,就是值得推广的经验。
其次要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然而,现实中群众是谁,群众在哪里,群众在想什么,常常成为社区干部的“灵魂三问”。这三问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试金石,也是社区治理返本出新的发力点。如果不能打破“上面一个榔头,下面一块石头”的僵局,干部将陷于透不过气也静不下心的孤军奋战中,难以自拔。因此,我们的基层治理需要向社会力量开门,向志愿力量开门,向群众中的活跃力量开门。只有充分调动最多数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多元共治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才能让干部的所谋所为与群众的所期所盼水乳交融,千百万末梢才能绽放千百万种生机。
风起青苹之末,强化末梢治理还需要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疫情暴发可以说是基层风险局面的一次极端展示,面对如此高难度高复杂性且无先例可循的意外情势,基层治理怎么办?这既检验基层干部未雨绸缪的洞察力,也考验其临危处置的应变力。如何见微知著研判形势,快速稳妥而有针对性地把上级部署安排与基层实际结合,拿出更加务实管用的办法,考验着基层治理智慧。这就需要基层治理人才队伍以有效经验的传递,保证预判预案的合理储备;以专业素质的提升,保证处置能力的及时到位;以更敬业更专注的投入,保证突发情况回应的尽可能周全。究其根本,基层治理的升级不仅要看技术、看制度,更要回到人本身。猛将必发于卒伍,只有重视人才,给人才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更充分的容错空间,基层治理的末梢才能保持灵敏,活力充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治理体系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易被忽视的环节也在基层。惟愿经此抗疫一役,我们革新基层治理的思路能为“自下而上”的视角提供更多可能,让末梢成为治理变革的聚焦点,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半月谈评论员 杨玉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