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华语有区别吗(以前不是贬义词)

提起“支那”一词,你们会想起什么?

“支那”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都是一个人感到羞辱的词语,带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

因此,“印度支那半岛(Indochinese Peninsula)”也是一个使很多人不舒服的译名。这个词指的是中南半岛,也就是图示这一块区域。这个词最初的来源是丹麦-法国人康拉德·马尔特-布隆(Conrad Malte-Brun),也就是指“印度化的中国”。

汉语和华语有区别吗(以前不是贬义词)(1)

汉语和华语有区别吗(以前不是贬义词)(2)

后来,这一块成了法国的殖民地,殖民者也沿用了“Indochine”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就成了“印度支那半岛”。我国的地图册上,就习惯将这里称为“中南半岛”,而在学术领域上的地理学、地质学界和历史研究等方面,对包含indo-China的学术名词,出于对学术精确性等的考虑,学者们仍倾向于采用音译“印度支那”。比如地理学上的印支构造期的“印支”,就是源自于音译的缩写。

这个词的源头其实是梵语中的“Cīna”(使用罗马字母转写)一词,读起来大致类似英语中的“gina”。梵语,也就是古印度的雅言,用这个词来指代中国,而这个词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推测是“秦”的音译。

后来,这个词演变成了英语中的China,法语中的Chine,德语中的China,希腊语中的Κίνα,意大利语中的Cina,等等。许多印欧语言中的“中国”一词都由梵语中的“cina”发展出来。除了英语把“i”读成“爱”,大多数其他语言都把“i”读成类似“一”的元音。

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在他的著作《中印文化交流史》中提到:“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多次提到“支那(Cīna)”或“摩诃支那(Mahācīna)(Mahā意为‘大’)”,多半与其他民族联系在一起,比如Hūna, Tukhara。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为,这个词来自中国的“秦”,但是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要早些,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

到了后来,随着佛教典籍大量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发展愈加旺盛,常常采用“支那”作为“Cīna”的音译。许多僧侣也以“支那”称呼中国,在当时甚至有时髦色彩。许多日本僧侣来华学习汉译的佛教典籍之后,有时也将中国称作支那,显得自己有学问。

到了清朝末年,不少立志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都不觉得“支那”是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反而认为“支那”带有革命性。当时,不少反清人士到了日本之后常常做两件事,也就是剪辫子和自称“支那人”,将“支那”和“清朝”对立起来,以此表示与清朝的决裂。

但是,清末民初这个词逐渐染上了歧视色彩。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让当时许多日本人震惊,并且得意洋洋起来。明治维新之后,这个词逐渐带上了轻侮的意味。卢沟桥事变开始后,日本军部开始重新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中国和民国政府。再后来日本政府也开始使用这个词称呼中国和当时的民国政府,歧视性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中国在其眼中不再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而只是去民族化的地区。这是很微妙的。

当时的留学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中就认为,“支那”一词是外人妄加于中国之上的词语。

汉语和华语有区别吗(以前不是贬义词)(3)

日本战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调查后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轻蔑的意思,所以在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不管怎样,从这个词的流变过程可以看出,词语的意思会随着时代和语境而改变。这个词在一开始没有什么侮辱性,随着说话的语气和背景的改变,就逐渐带上了感情色彩。任何词语的语义变化都是植根于社会文化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