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倚窗听雨(老我但知闲是好)
《春日田园杂兴》
清·陆世仪
一夜东风春雨赊,起看流水入沟斜。
篱头未下丝瓜种,墙脚先开蚕豆花。
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母亲总会在墙角土里种下几粒丝瓜籽,春暖花开之时,它们就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
丝瓜生命力极强,一缕阳光,一瓢井水,丝瓜藤蔓就会在父亲用竹竿搭成的棚子上分枝长叶,伸枝放藤。不久,葳蕤满架,泼出了满院的绿色世界,小院充满了勃勃生机。
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
厨烟乍熟抽心菜,策火新乾卷叶茶。
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
白头翁妪闲无事,对坐花阴到自斜。
现在想来,儿时的小院美得就如宋代君端的这首《春日田园杂兴》诗。
《丝瓜》
宋·杜汝能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寂静的农家中传来山泉水声,看不见踪迹却非常清晰。在下了数日的雨后草长了起来,丝瓜沿着墙沿在瓦上生长。宋代杜汝能的诗句,传神地描写了丝瓜的性情、品质。你瞧吧,“依依五丝瓜,引蔓墙篱出”(宋·方凤《寄柳道传黄晋卿两生》)。
丝瓜的条条藤蔓缠缠旋旋,牵牵绕绕,攀缘向上,一片叶子牵着另一片叶子,层层叠叠,绿阳阴翠。不久绿叶间小喇叭状的一朵朵黄色花儿盛开了。百千朵黄灿灿的小花从每一个叶柄处开放,开得满棚满架,闪闪烁烁。淡淡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让小院变得宁谧和温馨。
这也应了母亲那句话,“东家墙根种丝瓜,西家院里开黄花”。丝瓜的花儿是灵巧的,总在你不经意时,含苞欲放。“苞中未见青丝缕,架上先看满眼花”(明·吴俨《诸公以丝瓜诗韵险复赋一首》)。阳光从丝瓜棚那浓荫缝隙里斜射过来,丝丝缕缕的光,氤氲在碧绿的叶子和灿灿的花儿上。叶子因为阳光,更显精神,花儿因为阳光,尽显娇媚。叶葱茏,花金灿,整个小院俨然一片金黄。鸟儿蜂儿蝶儿,翩然而来:
《馆内幽怀》
元·郝经
狂花野蔓满疏篱,恨杀丝瓜结子稀。
独立无言解蛛网,放他蝴蝶一双飞。
小院里飘着丝瓜花的恬淡香气,鸟儿鸣蝶儿舞,一派诗情画意。
“翠蔓出墙风袅袅,黄花盈架露瀼瀼。”(明·吴俨《小圃丝瓜丛生有一蒂三四茎者园丁以为怪一老仆独以为瑞来语予予曰谓之怪者非也谓之瑞者亦非也乃赋一诗以记之》)。花落了,丝瓜长出来了。虽然你看不见它的动静,听不见它的声音,它却在顽强地成长着。昨天瓜儿仅手指大小,今天就长到一尺长短。丝瓜有的细长,有的扭弯,一条条丝瓜垂挂在架上,碧如翡翠。风来时,左右摇摆,美似小鸟依人的少女,给人一种活泼雅致的美。
浓荫蔽日的瓜棚下,夏可听蝉鸣,秋可听虫声,大有虫鸣在野,虫鸣在心的诗意。有一种体型大、飞起来声音特别响的飞蛾,我们叫它“呼隆锅”,特笨。夏日傍黑时采一朵丝瓜花,高高举起,它就会用那长长的吸管来吸食花粉。这时手指轻轻一捏就把‘“呼隆锅”捉住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趣。
“唧-唧-唧-,嘟-嘟-嘟-”,丝瓜棚上传来一阵悦耳的虫鸣声。抬头一看,这画面像极了白石老人那大写意画:两只蟋蟀头顶着头在一只丝瓜上嘶鸣。齐白石曾经在京城待过很长时间,时常想念家乡的田园生活,正好他看到院中的丝瓜硕果累累,暗香飘荡在整个小院,于是灵感乍现,以丝瓜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写实作品。
齐白石丝瓜作品常常将蜻蜓、蚂蚱、蜜蜂等昆虫连在一起,平凡细微,生动亲切。白石老人借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丝瓜,表达了一种生活的趣味:怡然自得、心平气和、淡看得失的心态。丝瓜棚下静静地谛听,那些不知名的虫鸣声像清泉般流进心田,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丝瓜生而蔓,蔓缘棚着花。棚成蔓斯衍,蔓远实转加。” 明代诗人顾清的这首诗,写的就是眼前小院的这情景吧。
丝瓜是农家的常菜。它不仅翠绿鲜嫩、清香脆甜,摘下去皮后可以红烧、清炒、还可以做汤,吃到嘴里感到细腻而柔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小时候餐桌上一大盘辣椒鸡蛋炒丝瓜,那种清香至今难忘,丝瓜的美味温暖了了我那饥饿的童年。难怪明代诗人黄衷在《丝瓜》诗中赞叹:
散走青蛇蔓,阴宜野鸭沙。
溪翁三百岁,几食并头瓜。
《丝瓜》
明·张以宁
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
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
丝瓜还有药用价值。它可生津止渴、解暑除烦,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止血、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到了深秋,丝瓜枯萎,瓜里的丝状物硬而又有弹性,去皮剔籽留下丝络,可用来清碗洗碟,还可用来洗面擦身,有宋代诗人赵梅隐《咏丝瓜》诗为证:
黄花褪束绿身长,百结丝包困晓霜。
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南宋诗人陆游曾也赞美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丝瓜虽算不上是一种高贵的植物,但它清甜脆嫩的口感,流畅的线条外形,还有那如荫的藤蔓,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一片美好,因而深受历代诗人青睐。
《漫兴》
宋·张镃
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
开帘正恨诗情少,风卷野香迎面来。
“角豆穿篱石,丝瓜绕屋椽。”(明·苏仲《种蔬》)。
“老我但知閒是好,丝瓜藤下枕书眠。”(明·陶益《听里中谐谈》)。
“犬吠柴门枫叶下,一篱寒日蔓丝瓜。”(明·刘崧《和溪道中》)。
“一桁丝瓜扁豆,飘几点、落花雨。”(近代·张克家《霜天晓角》)。
坐在丝瓜架的绿荫下,清风悠悠,绿波荡漾,黄花灿灿。或读书,或品茗,或闲聊;累了,嗅一嗅淡雅的黄花,摘一根从青藤绿叶间垂下细腰纤纤的丝瓜,读一读吟咏丝瓜的诗句,与历代诗人隔空对话,便令人心旷神怡,思绪飘逸,更有一种思乡情结缠绕心间……
作者: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