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独(人到中年不得不)

两年前,在我决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别人跟我讲要先专攻一家,等完全掌握了一家后再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于是我翻开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字帖,选了看了还比较入我眼的赵孟頫作为我的书法老师心想:如果找了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字开始练,那也是很痛苦的自己喜欢就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独(人到中年不得不)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独

两年前,在我决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别人跟我讲要先专攻一家,等完全掌握了一家后再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于是我翻开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字帖,选了看了还比较入我眼的赵孟頫作为我的书法老师。心想:如果找了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字开始练,那也是很痛苦的。自己喜欢就好。

然后挑选了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专心临写起来,写了有两年,但时常听到身边的书友对赵孟頫不齿,说他的字太“柔媚”“秀丽”“因熟而俗”,劝我偶尔练练就好,不要死磕。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之后找了赵孟頫的传记来阅读,还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章和视频,结合我自己临写他的字帖的体验,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入门,又何谈掌握一家之说?更深入了解了赵孟頫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如果他都不配作为书家老师,那谁还配?

从书法上讲赵孟頫,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话题。这种丰富性,我们了解书法史的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说,聚焦在他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旧王孙新朝廷”这种矛盾。最让后人或者文人诟病的就是赵孟頫的身份和他做事的优柔寡断(懦弱)。

他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南宋被灭之后,他就跑到元朝当官去了,这种人生污点,纵使他有极高的艺术才华,在中国这种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中是所被不耻的。他熟读圣贤书,又怎不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敢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能够逃过道德完美主义者的审判。

这个艰难的决定,他做了至少十年。十年前,他不敢像同宗的某些兄弟一样,激烈殉国。十年后,他不敢像江南文人圈的某些故交一样,终生不仕。他的下半生也都在纠结、矛盾以及自我交锋中度过。

说来挺搞笑的,一个皇室十几代的后人,顶多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况且宋元改朝换代都过了十年。出来当官又怎么了?当年沾光皇室后代共享富贵没你的份儿,现在殉国忠君你却是逃不掉,这不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么?

大义、气节,呼号起来毫不费力,既不会有所损失,还可以使人仰望、换来名望。而今赵孟頫身后有的,尽是纷纷扰扰,指指点点,说长道短,站在高点诟病他人气节之汹汹来者。

如果他只是一个寻常人也就罢了,偏偏他有着极高的艺术才华,才高名重,被几代君王荣宠,他的出仕,被树立为异族统治者收买汉人文化精英的典型(说的不好听叫汉奸)。屈辱、痛心、无奈,所处所临之境残酷而真实,作为文人,他很难过自己心理的这一关,时时刻刻如同在火上烧、油里烹。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在戳他的脊梁骨。

所有人只看到他表面的荣华,却看不到他内心的煎熬。他的苦痛,只能寄寓诗中。他写了首诗名为《自警》: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看到没,人还没死,他就给自己写了首悼词,意思很明显:他这一生也就只有这点乐趣了(惟余笔砚情犹在),他把毕生的勇气留给他的挚爱,我不忍见我所挚爱的文化衰落,是这股信念,给了我毕生的勇气。他不敢死,也没有勇气去死。

他的挚友鲜于枢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勿要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弟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就无法回头了。试想,弟可以领兵打仗么,不能。弟可以光复大宋山河么?不能。弟可以振臂一呼、四方云集响应么?不能。弟可以置区区肉身不顾、一死了之,为那弱宋殉葬么?不能。弟甘愿一生受穷不管老母幼弟,只顾采菊东篱、采薇首阳,碌碌一生么?不能。……我只希望,百年以后,骂名之外,有人公允而论。”

是的,一切由后人评说吧,活着要紧。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松雪”是他心爱的古琴,是十岁那年,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幼年丧父,又有老母和幼弟要赡养抚养。丧父之后,家道中落,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还深感自卑,还是管道升主动表明态度:非他不嫁。赵孟頫才得以娶妻,在当时也是属于晚婚了,作为一家之主,身负养家重担,除了隐忍还是隐忍。

为了他那不灭的艺术信念,为了自己的亲人,他必须活下去。生亦何难,死亦何易。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难。有一种人为了理想可以壮烈地死去,有一种人为了理想可以卑微地活着。

幸而他活着,才有了他在中国书画史上卓越的贡献。楷书四大家之中,前三位都是唐朝的,只有赵孟頫是宋元时期的书画家。赵孟頫才华横溢,从小读书过目不忘,作诗,写文章,篆刻,音乐,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作画要有古意,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要知道这比西方莫奈画睡莲抒发情感的观点早了600多年。可以说他是一个时代承上启下的书画家,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正如明代大文人王世贞所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此话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不仅在后世影响深远,即使在当时,他的画风也是风靡一时,他身后的所谓“元四家”,几乎都可以算是他的门徒。

他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是一代宗师,而且在印学上也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他还对音乐、鉴古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是个真正的艺术全才。

在诗歌方面,他虽然算不上宋元之际一骑绝尘的人物,但我个人感觉,除了杨维桢和萨都剌,应该就排到他了。

用四个字就能道尽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可见其分量。

司马迁有一段很出名的话: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赵孟頫又何尝不是,他不为自己而生,而是一个为艺术献身之人,在仕途上,终其一生,都只不过是元朝的“政治花瓶”而已。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亲近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凋谢,都值得让人痛惜,而他自己呢,不敢死,然后又活得很心累。

小的时候吧,我总觉得人要轰轰烈烈地活着,不懂为什么那么人多活得如此隐忍、痛苦而卑微,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无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能理解这种处境了。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意思是说就算你再有英雄气概的人,当面对你要牺牲的亲情时,那也是会有恐惧的。人越到中年,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会成为你的软肋,满腔的压力和无奈无处诉说,只有深夜付之一醉或者一场痛哭,最后消融在一片黑夜的沉默里。

我突然理解了《论语》里的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心”不就是“怂”嘛?看,活到七十岁了,看透人世浮沉,“怂”到随心所欲的前提,却还是要不逾越法度和规矩,有所顾忌。

还记得网上一个中年人躲在角落里瞬间崩溃哭泣的场景:老板劈头盖脸地骂他,他不敢还嘴,不敢反抗,没日没夜地加班,赔笑脸,唯唯诺诺低头像个犯了错的孩子。因为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车贷和房贷要还,他不能失掉这份工作……所以只能这样卑微,毫无尊严和骨气。

人这一生,只是岁月蹉跎,棱角慢慢磨平,我们本能地活着,又见前路苍茫,人到中年有的时候不得不“怂”,但这个“怂”,我觉得是阅尽千帆之后那种从心的选择。

生命转瞬即逝,我觉得只有我们懂得了所有人最终将奔赴一场深刻的悲剧,我们才能够更接纳自己在人生中的这种痛苦、无奈、茫然和更温和的选择。

抗争和妥协,都是一种勇敢。

文/李三三,关注“三三的人生写作课”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