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咬泛滥成灾是怎么回事(为啥今年小咬特别多)
进入秋季,很多市民发现户外出现漫天飞舞的黑色小虫子,这种黑色小虫子俗称“小咬”,“小咬”虽然不咬人,但是很烦人,它们时而萦绕在人们的头顶,时而冲撞你的脸颊或眼睛,如果你穿了一件黄色或者绿色的衣服,那么,它们将会成群结队地栖息在你的衣服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小咬泛滥成灾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小咬泛滥成灾是怎么回事
进入秋季,很多市民发现户外出现漫天飞舞的黑色小虫子,这种黑色小虫子俗称“小咬”,“小咬”虽然不咬人,但是很烦人,它们时而萦绕在人们的头顶,时而冲撞你的脸颊或眼睛,如果你穿了一件黄色或者绿色的衣服,那么,它们将会成群结队地栖息在你的衣服上。
“小咬”是什么虫子?
会不会给人带来危害?
它们来自哪?啥时候“走”?
针对市民关注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成群结队的“小咬”真烦人
哈尔滨市民张女士有一辆黄色轿车,几天前的一个早晨,他把爱车停在了路边停车泊位,下午张女士取车的时候,发现汽车的引擎盖、车顶、后备箱盖上落了一层“小咬”,看着车上密密麻麻的“小咬”,一时间让张女士束手无策,于是,她快速拉开车门,又以最快的速度钻进车里,紧闭车窗启动车辆,随着车辆的行驶,车上的“小咬”渐渐被风刮走了。
其实,很多市民都遭受过“小咬”的“侵犯”,16日中午,记者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教堂广场看到,漫天飞舞的“小咬”让来往的人们很烦,人们一边走路一边拍打着身上的“小咬”。在道里区光华小区的健身设施上,记者看到,不少“小咬”落在了健身器材上,记者观察发现,“小咬”的个头很小,黑色的身子,小小的翅膀,这时,几只“小咬”落在了记者的衣服上,记者轻轻一拍,“小咬”就死了,但是,衣服上却留下了一点黑色痕迹。
真正的小咬是蚋
漫天飞舞的“小咬”叫蚜虫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樊东告诉记者,小咬是蚋,一类与蚊子,家蝇相近的吸血昆虫。分辨蚜虫和蚋一般看翅膀,蚋有一对翅膀,而蚜虫有两对翅膀,两长两短。
蚋
蚜虫
目前,哈尔滨市大街上的小飞虫其实是蚜虫。这些“小咬”其实是属于“半翅目蚜科”的有翅蚜虫。蚜虫多生活在农田菜地中,春夏时没有翅膀,农民俗称的“腻虫”,到了秋末,这些无翅蚜产生有翅蚜的后代。
对于今年“小咬”特别多的原因,樊东教授分析认为,是因为前期部分地区干旱,适宜“小咬”生存和繁衍,造成蚜虫密度较高,入秋后天气变冷,蚜虫要寻找场所越冬,有翅蚜便到处飞舞,我们便看到了现在的景象。其实每年都有几天蚜虫的这种大“迁徙”,只是不同年份数量上有一定差异而已。
“有翅蚜”对人类和动物无害
据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田甜介绍,现在进入到蚜虫的繁殖旺季,为产卵和寻找越冬场所的时段,我们能见到大量的有翅蚜虫,尤其是在城市绿化带等植物多的地方。
田甜表示,到处乱飞的有翅蚜虫会危害一些农作物或植物,一不小心进入人的眼睛或者嘴里,会引起一些不适,及时清理即可,一般情况下它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偶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的人可引起角膜炎等症。应对这些飞虫,大家出门戴口罩、防护眼镜、帽子之类可以避免与小虫接触。
此外,由于蚜虫具有趋黄性,且愿意吸附在植物上,市民要想不吸引蚜虫到身边,穿衣可以尽量避免黄色、绿色。蚜虫特别讨厌银灰色,可以利用这个颜色趋避。另外,蚜虫迁徙期不会太长,再过几天气温一凉就看不见蚜虫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仲亮 孟薇薇赵政府
摄影:仲亮 孟薇薇
来源: 黑龙江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