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文案农耕(榕光新作奉献话说惊蛰)
欢迎关注「英都乡讯」ydxx2013。
作者:榕光
惊蛰,古代又称“启蛰”,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入冬以后,一些动物藏入泥土中,不饮不食,这种冬眠现象,称为“蛰”。古人认为到了“惊蛰”这个节气,气候转暖,春雷响动,蛰居在泥土中的动物听到春雷苏醒了,故称为“惊”。“惊蛰”这一节气的名称由此而来。
惊蛰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此时正是“数九寒冬”的“九尽春回”,进入“九九”艳阳天。因此,习惯上人们把“惊蛰”视为真正春天的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惊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之一。在我国南方,惊蛰是春耕大忙的开始。特别在我们闽南农村,惊蛰季节正是早稻播种育秧的时节。农民为了不误农村,除了浸种准备播种育秧,还得抓紧灌水溶田。所以有农谚说:“谷种落土田里摸”,虽未到播秧时节,实际上已经天天在田里摸爬忙碌了。也就是说,忙碌的春耕开始了。北方也有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也同此理。
当代诗人庄河水有一首《惊蛰》诗,很准确地描写了惊蛰的节气特点: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九九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81天日期的总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就是惊蛰节气。
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就是春雷响动,万物复苏。当然不一定就在“惊蛰”这一天响春雷,而是到了这个节气,春雷该响动了。以前闽南农民对这一节气是否正常响春雷很关注。如果有个别年份未到惊蛰提早打雷,则认为对春耕生产不利。有农谚说,“未惊蛰先响雷,四十九日乌”。闽南语“乌”表示阴天,台湾省有童谣“天乌乌,要落雨”,即此意。闽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如果未到惊蛰节气就响春雷,预示这个春天多阴雨天气。有经验的老农会据此在春播春种活动中注意规避不良的气象因素。这是农耕时代我们的先民的智慧结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惊蛰这个节气的名称是由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中雷神的模样是鸟嘴人身,又长了一副好大翅膀的巨神,手执大锤,用力撞击天鼓,故天上会发出隆隆的雷声。既然惊蛰响雷是天上雷神在击鼓,那么人间就在惊蛰这一天来蒙鼓皮。大家知道,大鼓敲久了鼓皮会破损,匠人会在惊蛰这一天来为破旧的大鼓重新蒙上新的鼓皮,借助雷神的灵应,让新蒙的鼓声音会更响。著名儒家经典《周礼》中的《挥人》篇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我认为这倒不是迷信,因为春天气候潮湿,这时把鼓皮蒙得紧,随着夏、秋季节气候干燥,那时鼓皮会变得更加紧致,声音就是更加响亮了。“英都大鼓吹”的著名乐队“五世口大鼓吹队”,司鼓手好几代传人都学会蒙大鼓皮手艺,如有破损,都是在惊蛰节气前后来更换维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雷响动,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春意盎然。惊蛰季节带给人类的启示,不只是催促农民不误农时抓紧春播春种的紧迫感,同时也是在温馨的春天气息里,警示和催促人民不负春光,把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抓紧做好,为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开局起步。
2022.3.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