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字形特点是什么(字的字源学考证)

作者:浙农大茶学系 龚淑英 金华县汤溪中学 李仲先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饮茶、种茶和制茶。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饮料之一。世界各种文字中的“茶”字,均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港口所在地的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但是,中文的“茶”字,其起源和沿革至今未有较确切的定论,这不但是我国茶叶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学者所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我国古代的有关资料,对茶字的起源作一初步探讨。

茶字的字形特点是什么(字的字源学考证)(1)

一、过去对“茶”字起源的误解

在人们尚未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作饮料的时候,当然没有茶,也没有关于茶的记载,所以“六经无茶字”,过去早已有这种说法。但在六经的《诗经》《春秋》等书中却有后来被借用为茶字的“荼”“槚”等植物的记载。在我国古代,物品名称都是只用一个字的单字词,因此,当一种新的物品出现而需要命名的时候,就只有两种办法:(1)创造一个新的字;(2)借用一个同音字或近义字。茶,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借用原有的“荼、槚”等在当时是同音的字来表示。这样,就造成了“荼、槚”等同字异物的混乱状态。这些记载是否所指的就是茶,也就引起了争论。

这种争论主要集中在三类书籍中,第一类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训诂之书;第二类是古代药物学本草;第三类是既谈“训诂”又“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尔雅》一类书籍。在第一、二类书籍中的某些著名作者中曾有人提出了错误的说法。如五代末北宋初(960年前后)的徐铉在校定《说文解字》时于荼字下注:“此即今之茶字”;其弟徐锴在所著《说文解字系传》中说荼是苦菜,就是后来所说的茶茗。又如给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①作注解的梁朝(502一556)陶弘景,在“苦菜,一名荼草”这一条下说明它的功用是使人“聪察少卧”,这种兴奋作用显然不是苦菜而是茶所具有的功用。这些说法都造成了把原指苦菜的荼和茶看作一物的错误。其它如宋朝魏了翁,明朝杨慎等著名的学者都曾有过荼就是古茶字而把二物混为一谈的说法。此外槚、茗等也都有因二物同名而引起的误会,这在下文将加以叙述。

茶的名称,古代虽有各种写法,但多数书籍中都写作“荼”,而“荼”与“茶”字非常相似,在古代书箱辗转传抄及雕板印刷的条件下,错误自所难免。例如:今有关茶叶的著作引用较多的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两句话,各种版本就各不相同。木版的《平津馆丛书》中《续古文苑》载此文两句都作“荼”,《四部丛刊》中《古文苑》卷十七(系商务印书馆用明朝木刻本影印)则前一句用“荼”,后一句用“茶”,至于《四部备要》中《骈体文钞》卷三十一(中华书局排印本)则二“荼”都变作了“茶”了,而且文句也有所不同,显得非常混乱。显然,印作“茶”都是错误的,因为王褒时还没有茶字。

由于以上原因,历来各家的说法多有分歧,这种分歧的长期得不到解决,则是由于文字学家多只从字义、字音方面着眼,忽略了茶的植物形态学、生态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的特征,本草家则又只从形态、生态、药用方面进行探讨而不去探究文字音义的演变过程。各执一词,难作定论。所以甚至古代关于茶的权威学者陆羽在他的《茶经》中也有把《晏子春秋》中的“茗菜”看成是茶的错误。虽然到了明末清初时的顾炎武(1613-1682)等人曾把文字学、药物学、《尔雅》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加以研究,但认为茶字是中唐以后才有的结论仍是值得探讨的。

二、茶字出现以前茶的几种名称的探讨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的名称是借用其他字来表示的,就是所谓的假借。对这些假借字和它的本义,必须严格地区分开来,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现将古代用作茶的名称的各个字分别加以讨论。

荼是最早被用来作为茶名,应用比较普遍,也是历来争论最多的一个字。

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的一些书籍如《诗经》《礼记》《仪礼》《周官>《国语》等等都有关于荼的记载,这些记载是否如后代某些人所认为的就是茶呢?现以《诗经》中有关荼的文字为例,加以说明。

《诗经》中荼作为植物名称共有六处,列举如下:

(1)《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2)《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荼”。

(3)《豳风·七月》:“采荼樗薪”。

(4)《豳风·鸱鹗》:“予所捋荼”。

(5)《周颂·良耜》:“以薅茶蓼,荼蓼朽止。”

(6)《大雅·绵》:“堇茶如饴”。

以上各句中的荼字,有四种不同的解释:在(1)(3)(6)中的荼,历来正确的解释一般都认为是指“苦菜”,现在举出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来说明:

《诗经》毛传认为荼是苦菜。

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荼就是苦菜,并指出它的性状是:生长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采用了这一说法。

唐朝颜师古《刊谬正俗》卷八《苦菜》条说苦菜就是荼,并指出了陶弘景把荼作为茶的错误。

宋朝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引用了陆玑的说法,邢昺的《尔雅注疏》卷八也继承了《尔雅》的说法。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菜部《苦菜》条中说苦菜(荼)的主要特征是: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②

清朝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草》中更进一步对把荼说成是茶的错误加以辨正。

近代人吴闿生《诗义会通》以及余冠英《诗经选》、李长之《诗经试译》、金启华《国风今译》等书都采取了荼是苦菜的注释。

此外,一些文字,音韵学的书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等说法也都相同。

(2)中“有女如荼”的荼,指的是“茅秀”,秀,在这里是花的意思。但实际上不是花,是茅草类植物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对这一句中荼的解释历来都是一致的,《周官》(地官)《仪礼>(即夕)《国语>(吴语)中所说的荼也为同一意义,如东汉郑玄在《周官》注中说:“荼,茅秀”就是一例。③

(4)中“予所捋荼”的荼,解释作“萑苕”,萑是芦类植物,苕是“苇花”,所以和上面茅秀的解释的意义相近似。

(5)中“以薅荼蓼”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陆秽”(旱地的杂草),这种说法最早出于三国时代魏国的王肃。晋朝崔豹在他的《古今注》中则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说荼是紫色的蓼。南宋朱熹在《诗经》注中又把上面(1)(3)(6)例中所指的苦菜也说成是蓼,这是一种辗转相承张冠李戴的错误。

从上面所举的材料中可知,在《诗经》及其它公元前二世纪以前的书籍中所记载的荼都不是指的茶,这样,本应该不成为问题了。但由于上述陶弘景等人提出的错误解释,加上荼、茶形近似所造成的错误,以致历来争论不休,影响较广。

现在再谈从什么时候起荼被借用为茶,这实际也是茶什么时候起见于书籍记载的问题。上面提到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两句话。前一句“烹荼尽具”中,烹是煮的意思,在当时饮茶是用煮的方法的,自然菜也可说煮,因此不能因煮就断定此处是指茶,但这一句的上文都是要僮仆如何买酒,烧肉鱼鳖等来隆重招待客人的,很难理解末了以苦味的野菜来待客,所以对“烹荼”应该解释为饭后用茶为妥。至于后一句“武阳买荼”中的荼如说的是苦菜,那末原是野生的到处都有的苦菜为何要专门到外地去买呢?因此,解释为苦菜是说不通的。这样,我们有理由可以认为这是关于荼最早被借用为茶的记载,其时代为公元前一世纪。

此外,《汉书》地理志中还载有“荼陵”的地名,就是现在湖南的茶陵,是汉开始设置的县,设县而以荼命名,必定荼是该县的特产,那末这荼自不会指到处都能生长的苦菜,应是指茶而言,所以这也可认为是关于茶的记载。④

槚字最早见于《左传》,原意是指揪树。到晋朝郭璞首先把它作为茶的假借字,他在《尔雅》《释木第十四》槚字注中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这实是我国对于茶的性状加以具体描述的最早记载。并且说明因采摘时间的先后而有荼和茗之分。虽然后来用槚字作为茶的假借字不如荼的普遍,但这实为一条值得重视的材料。

槚所以会作为茶的假借字,也是因它的古音和茶相近。槚字念贾音,贾字在今天也有“古”和“价”两在说法,读作“古”时,和荼也就是茶的古音相近了。

茗字最早见于《晏子春秋》一书中,陆羽《茶经》引这书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己。”后人因茶也称为茗,就认为是关于茶的记载,这是错误的。理由很简单,原文说的是菜。因茶不能单独用作蔬菜,而且这一段文字是说晏子生活节俭,如是指茶,在当时也不可能因饮茶而认为是节俭。所以这里是否指饮茶值得探讨。

这里还需要讨论茗字原意是什么,是怎样会作茶的名称的问题?原来“茗”字古代与“萌”字是通用的,《说文解字故诂林》引《读篆臆存》和钮树玉的《说文新附字考》等书都提出了这样的说法,茗和萌都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是采摘嫩芽的,这种嫩芽也是茗,后来萌和茗不再通用了,茗就专门用来称呼茶芽而成为茶的另一名字。这样的解释似乎与《尔雅注》中“早采为茶,晚取为茗”的说法矛盾。一般说早采的应该是嫩芽而晚采者应是老叶,依《尔雅注》茗该指老叶了。但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古时饮茶生煮羹饮,随采随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头一年的老叶,以后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芽,所从晚采的反称为“茗”。这从前人的解释中也可得到证明,如《说文解字》就说茗是“荼芽也。”⑤

最早见于汉朝刘向(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楚辞》的《九叹》中《愍命篇》,原意是香草或草的香味。茶所以称为蔎,该是茶泡后有香味的缘故。《茶经》引杨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但现在《方言》中没有这一句话,⑥而且后来除了《本草纲目》等书引用了《茶经》的引文之外,把茶称为蔎的记载很少,应用不普遍,不详加讨论。

《茶经》引司马相如《凡将》中有“荈诧”。司马相如是公元前一世纪末时成都人,四川是我国最早饮茶的地方,这荈是指茶的推测该是合理的。但真正以荈为茶的可靠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该书《吴志》卷二十韦曜传中说:吴王孙皓(264-280年)在宴会中规定臣子要喝七升酒,韦曜不太会喝酒,有时另外秘密给他荼荈以当酒。从这一段话里,可知这荼荈是一种饮料,且秘密给他而不易为别人所发觉,那末这饮料与酒的颜色相差不大,又荼荈二字并用,这荼当然是指茶而言,所以荈当也是茶的名称。

这荈字,除作为茶的名称之外,没有第二种解释,因此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茶的专有名字。但在荼字出现以后,就很少为人所用,影响不广。

此外,茶又有称为■(注:草字头下面“登”字)的,可能原是雷州半岛一带的方言,又有人说是越南语,且出现的年代已在荼字之后,故本文从略。

茶字的字形特点是什么(字的字源学考证)(2)

三、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上文提到,荼字古代比较普遍的用来作为茶名。荼原来主要是作为苦菜的名称,被作为茶名的假借字,是由于当时口语上苦茶(“荼”)和茶的读音相近之故。在音韵上说,荼字在虞韵,茶字在麻韵,而古音不分虞麻韵,也就是虞麻两韵的字古时都是读音相近而在同一韵中。

随年代变迁,茶叶生产的发展,茶的饮用日益普遍,需要用到茶字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自然日益感到苦菜和茶二物同名而易于混淆的不便。同时,荼字是六书中所谓的形声字,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木植物,余是声符,说明它读作余的音,而茶是木本植物,用荼来称呼茶,名实是不相符的。

另一方面.在饮茶的习惯逐渐普及到全国以后,正是外族入侵,并且因此而引起汉族人民较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的年代[即从东晋开始到隋统一中国止(公元317-589年)〕,由于汉族南北迁移的交流和外族语言的影响,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虞麻韵的字分化成两韵的说法也在这一段时间逐渐形成。如在梁大同九年(543年)顾野王的《玉篇》卷十三草部,对“荼”字就注有应该读为“途”和“茶”的两种切音。

这样,把苦菜和茶的名称区分开来,即有需要,且由于读音的分化,也有了另创一字的可能。因此,在这段期间出现了“■(左木右荼)”字。■字最早见于《玉篇》卷十二木部,注解中说它读作茶音,是“苦■名也”。隋朝(581—618年)陆法言的《广韵》《麻韵第十》■字注说:“春藏叶可饮,巴南人日葭■”。比此早一些的《齐民要术》卷十也有■字一条⑦,文中所引《尔雅》《博物志》等都是关于茶的内容,可见这■字是指茶,是在茶字以前为茶而创造的专有名字。

■字以木作义符,以荼作声符,也是形声字。它能说明茶是木本的了,但它的缺点是仍以茶作声符,虽然荼已有途和茶两种读法,还是会误读作途音。这字在汉语中没有广泛流传而定为茶名,其原因可能在此。

现在再谈茶字的出现年代问题,也就是茶这现代名称什么时候开始确定的问题。顾炎武认为“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其年代为766-835年这一段时间。郝懿行在《尔雅义疏》槚字注疏中也肯定“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这些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茶字记载一说最早见于《开元文字音义》,另《广韵》(见前引)也载有茶字,下注一“俗”字,说明这是民间使用的所谓俗字,而且同书又另有荼字,更可见这茶字并非荼字之误,其年代比《茶经》早了将近两个世纪。虽然《广韵》中有宋初人增添的字混在里面,这茶字是否后人混入还难以肯定。但如上所述,茶字出现的需要和可能在《广韵》的成书年代已经具备,《广韵》收载这一“俗字”的可能性是有的。这样,茶字出现的年代可以推前到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茶字的字形特点是什么(字的字源学考证)(3)

四、结论

1.我国古代对茶的名称相当混乱,曾用荼、槚、蔎、茗、荈等字来作为茶名,除荈外,这些字的本义原不是茶的意思,因此对古代书籍中的这些记载是不是指茶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说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还没有关于茶的记载,这以前的书籍中的荼、槚、蔎、茗都不是指的茶,这以后的书籍中,是否指的茶,应根据原文的文义才能确定。

2.在茶字出现以前,曾用荈和■(左木右荼)作为茶的专有名字,荈作为茶名的比较可靠的记录是始于三世纪后半期(三国时代),■作为茶的名称开始于五世纪中叶。但这两字后来都未被广泛使用而淘汰了。因此,茶的现代名称的确定是在茶字出现以后。

3.茶字过去若干学者认为是陆羽著《茶经》时创造用来称呼茶的新字,这是错误的。

4.根据事物名称出现的一般规律,在《广韵》《开元文字音义》的成书年代,以“茶”作为茶的名称出现已具备条件,两书收录这字是可能的。

本文承蒙张堂恒教授指教,修改,在此深表谢意。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注释:

①《神农本草经》假托为神农所作,一般认为是汉朝作品。本文根据科技出版社1959年2月新一版日本森立之重辑本。

②此文节译原文,原文过长,不备录。

③《周官义疏》卷八《地官》郑氏正义。

④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茶叶通讯》1964年第一期。

⑤许慎《说文解字》原无茗字,茗字是后来徐铉增添进去的。

⑥笔者查过《四部丛刊》用宋刊本影印的版本和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第十二卷所收(方言》都没有这一句话。

⑦农业出版社1963年新一版和四部丛刊本(据明钞本缩印)《齐民要术》这一条都作■(左木右荼),但有的版本改作茶字了,这是不对的。

文章来源:农业考古,1993,(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