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

由形体释义

古文字中的会意字,常常会很形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概念或者事物。下面一字,古人在造字中就采用了非常直观且生动的表达方式,其形体如下: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1)

甲骨文“丞”

该字由三部分构成,即陷阱或者深坎、跪着的人、一双紧靠跪跽之人身体的手。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呢?这个字就是"丞"字,该字就是"拯救"的"拯"字的初文。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2)

“丞”字与构形画面对比(参1)

甲骨文"丞"字正像一个人落入陷阱或深坎中,被另一人双手拯救之形。但是,许慎因未见甲骨文形体,对"丞"字的形义分析存在欠妥之处。《说文》:"丞,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此说解是从"丞"字小篆形体分析,是讹变后的形体,并不可信。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3)

小篆“丞”

关于"丞"字,罗振玉的解释非常准确,罗振玉释"丞"如下:

像人陷阱有抍之者,陷者在下,抍者在上,故从双手像抍之者之手也。此即许书之丞字,而义则为抍救之抍。许君训为翊,云从収,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

"抍"为"拯"的异体字,当是后造形声字,规范后以"拯"为正体,废除了"抍"字。

有人说,小篆形体的改变,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会帮助、辅助之意,其形体为一人站在山顶,若没有两只手扶持,就是孤立无助的。但是,若从"丞"字的整个发展轨迹看,下"山"是由人之下肢和深坎讹变而成。

所以,许慎把"丞"训为"承"是从"丞"的引申义辅佐、帮助义出发来说的。但是,从原始形体上看是不妥的。我们之所以说许慎有些字说解不确、不妥,则是因为许氏没有从形义的源头阐释。当然,这也不能求全责备,毕竟许氏掌握材料有限,未能见到甲骨和大多数金文材料。

与"丞"形近的"承"

既然《说文》在解说"丞"时也涉及到了"承",下面我们也顺便说一说"承"字。其甲骨文形体如下: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4)

甲骨文“承”

从形体可以看出,"承"与"丞"的形体区别明显:一是"承"字下没有凵;二是"承"字的双手在下,以表示双手捧着、奉着之意,而"丞"字双手则是在跪跽之人身体两边,以表示从深坎儿中把人拯救出来。金文“承”基本与甲骨文保持相同的形体。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5)

金文“承”

从形体渊源考察,"丞"与"承"具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说文》:"承,奉也,受也。"本义为捧着、承托,承接、承受、奉承为引申义。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6)

“承”字与构形画面对比(参1)

"丞"与"承"的交叉与分化

分析了二字的本义,我们再看看二者是不是有所联系。因形体较为接近,在形体基本构造上"承"只是比"丞"少了下部的深坎(凵)。因此,其读音相同,古时常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承,假借为丞。"《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杜预注:"承,佐。"《甲骨文编》和《金文编》则直接把二者列为一字。

二者到了小篆,形体分化非常明显,小篆形体对比如下:

古文字两手相对是什么字(古文字里的奥秘)(7)

“丞”与“承”小篆形体对比

从二者形体演变来看,“丞”字形体中的人形下部与“凵”连为一体,变成山,至楷书又脱离开来,下面变为一横;“承”字小篆形体中的人形则分离开来,中间为两头上挑的两横笔,至楷书则变为三横笔。

就意义来说,"承"字由本义两手下面托着、捧着,引申为顺从、奉承、辅佐之意。"丞"也由从深坎中拯救人之意,引申为辅佐、接受之意。古代官职的"丞相"之"丞"便是辅佐之意。"丞""承"二字音义的这种相关性才使得二者可以通假,大概许慎也因此混淆了二者的关系。

"丞"字的辅助、承受义占据主导之后,于是就后造了"拯"字表示本义拯救,并且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为zhěnɡ。

参考文献:

1.原图来自窦文宇、窦勇主编的《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