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是给死人放的吗(放灯)

(一) 放灯是我国自古以来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相传最早起源应追索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时期,人们发明了火,认为火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能驱赶一切邪气,于是便相沿成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孔明灯是给死人放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明灯是给死人放的吗(放灯)

孔明灯是给死人放的吗

(一)

放灯是我国自古以来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相传最早起源应追索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时期,人们发明了火,认为火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能驱赶一切邪气,于是便相沿成习。

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有放灯的习惯。正月十五是一年三元中的上元节,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

元宵过后正是春来时,庄稼人开始为一年的春耕忙碌起来。

为了祈盼这一岁平平安安,无病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人们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闹元宵。

而放灯只是闹元宵形式的一种。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和对美好的祈盼!

(二)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正月十五庆祝元宵节,除了舞龙灯外,最热闹而又隆重的活动,莫过于放灯!

过去衡阳四乡中的北乡历来就有正月十五放灯的习惯。

我的家乡位于南岳衡山之南,回雁峰以北的小云山麓下的角山坪,正属于当时的北乡范围内。

家乡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形,东南面被蒸水和湘江环绕。这里沟壑交错,阡陌纵横,田垄宽阔。自古以来是重要的产粮区,索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因而角山的米业享誉湖湘。

正因为家乡的地多田多,所以,家乡人对一年地里田里的收成极为的看重和祈盼!因此对一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灯也是格外的虔诚!

(三)

关于家乡正月十五放灯的故事,相传最早起源于元末明初,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与战争有关,二是自然灾害。

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争,造成湖南人口顿(锐)减,一片荒芜。(也有传说与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血洗湖南有关,但这不符合史实。)

为了开发湖南,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的人开始移民湖南,于是就有了后来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史实。

再就是元末至顺2年(1331年),有史实记载,在湖南衡州路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人。

由于这些原因,老百姓都希望一年中能有一个清泰平安,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把自己的房前屋后以及田边土边的杂草用锄子刨掉,挑到田里堆起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用干稻草点燃,放火烧掉。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一切虫害。

后来,人们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周围,以及路边,田边土边,用插蜡烛的方式来取代。家乡闹元宵放灯的习俗逐渐形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四)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个艰苦的年代,当时我还比较小,对家乡正月里舞龙灯的情形却记忆清晰,因为父亲是大队的支部书记,龙灯的领头人。

父亲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在家乡干了三十多年的支部书记,直到九十年代初卸任。

记得小时候大队很穷,龙灯买不起,都是父亲自己组织几个人做的。龙头,龙尾,龙架子全都是父亲亲手做。父亲一般是在先年农历十二月底抽空利用两个晚上做好,叫两个人帮帮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龙头做得非常漂亮,好看!

正月里玩龙灯时,总是见到父亲敲着鼓点走在队伍的前面。

毕竟年龄小,而对于当时家乡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的事,记忆却很模糊,只依稀记得元宵节那天,天快要黑的时候,年轻的母亲开始在灶台上忙碌着,而我一直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忙碌。对于父亲领着两个哥哥在外面做什么,却没有去注意。

那个时候什么是元宵,从来没见过,因为大家都没有钱买元宵。母亲于是就用自家做的白米和粟米印粑加上白糖放在锅里煎,出锅后再在上面撒些芝麻,盛到碗里。用筷子夹起来,糖丝绕牵,又香又甜,柔软回味!记得那是我最爱吃的。

父亲领着两个哥哥回来的时候,母亲早已在饭桌中间装好了团盒,摆上一碗芝麻糖印粑,周围摆满了饭菜和碗筷,还在父亲的碗中倒满了一碗烫好的自家酿的湖之酒,满桌上还冒着热气和浓浓的香味!一家子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我觉得那就是母亲的味道!

(五)

后来就到了文革时期,提倡破旧立新,家乡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就见不到舞龙灯和放灯那热闹的情景了,一直中断了十多年。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家乡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灯和舞龙灯又开始兴盛起来了!

那时,我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在家乡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我有幸亲自参加了几次老父亲指导的放灯活动。

正月十五那天,满头白发的父亲在村里结束舞龙灯活动回来,天刚好黑下来,正是放灯时。这时,村里的乡亲们每家每户陆陆续续开始出来放灯了,外面一片爆竹声。父亲立即组织我们兄弟六人开始放灯。父亲先叫大家准备好线香,蜡烛,钱纸,炮竹和干稻草。

而此时已经年迈而又细廋的母亲又开始进厨房了,洗菜,切菜,烧菜,炸元宵…忙碌不停。

(六)

放灯也是有礼仪讲究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都是有规矩的。

放灯活动正式开始了,父亲首先叫我们兄弟将屋里的灯都开起,自己在堂屋大门前的两边柱子上点燃两根长香,插两根点燃的蜡烛,再在阶基边点三根线香,烧三丁钱纸,对着禾堂默念,叫声山神土地,作三个辑。

然后回到堂屋的神堂前,在神堂上点两根蜡烛,插上三根线香,烧三丁钱纸,对着神堂默念,叫声神灵和祖宗,再作三个辑。

接下来开始放鞭炮,像往年一样,高大而又魁梧的老父亲一步一步地从堂屋向禾堂走去,习惯性点放三只雷炮,轰走一切晦气!接下来点放一挂鞭炮,迎来一年吉祥!

放完鞭炮之后,插蜡烛开始了,我们兄弟于是背着一大袋蜡烛,拿着线香,烧纸,鞭炮,提着一捆干稻草出发了。

首先在堂屋正门口点插第一根蜡烛,蜡烛与蜡烛点插相距一米左右。然后围绕房前屋后周围点插一圈蜡烛,以示一年家宅平安!

再从堂屋正门口点插,我们兄弟一行开始沿阶基,禾堂,路边,一直向垅中的土边,田边一路插去。这时父亲来到了路边的高坡处一直向垅中观望。

我们沿途大约插了两里多路,一直插到垅中的小溪边。最后将干稻草放在田里,点燃三根线香,烧三丁钱纸,将干稻草点燃,大家一起围着干稻草作了三个辑,放一挂鞭炮,以示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插蜡烛的仪式结束,此时的天早已黑下来了,我们兄弟一起开始一路沿途返回,来到父亲的身边。

站在高坡上向四周的远处观望,第一次亲自体验到了家乡的放灯,虽不见天空的圆月,也不见天空的星星⭐️,但地面到处一片万家灯火,犹如盛夏六月的满天繁星!鞭炮的响声此起彼伏!各色各样的烟花直冲云霄,照亮了十五的夜空。不禁使人有一种“千门开锁万灯明,”“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感觉。

此时家乡正月十五元宵的晚上,胜过大城市的繁华夜景!美!真是美极了!

在父亲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和大家一起返回。看到在家里的禾堂上,几个小侄辈们正和一堆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着小花炮。父亲在禾堂边放了一挂鞭炮,以示放灯的活动结束。

回到家里,饭桌中间早已装好了团盒,摆上一碗香喷喷的元宵,周围摆满了饭菜和碗筷,母亲还在父亲和我们兄弟的杯中倒满了自家酿的谷烧酒,满桌上冒着热气和香味!一家老小坐的坐,站的站,围着桌子举杯祝福庆团圆!感受那浓浓的母亲味道!

(七)

后来,我和大哥,五弟工作在外,成家在外,对于家乡每年正月十五元闹元宵的事,父亲就叫我们别回来了。父亲说,十五这天,家里不能离人,天黑前要把家里的灯全开起来,在晚上十二点前要圆好灯,这是老规矩。

至今三十多年了,一直没有看到家乡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父亲已经走了七年了,母亲也已离开我们快三年了,我也退休了。如今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家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家乡正月十五闹元宵也越来越隆重而又热闹!

对于家乡正月十五的放灯怪想念的!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又到了一年中的元宵节,此时,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家乡!满脑子想的全是家乡放灯的事。家乡放灯那盛况和美景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爆竹声一直在耳边回荡!还有老父亲那高大而又魁梧的身影,举香,放鞭炮的神态,老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的情形一直在眼前晃荡!以及一大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饭桌前,高高兴兴举杯祝福庆团圆的场面和那浓浓的母亲的味道在心中一直挥之不去!

文/家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