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

迁西文化足迹(二)

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

迁西县境内先后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共14处,分别在:洒河桥镇洒河桥村西北,滦阳镇杨家河沿,兴城镇赵燕洲村沙岗子、城西峪白崖子盖、沙岭子,白庙子乡沙岭沟,旧城乡郭沟村、荆子峪村,东荒峪镇九山村,尹庄乡忍字口村西寺、大付庄村,罗屯镇东寨村、西寨村、西寨村南岭。

据测定和考古专家研究,这些遗址均在新石器时代和新石器石代早期。其中旧城乡郭沟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东寨村遗址,所处的年代和兴隆洼遗址、北京上宅遗址第八层的年代大体相当,早于红山文化和西寨遗址;西寨遗址地下文化层的性质和年代,相当于兴隆洼文化类型,但晚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年代大体相当;西寨村南岭遗址,属于西寨遗址文化晚期;沙岭子古文化遗址,文化年代上起红山文化时期,下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城西峪白崖子盖遗址,其文化性质接近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2)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OOO0年前一7000年;

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8O00年,因遗址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镇兴隆洼村而得名,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北京上宅遗址第一期第8层,距今7500年;

赵宝沟文化时期,距今7350~6420年,位于内蒙古敖汉旗,是继兴隆洼文化之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远古文化;

赵宝沟文化晚期;

红山文化时期,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5O0O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夏家店文化下层时期,距今4OOO一3500年,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夏家店村境内,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3)

从发现发掘的这十几处遗址遗迹看,40O0年以前,迁西境内就已有人类文化5000或6000多年时间,并且沿滦河从洒桥至罗家屯多点分布,有些时期可能先后出现,有些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形成多处小型聚落而居。有些文化与后期文化多层叠加。现将遗址详细情况分述如下:

1,洒河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含战国)

洒河桥村遗址,座落在滦河西岸,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的油路边上,在旧庙址附近。

此地属沙性土壤,遗物数量不多,不见文化层,遗物散布范围南北50米,东西150米,计有战国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物。战国时期遗物只有少量陶片。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和陶器两种,器形有石网坠、石球、石锄,盘壮器等。陶器有简形罐残片,陶片大部分为夹砂红陶,只有少量红顶钵陶片,纹饰以网格纹为主。在采集的80片标本中网格纹饰就占49片,其次有指甲纹、之字纹,不规则的网纹。素面陶片少见。该遗址被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4)

2,杨家河沿新石器时代一一战国遗址

滦阳镇杨家河沿村,位于酒河大桥东部,滦河东岸,东部依靠南北方向的土岗,南北部分土质是偏黑色的沙性土,中部表面覆盖一层细白沙,遗证即座落在白沙地带,隔洒河与酒河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相望。

遗址中含有丙种文化,一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是战国时期的遗物,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有石锄、石斧、石核、刷削器,陶片上饰有划纹,夹砂平底筒形器。战国时期的遗物有陶器残片,主要分细泥灰陶和夹蚌红陶两种,器形有高项罐、陶金等,均有绳纹和断弦绳纹做装饰。遗址不见文化层,遗物散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

根据器物特征。此遗址定为新石器时代一一战国遗址。

3,兴城镇沙岗子遗址(含战国、元、明)

遗址位于迁西县城关西侧,东南被城建包围,由遗址往西有一条通往新立庄的便道,道西为地毯厂和镇油库,西距新立庄500米。

遗址分部于沙岗西部,地形呈沙丘,两架高压线并列由东南至西北在遗址上穿过,遗址面积长150米,宽ō0米,在遗址中存有打制石器残片,友绳纹陶片,红绳纹夹砂陶片,绿彩瓷片,酱釉色瓷碗底,白釉膏花瓷片。

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一一战国一一元明时期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5)

4,城西峪白崖子盖古文化遗址

位于兴城镇城西峪村西南200米处一座高山顶(白崖子盖)上,海拔450米。该遗址文化层厚0.5米,距地表0.5~1米,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暴露遗物多为绳纹和篮纹陶片,其文化性质接近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此遗址地势高,又未发现石器,可断定为古人祭祀之所。

5,沙岭子古文化遗址

沙岭子古文化遗址位于兴城镇沙岭子村西南,总面积达80,000平方米。遗址表层为一半圆形沙丘,上面暴露出石斧、石凿、石网坠、刮削器、投掷器、研磨器以及陶片等多种遗物。据分析,该遗址的文化年代上起红山文化时期,下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6,白庙子乡沙岭沟古文化遗址

沙岭沟古文化遗址位于白庙子乡沙岭沟村村北50米处,北距沙河300米,总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该遗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石斧、石凿、石杵、刮削器、石网坠以及陶片、烧土块之类的器物,其文化年代与沙岭子古文化遗址相同。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6)

7,旧城乡郭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郭沟遗址位于迁西县城北偏东五公里的旧城乡郭沟大桥东南200米处,西临滦河,属滦河的第二台地,台地高出滦河水面10米,遗址长200米,宽100米,总面积20000平方米。

郭沟遗址地表有少量的磨捧、盘状器、网坠等遗物,网坠属河卵石片打制。磨棒有使用过的痕迹,盘状器是打制而成的,刮削器是用玛瑙和燧石打制而成,质地坚硬。

郭沟遗址未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只有打制石器,经分析,此处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8,荆子峪新石器时代遗址

荆子峪位于迁西县城东北12华里,隶属旧城乡。遗址位于村西约2华里的县火葬厂北面的沙丘上,沙丘坡度铰平缓,南邻滦河,属滦河的第三台地。在遗址表面徵布有陶片和石器,石器有石磨、斧棒、网坠。陶器残片因碎小,器形不明,一般为夹砂红陶片,有的带有“之”字纹,遗址表面遗物希少,分布面积为10000平方米。

根据采集标本分析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7)

9,东荒峪镇九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东荒峪镇九山遗址位于迁西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是长河与滦河的交汇地带。

遗址位于该村西北部,九山小学北面,俗称牛角山一带,地势高低不平,地表面遗物甚少,不见文化层,分析可能是多年被水冲刷或自然破坏的原故,只在地表面采集到一些石器残件和残陶片,石器有铲、石斧、刮削器,陶片属夹砂灰陶,有的陶片上饰有三字形纹饰。遗址散见面积20000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10,尹庄乡忍字口村西寺遗址(含辽金)

该遗址位于忍字口乡忍字口村西南50米,往北300米是东西流向的滦河。

据当地群众讲述,原来为一台地,上面有寺院名叫西寺,由于后来平整土地,已推去近2米厚,并发现有残酸、碎瓦、石佛像、青瓷片和石器等。我们在地面也见到一些晚期遗物,现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

采集遗物有磨棒、石斧、青釉瓷片、残石佛像等。根据器物分析,遗址原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辽金时期在遗址上又建的寺庙。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8)

11,尹庄乡大付庄遗址

该遗址位于尹庄乡大付庄村西北约1000米的西山坡上,遗址北200米有东西流向的滦河,山坡东有一条长流水的小河。

遗址自然破坏严重,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在地表采集到石斧一件,通体磨光。石磨棒一件,较碎小的夹砂红陶数片,已辨不出器形。

根据采集标本,此地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9)

12,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迁西县罗屯乡东架村西七百五十米处的沙丘东坡之上,大秦铁路由此穿过。西部与西察遗址相邻,南邻滦河,属滦河的第二阶地。

此遗址1990年3月发现,9月省考古队发掘,发掘面积为112,2平方米,出土遗物有陶器残片和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形有筒形罐、钵等。石器有石核、斧、网坠、铲、刮削器、石叶等。陶器均为手制,器底部有套接痕迹,素面较少,主要纹饰有弦纹、坑点纹、网格纹、柳叶壮圜底纹、席纹、之字纹。多见几种纹饰施于一件器形上。

东寨遗址是我省新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其它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较多的资料与其比较。从东寨遗址出土的饰有组合纹饰的筒形器上看,与内蒙兴隆洼遗址,北京上宅遗址第八层出土的同类器相同。陶钵和石器中的石斧、磨盘、棒也与兴隆洼类同。兴隆注文化遗存经C!4测定为公元前5295±95年,由此可见,东寨遗址所处的年代应和兴隆洼遗址、上宅遗址第八层的年代大体相当,要早于红山文化和西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0)

13,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迁西县地处唐山市北部燕山南麓,滦河中游,是研究燕山南北古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滦可北岸的向阳高地上,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为配合大秦铁路施工,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从1988年以来陆续多次发混。仅1988年就发掘出可复原陶器二百多件,石器三千多件。1991年在遗址南部又发据出祭祀遗址。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有规律地排放着上下两层购器群。分为五大组,每组岣放置有大小不等的红顶钵,筒形罐、碗等陶器,一些同类形的大小陶器套放堆集在一起,围成宜径约2米的圆形器物群,全部背山面河,陶器内放置有经打蘑的圆形石球、带有使用痕迹的磨俸、石杵和残存的幼猪牙宋骨等。特别是1994年发掘时发现了一块人工雕刻的完好石母,在祭祀遗址发现石母更证实了在母系社会里人们对女性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1)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2)

西寨遗址地下文化层的性质和年代相当子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文化类型,它对研究滦河流域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1988年,河北省考古大队、唐山市文管处和迁西县文管所为配合大秦铁路施工,对西寨遗址进行了发掘,除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外,还在东南角发现了一处祭祀遗址,于90年春又在遗址的边沿地带出土了网坠等100多件玛石器。这些器物形态奇异,各具特色,和抄袖人头像、半身禄乳女人像、猴头像、有哇形,单形、眼球形,水果形、鸟蛋形等石器:

(1)、玛瑙抄袖人头像,通高6.7厘米,宽4厘米。此像天然生成脸和发型轮廓,脖子和肩部被人工雕制而成,眼和嘴有磨痕,胳膊被抛光。看上去象一小孩儿在冷天抄袖观物。

(2)、玛瑙裸乳女人像,高7.3厘米,宽6厘米,此石天然形成脸、肩和双乳,颈部有一横向环形沟槽,后脑勺经打制后磨光,整个形象突出了双乳,其中一乳头被打制成奶头大的坑,双乳下部为天然蓝色,给女人头像增添了色彩。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3)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4)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5)

(3)、玛瑙猴头像,高4厘米,宽2.5厘米,脑顶和底部有打制痕迹,眼部天然形成两个黑点儿,嘴部长似一块白色毛状物,上下嘴唇分明,眼和嘴的比例恰当,与现在的猴相似。

(4)、玛瑙蛙形石,长4厘米,宽2,2厘米,厚3,2厘米,天然形成半椭圆体,两只眼和嘴凸出左眼。嘴和尾部被磨制,底部被打磨。

(5)、玛瑙驼头形石,通高3,5厘米,底径为3,5厘米。天然形成头部,凸起耳部,脖子被琢成一沟状。

(6)、玛瑙蝉形石,长4厘米,高2,2厘米,天然形成椭圆形,顶部左右凸起来个小包,其中较小的包上有磨痕。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6)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7)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8)

(7)、玛瑙鱼形石,长5厘来,高1,7厘米,状似大头鱼,腹部被打制成一大一小两个坑点,中段一侧凸出一道半圆形线,象腮边的鱼翅。

(8)、玛瑙豆形石,天然形成豆形最大直径2,5厘米,无打磨痕迹。其中一顶端为白色,白色中间有一椭圆形紫色点,与扁豆角籽相似。

(9)、玛瑙蛋形石,共四颗,最大的直径为4厘米,其中一颗被磨制并抛光,其它三颗无打磨痕,保持天然形态,与鸟蛋相似。

(10)、玛瑙水果形石,直径5.5厘米,先把石料打制成扁状园球状,再把上底和下底对称磨光,顶部中心有一凹坑点,象水果的顶。底部有一雕制的树叉形沟槽,树叉两边的磨光部位象两片树叶,整个形状象有枝有叶的水果。

(11)、玛瑙棋子形石,它的形状与现在的围棋子相似,底部直径最大的8厘米,最小的底径为2厘米,共86件,分红白两色,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石料打制而成,磨制后多数被抛光。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19)

(12)、玛瑙杯形石,共5件,其中4件经打制雕制面成,另一件杯壁和把手被磨制抛光。

(13)、眼球形石,天然形成象一眼球,直径2,5厘米,角膜和瞳孔部位打磨,磨制部位直径1厘米,中间有一点黑色。

(14)、玛瑙坠形器,共46件,最长的为4.2厘米,形状大小不一,多采用天然形状,其特点是在石中间工成一或两道凹槽。

(15)、玛瑙石拍,共四件,底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均被磨光,最大的直径为8厘米,其中有两件右拍上有天然形成的斜向把手。

这组出士的玛瑙器大部分都是在天然象形石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的,可见制玉的初期阶段打御、琢刷,磨制的工艺还很不成熟。

西寨遗址附近并不出产玛瑙石,在滦河的河床上也很难见到从上游冲刷下来的玛瑙,据推测这些石料可能是从外地捡来的。古人之所以喜欢玛瑙石,其原因是其质地坚硬细密,色泽晶莹鲜丽,能给人以美感,特别是用玛瑙加工的石叶,刮削器锋利无比,是古人类理想的刀类工具。这次出的裸乳女人头像与东南角祭祀遗址出土的石母更加证实了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从蛙形、猴形、蝉形石打磨工艺中可推测出原始人的审美艺术、鉴赏能力。水果形、蛋形、鱼形,豆形石及网坠等器物可证实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靠采集和鱼猎。玛瑙石该是制陶业的理想磨制抛光工具。

伴随这些玛瑙石器同时出主的陶片以夹砂红褐色陶为主,少见泥质陶。陶器均为手制绝大多数器物满施纹饰,器表打磨较光滑。主要纹饰有之字纹、网洛纹、弦纹、指甲纹、人字纹和几何纹。根据这些器物纹饰分析这组器物年代应晚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年代大体相当。

西寨遗址出土的这批玛瑙石器数量之多,形状各异,为研究史前人类的生存活动、玉器的制作及审美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20)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21)

14,西寨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寨南岭位于西寨村南1.5公里处,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一0.7米,中南部因大秦铁路施工已有局部被破坏,其它保存尚好,遗物有磨制石斧、磨盘、棒,打制网坠、刮削器等。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夹砂陶、灰陶和灰褐陶。器形主要有红顶碗、钵、筒形罐、盆、圆唇缸等。纹饰比西寨遗址少,素面器物较多。其主要纹饰有指甲纹、戳点纹、之字纹、凸棱纹、附加堆纹等。

从器物造型、纹饰上看,南岭遗址应属于西寨遗址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22)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迁西文化足迹二)(23)

(本文所涉及迁西境内发现发掘史料部分,均摘录于开篇所述的四本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