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

望乡词的歌词由于右任老先生(1879年4月11日一1964年11月10日)晚年创作于台湾,也是于老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表达了老先生思念祖国思念大陆之情。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1)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他的《望乡词词》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老人一生的追求。

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2)

而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深刻体会到这位老人“永不能忘”的爱国之情,体会到老人临终前仍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回归大陆的深挚心情。这首男中音独唱苍凉凝重,似经年珍藏的醇酒浓烈深沉、芳冽长久。

歌曲结束部分,从心灵深处呐喊出的: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也正是抓住了于右任老先生作品的真正内涵,挖掘到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3)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故乡》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后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晚年在中国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晚年羁留台湾,于右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故土之思、黍离之悲,所以才有《望故乡》这刻骨铭心之作。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故乡》。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注:此诗因为原作没有题目,所以历来有几种诗目:《望故乡》、《望大陆》或《国殇》。)

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4)

陆在易,又名梓钧,中国乐坛著名作曲家。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1955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

1967年毕业,继而留校执教。1972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再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 、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

古诗中的互文歌(望乡词背后的故事)(5)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文章来源:诗词网、百度百科

编辑:南归

审核:西遇

声明: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本站为开放平台,转载请访问转载说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