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精神(书写一位智者的精神力量)

作者:阎晓宏(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智慧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智慧的精神(书写一位智者的精神力量)

智慧的精神

作者:阎晓宏(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

初秋的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外洒入室内。我端坐在书桌前,捧读老同事于青赠我的散文随笔新作《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思绪回到20年前。

1992年,原新闻出版署启动国家图书奖的评奖工作。当时的评委会大家云集,季羡林、王朝闻、任继愈、叶至善、邢贲思、路甬祥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都是评委会副主任,同时也是分评会主任。季羡林先生是总评委会副主任,又是文学分评委会的主任,当时的评委中有袁行霈、张炯、陈建功先生等人,陈建功是其中最年轻的评委。

我和于青都在评委会办公室,于青是联系文学分评委会的具体负责人。国家图书奖文学分评委会的图书评选,对她而言,原本只是一项日常工作,但是由于多种机缘,她和季老结下不解之缘,拥有了永远的思念,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

书中的每一张照片,我甚至能说出它的年代和拍摄的地点。我仿佛看到,评奖期间的每天清晨,在北京郊区的宾馆,于青伴陪着季老漫步、闲谈的情景。读着书中讲述的故事,仿佛听到季老与于青亲切交谈的话语声。这不是于青的第一部作品,她曾经倾心于女性作家的研究和评价,写过不少评论女性作家的文章,出版过《张爱玲传》,也颇有些名气。读这本《独坐听风》,发现她一改其写作风格,在真实客观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浓浓情感。

如果说,作者因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工作而结缘季老,在后来长达近20年的日子里,他们之间则更多的是长辈与晚辈、大贤与后学之间亲人般的交流。写季老的书并不少,文章就更多了。但是,作者写季老,不仅有浓浓的情意,也有独到的优势。作者与季老交谈的内容更广泛,从天下大事到生活琐事,几乎无所不谈。因此,读此书与读季老的其他传记和文章相比较,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切的感受。此书不是着眼于阐述或分析季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而是通过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季老这位智者的精神世界。比如,作者写道:“在与季先生相处近20年里,我深深了解到季先生其实是寂寞的,孤独的,尽管在生命最后几年,他门庭若市,声名鹊起,但也难掩季先生经常沉默不语的寂寞……”我想,于青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和发现,前提是她对季老有真切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

作者在书中写道,季老曾经郑重提出要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称号。季老生前也曾和我谈及此事,他说:“说我是国宝,我不是,大熊猫才是呢。”这可以看出季老的谦虚。大家对他提出的“人和自然要和谐,人和人要和谐,人的内心要和谐”的观点赞誉有加,季老很诚恳地说:“人和自然要和谐,人和人要和谐,以前古人都谈过。……人自己的内心要和谐,这一点是我提出的。”

此书重点写季老的精神世界,作者引用了季老一篇文章的题目《绝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这两句话抓住了季老精神世界中的本质特征。我也曾聆听他说过这两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文字结构与文章的题目稍有变化,然而意思完全一样,还更加上口。

通过于青的书写,我们发现,季老性格中既有谦虚和忍让的一面,内心中也有十分倔强的一面。谦虚和忍让,表现他对家人、朋友和社会全身心的真诚付出,没有什么索取之心。倔强表现在他在原则问题上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从不人云亦云,更不随波逐流。

作者写作时虽始终怀着浓浓的情感,但也坚持秉笔直书,不回避矛盾。作者努力还原历史,对季老的真实态度与情感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下了功夫的,兼顾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考,令人信服。相信读完此书,读者可以发现,季老人生历程中比较纠结和不愿意多提及的事情,通过书中真实的叙述与客观合理的分析,丝毫不会减损他“光而不耀”的高尚品格,反而更加彰显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6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