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1)

83版《射雕英雄传》剧照

01、 前言

《射雕英雄传》第一回。

包惜弱熄灯睡觉。睡到半夜,蒙眬间听到丈夫突然起身,也一并惊醒。

只听得西边隐隐有马蹄声,过了一会儿,东边也传来马蹄声;接着,北边也有了啼声。村子里的狗狂吠起来。

杨铁心惊呼:咱们给围住啦!

……

也就是从这里,书中诸多人物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读完第一回《风雨惊变》,心里阴郁,准备到窗口叹叹气。

只一瞥,《石壕吏》就在眼前:这可是杜甫的控诉状哪。这情节有些相似

于是,我重又坐下来细细品味。

02、故事再现。

天黑了,杜甫投宿石壕村一户人家。

夜里,村子里的狗叫了。老翁赶紧跑到墙根。只一会儿,又安静了下来。老翁对老妇苦笑:我都折腾得不行了。

忽然,差役的叫嚣声划破寂静,老翁只能翻墙逃跑

差役粗鲁砸门,老妇开门查看。差役大声呼喝,非常凶狠

老妇啼哭着: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其中的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活着的人只能残苟延喘

除了在吃奶的小孙子,抚养孩子的儿媳妇,家里没有男人了,所以日子穷苦,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听说,今晚有事关河阳的战役。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做饭还没问题,趁现在,还来得及,就让我去军营给官兵做饭吧。

夜深了,声音逐渐安静,直至消失。只隐约听到低微的哭泣。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路。老翁已经返回家中,我也只能和他告别。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2)

《石壕吏 》描述的情景

03、历史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唐王朝六十万大军,将叛党安庆绪包围在邺城,但是被史思明援兵打得伤亡惨重。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充军

04、作品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05、作品简析:

《石壕吏》是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此诗显著的特点便是:精练。另外一个特点,便是通过叙事,巧妙地进行抒情和议论。诗风通畅,且又凄凉抑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1)第一段包括前四句。

“暮投石壕村”: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暮”字既强调了时间,同时,又渲染了作品的氛围,给作品奠定了基调,更加烘托了结局的悲惨。

“有吏夜捉人”:交代了事件。用“捉”字无情地批判了当政者的残暴。

“老翁逾墙走”:活生生地写出了百姓的无奈和当政者的荒唐。

这一段,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告诉当政者:现在,兵荒马乱,没有一片安全的地方。军队本来是保护百姓的。但是,现在军队“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无法“捉”到人。竟然趁百姓已经入睡的时候,突然袭击。

揭露、批判这些野蛮行径,希望军队首领引起重视,约束、管制属下,不能再扰民了。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3)

杜甫像

(2)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作为第二段。

“呼”、“啼”,“怒”、“苦”,这四字既简练又巧妙地勾勒了众人的神态,惟妙惟肖。并且生动地刻画出了差役的凶狠和老妇的无助。

这一段,虽然只是描述老妇的啼哭的内容,但是因为有第一段的铺垫,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情景。

“吏呼一何怒”:老妇一直在那里说,差役们就一直洗耳恭听吗?当然不是!

差役狂暴地砸门,老妇开门;差役一把推开老妇,进来院子里,大声叫喊,吓坏了婴儿。叫嚣声、啼哭声,院子里乱作一团。

老妇啼哭着: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其中的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活着的人只能残苟延喘。

差役们肯定还要往屋里闯。老妇接着说:除了在吃奶的小孙子,抚养孩子的儿媳妇,家里没有男人了。所以日子穷苦,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最后,老妇哀求道:听说,今晚有事关河阳的战役。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做饭还没问题,趁现在,还来得及,就让我去军营给官兵做饭吧。

老妇说完,差役们勉强答应了,然后老妇就和这帮人离开了

这一段,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告诉当政者:老妇人一家,已经有三个男丁在战场了,其中两个已经为国捐躯了,已经为朝廷付出了代价和牺牲,难道非要赶尽杀绝吗?

太宗皇帝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至今还历历在目。

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应该尽全力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行,战争已让百姓苦难深重,你们还要再趁火打劫,只会给百姓更多的痛苦。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4)

杜甫像

(3)最后四句是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妇已被捉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和差役苦苦纠缠。最后,老妇牺牲自己,来保全家人。

“如闻”二字:反映了儿媳妇经历了全过程,心里担惊受怕。丈夫战死、婆婆被“捉”, 家彻底坍塌了,迷茫、绝望,生活的希望在哪里?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交代事件的结局。只一夜,这个家已支离破碎。而杜甫却无能无力,只能无奈离去,愧疚之心跃然纸上。

这一段的意图是什么呢?

告诉当政者:朗朗乾坤,自己竟然无所作为,非常惭愧。

其实,岂止这一家百姓遭遇是这样的,不难想象,许多家庭遭难了。一个个家庭不复存在,那这个国家也必定会遭受灭顶之灾。

06、将军其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仪即使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仍然安然无恙。只因他光明磊落,行事滴水不漏;时刻注意韬光养晦;善于化解敌意,善于化敌为友,善于听取意见,长于缓和矛盾,长于隐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体恤下士。所以,威名甚重。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5)

郭子仪像

07、“诗圣”由来。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韩愈

(1)、他的诗虽然简单,但全是真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揭示了最真实的时代。感情细腻,描写深刻,寓意深远。他不畏权贵,从来都不会粉饰太平,竭力如实地揭露统治者黑暗的一面。

(2)、他的诗丰满,工整精练,深具创造性、新颖性。他在古诗体裁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对文学发展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内容多是描述民间疾苦,为百姓发声,包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得百姓赞誉。

(3)、即使杜甫自己没有可以安睡的地方,但他仍然牵挂“天下寒士”,并高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以,杜甫被天下知识分子及后世感恩、缅怀。

(4)、敢于向当政者提出谏言。比如:759年,杜甫从洛阳经过潼关,赴任华州。途中根据亲眼所见,写成了《三吏》、《三别》。这些诗不是冰冷的记载在史册中,而是杜甫向统治者的大声疾呼和进谏。

08、结束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伟大的先人们留下了无数哲理名言、研究创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荣光。怎能在我们手里毁之一旦!

有些是糟粕,我们弃之就可以了;有些是可以流传千古的真理,我们得代代传诵;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提炼其精华,升华出有现实意义的价值来。只有创造性地去解读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服务于现代社会。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 -------- 朱德。

钱学森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如果钱学森没有回国,没有参加新中国建设,没有建立功勋,那他只是喊出了一句口号,而无实际意义。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诗圣杜甫的谏言)(6)

杜甫像

同样的道理,对于这首《石壕吏》,对她的解读,如果堆砌华丽的辞藻,无关痛痒,反而就成了对“诗圣”二字的亵渎;如果只是表达对残暴、对百姓的同情,这不是无病呻吟吗?

难道我们给后人传承的是:作为诗圣,杜甫无力阻止悲剧,只好借助作诗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喊喊口号,过把嘴瘾?那诗圣真的是无能了。仅仅这样解读,那学习这首古诗,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只会嘴皮子之能。

在这首诗中,杜甫身为官员,却无力阻止悲剧。因此,杜甫借助此诗向当时部队的主要官员郭子仪提出意见,希望引起重视,能切实保护百姓的利益。

也正因为这一首诗,把杜甫和郭子仪连接在了一起。

如此解读,更能突出杜甫的伟大!而且告诫后人:学习诗人的伟大----爱国忧民;而且敢于直面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尽办法去解决!

(文: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