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老版拍的为什么那么好(28年过去了不差钱的我们)
在,1986年《西游记》和1987年的《红楼梦》在被搬上电视后,总台决定要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要拍成电视剧,放到电视里播。
但,各路专家们一路开会啊。
这事不好办——
为什么呢?因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是虚构的文学创作,没有人跟你较真。
可是《三国》不同。
它既有历史的真实背景又有着小说的演义,
两者之间,难找到一个平衡的点。
第一,万一没拍好,那是糟蹋了历史。
第二,“三国演义”跨度几十年,篇幅巨大,人物众多,场景也多,这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太高了,且就算给了钱,以当时的央视制作水平想拍出那种史诗级的恢弘场面,也真的是拍不出来啊。
有很多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事。
直到1989年7月,广电总局和央视总台,终于下定决心:拍,不计成本地也把三国演义给拍出来。
央视尽全力支持,要什么给什么。
但台里的领导是这样说了,可却还是没有人敢接下这个担子,因为说实话,当时的央视摄制的历史上从未有拍过类似古代恢弘战争场面。
这明摆着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央视台里的人都怕把它给搞砸了,最后是台里的制片主任任大惠和监制戴临风,把这个担子挑了下来。随后,他俩又找到了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副院长何宝通,但是,当时何宝通是学院的行政副院长,除了教学,还管着学院工作,学院的院长不肯放人,于是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副部长王枫,
亲自去了院长办公室,把何宝通给带走了。
就这样,1990年8月13日《三国演义》的剧组就这样“潦草”地成立了,他们就三个人:负责制片的任大惠,负责监制和剧本统筹的戴临风,以及负责美术指导的何宝通。可是,剧组是成立了,
何宝通迷茫了。
【右侧人物:何宝通】
他是电影学院的副教授,
电视剧的摄制流程,他再熟悉不过了。
可是这个手里握着央视“金库”的大剧组《三国演义》完全违背了所有电视剧摄制流程等各项工作。
第一,剧组没有剧本。作为美术师的何宝通,根本无从下手,因为他找不到美术设计的依据。
第二,剧组没有导演,也没有阐述,他不知道现如今瞎子摸象做的设计,是不是未来导演想要的。
迷茫中的何宝通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迷茫,但领导告诉他,别的你别不用管,我们的剧组是按照史实来的,你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把场景设计好,还有人物的服装道具设计好就行...
领导说得容易,何宝通听得直冒汗。
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写起,直到三国归晋后才写完,这里面前后近百年,而距今也1700多年,沧海桑田,汉代的建筑早没了,各地出土的文物再当时也是凤毛麟角。
原著是可以借鉴,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啊,他在书中对环境,服装,道具这一块本来就是语焉不详的,就算有也大都是元末明初的风俗摆设,而电视剧要符合历史真实,一切都得自己去找。
这是个大工程,而何宝通又是一个人。
可是没办法,既然接了这个拍摄项目了,那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干下去了,于是为了得到可靠的历史资料,何宝通把精力放在了历史文献的搜集研究上。
他把中国历史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当时国内20多家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全部跑遍了,终于勾勒出了美术道具以及历史感设计的蓝图。
但不久后,他的心又咯噔了一下,
因为导演找到了。
其实在《三国演义》的剧组成立时,领导小组不断收到了这个人或者那个人的推荐和导演自荐信,
这里面并不缺乏国内的顶尖导演,但是领导小组觉得,拍《三国演义》不是你拍的片好就能行的,
关键是,除了做好导演的本职工作和懂古典戏外,更重要的是要负责统筹。
因为《三国演义》的剧组本来就是各个部门分开办事的。像道具,演员,摄制组,除了制片人负责去协调外,导演也要有类似的协调经验。
所以在导演的人选上,领导小组思考了很久。
最后领导小组,一致决定就是他了。
于是1980年,总制片任大惠开着一辆轿车,奔赴北京的郊外怀柔县,他是开车去找王扶林了。
当时,王扶林正在北京的郊外拍《人间芙蓉色》,中午刚离开了监视器休息,任大惠就过来了。
任大惠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他三句话就跟王扶林表面了来意。
第一,他是带着领导小组里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张天民的意见和推荐来找到王导的。
第二,剧组已经成立了,王导曾是《红楼梦》的导演,是各独立部门之间的协调经验,望眼国内能接下这个担子把戏拍好的只有王导。
第三,他代表整个剧组邀请王导出任总导演。
烈日烤的人冒烟,王扶林答应了。
【右侧 王扶林】
当然,其实从一开始,广电总局和央视总台的领导小组们,就一致看好王扶林担任三国总导演。
但为什么当时没有选呢?
主要原因还是王扶林年纪大了,那年找王扶林的时候,他已经59岁了,还差一年就退休了。台里的领导考虑到王扶林的贡献,决定先不找王扶林,毕竟这要接下去,戏要是没拍完,这退休手续是办不下来的,台里领导也觉得不好意思。
还有呢,就是那会《三国演义》的剧组,其实还在成立初期很混乱,不仅仅是没有剧本,而是连剧本都没有开始写,就是开始筹备拍摄工作了。这其实是很违背正常的电视剧摄制流程的。
正常的流程的应该是怎么样的?
是先写剧本,经过审查,修改,然后有关部门批准后,再确定剧本,成立剧组,导演做案头工作,其他部门做服务道具,等演员下来,各部门统筹的工作完成以后,才能够开机拍摄。
而《三国演义》做不到按部就班,所以这会增加初始剧组成员的工作量和心理负担,领导小组觉得王扶林觉得年纪上来,也没必要太操劳。
于是,又暂时搁置了王扶林,
可是在经过一圈商议后,国内没有人能接下这部重要的戏,能挑梁子的只有一个人,就他王扶林。
这是没办法了,于是请了王扶林出山。
1990年9月,王扶林正式担任总导演。
王扶林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跟何宝通对接,把道具,场面,服饰什么的都给确立下,随后又跟着担任监制和剧本统筹的戴临风,一路找编剧。
说实话,这编剧也并不好找。
为什么呢?因为拍《三国演义》台里的领导有很严格的要求就是,不管《三国演义》的剧本最后是谁写的,它都属于国家的产品,是央视总台的,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一切都由领导小组安排。
这很麻烦,第一,国内的那些大文豪们都有着很浓烈的自我意识和创造上的偏执,这些人要是凑在一起很难互相妥协,第二,其实“三国演义”已经是有原著,它需要的影视化改编,而不是再续写。
所以最后《三国演义》的编剧人选找了一个月,最后找到了由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李一波和周锴5人组成的青年编剧组,他们在当年都是戏剧和影视圈的佼佼者,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有突出成绩,写剧本对他们并不难。
只是,他们也没想到的是——
这剧本一写就是写到了1991年底,写了5稿,第一稿是草稿,第二稿是白皮书,第三稿是黄皮书,第四稿蓝皮书,最后定稿的是红皮书,按照每本稿件80集来看,实际上他们写了400集的内容...
所以最终定稿时已经是1991年12月30日,已经是剧组成立的一年半的多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面,电影导演们所有的分镜头已经写的差不多了,有些摄制组甚至已经是处于开机拍空的进度了。
“一切由导演指挥”的规则,再一次被打破了,那时真的是一边拍一边写,一边写一边拍。
剧本并不是王扶林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其实还是摄制组和道具组,这是一个浩荡的工程。
当年拍《红楼梦》,他们凭空建造了一座城,而《三国演义》的要求内景和外景城池更多且更专业,一般的摄影棚满足不了需求,而租专业的摄影棚费用又太高了,没办法,这次又只有自己造。
1991年,导演王扶林跟着制片主任任大惠,以及摄制组的单雨生,跑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大厂房,最后在河北的涿州市,铁道部给剧组提供了一个长66米宽25米的金属结构大厂房。他们在这个大厂房里搭建了第一座宫殿景“魏王宫”。后来,他们又在全国各地搭建了类似的内外的宫殿景和战争景。
这一路并不轻松,古代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而建造的上百个内外景对木头的需求是非常大量的,木材的价格就很重要,但最后受限于预算,单雨生挑选的木材都是性价比高的木材。
后来单雨生回忆道——如果当年他们能够按照古代的标准1:1去建造一座宫殿,
那会是中国影史最重要的一笔。
以前是没钱买木头,所以没有建出来,可如今我们的钱是有了,可那样的宫殿再也建造不出来了,
过去的那份匠心和手艺,在今天消失了....
当年《三国演义》的剧组为了响应广电基地化的方针,在当时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以一座破产的小学搭建的项目为基础搭建制作基点,
那会他们没有暖气,就住进了那个一下雨就潮湿漏风的学校,开始了筹备工作,他们在那个破损的学校里子后制作了上万件的道具,3万套衣服,数十堂大型内疚,以及三国城市街道的道具。
在外面,他们又建造了巨大的城楼,以及1200米的古城墙,甚至还临时建造了冰城,古城,山城。
他们用尽了心血,连过年也没有回家。因为,他们建造和拍摄是同步进行的,而北方的冬天天干物燥,为了防止木材失火,几十个成员都是在木材堆上一起喝着酒聊着天唱着歌,孤寂中过的年。
那会为拍戏,他们早就牺牲了自我。
1991年冬天,剧本,道具,美术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时,王扶林也早在一年前,也就是他上任后的3个月内就确定好了演员。
为什么呢?要先找演员呢,因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太多了,仅仅是在书中有名有姓。留有笔墨的人就有400多个人,这演员要是不先找,就太拖时间了,毕竟400多个人谁知道什么时候能选完呢。
更何况,这400个人里面,有100多位在民间都是家喻户晓,老百姓对他们也有着明确的形象,不是说你会演戏,有名气就能上的,重要的是,你要符合角色形象和要求,说简单点,长要贴近历史。
为此导演组走遍了国内的电影厂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王扶林决议那就跟《红楼梦》一样开放海选,在全国进行海选,最后面试了几千名演员。许多新人演员,还有非专业演员,非学院派的演员都因此得到了在《三国演义》里出演的机会。
比如,当年貂蝉的饰演者陈红,当年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了海选,她没想着被选上,结果就被选上了,还有被选上的是94版三国演义张飞的饰演者李靖飞。
当年,李靖飞听闻,王扶林亲自在北京电影学院坐班挑选演员,他决定在无熟人举荐的情况下,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去试一试,但是等到他到了学院后一看,他的心里已经凉了半截。
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大戏,所以来试戏的演员们并不缺乏明星大腕,仅仅是张飞就有21位演员参选,这里面有电视剧《诸葛亮 》中张飞扮演者海政文工团的张辛元,还有《高山下的花环 》 靳开来 的扮演者著名演员何伟 。
李靖飞觉得自己没戏,但还是尽力参加面试。王扶林让他表演一段张飞的戏 ,但李靖飞连剧本都没有看过,连三国的书也早都忘记了,演什么呢?就演了段《三顾茅庐》他思考了一下。
上来就说“大哥、二哥,找这么个臭书生,何劳二位哥哥,待小弟用一根绳子把他捆来便是”说罢,急踱两步,转身持了把胡须。试完戏,导演们齐聚小屋商议了几分钟,可没有结果,想再看一遍。
这次李靖飞想起了《古城会》,他运足了情绪,找准了人物的感觉,然后冲着关云长说道“二哥,我忘不了咱弟兄桃园结义的恩情,今日错怪了二哥,我、我错了”说罢纳头便跪。
可不知从哪儿来的激情,他双眼潮湿,泪珠滚涌,忽地,四周响起了掌声。试完,导演们又开了几分钟小会,然后王扶林对李靖飞说“你先回去吧,等我们的通知,可不要接别的戏了。”
李靖飞心想,有戏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李靖飞成功入选,并在大银幕上留下了经典的一幕,但遗憾的是,李靖飞在22年11月25日去世了,就关云长的后面几个月,他也跟着二哥走了...
当然其实要说争议,94版的《三国演义》里争议最大的还是“唐国强”,因为那会唐国强没有男人味,他的事业呢,也正处在于一个低谷阶段,那会观众喜欢的都是像高仓健那样沧桑有故事的人。
唐国强的脸太稚嫩了,大家觉得他演不出来诸葛亮,所以选角刚公布出来的时候,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广电内部的有领导也觉得不合适,但是,是王扶林坚定的要用唐国强,非唐国强不用。
台里的领导也拗不过王扶林就答应了,事实证明,这位台里的王扶林导演,眼光是毒辣的,94版的诸葛亮,是至今为止最好的诸葛亮,而唐国强也因此拿下了飞天视帝,开启了自己的事业第二春。
1993年的冬天,这部耗子1.4亿的巨大制作,一部美术,到剧本,再到摄制,演员,可以说,那部94年的《三国演义》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都集中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和智慧的电视剧杀青了。
总局看完成片后非常满意,没有给修改意见,直接给通过了。1994年的春天那天,央视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后,试播了三集《三国演义》,按道理,春晚结束已经是凌晨了,大家都该休息睡觉了。
但在春晚结束后试播的三集《三国演义》创造了奇迹,那一天,上百万的人深夜未眠,追着《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到了凌晨3点多,第二天,台里一统计,试播三集的《三国演义》收视率直逼春晚。
台里的人都已经疯了,他们知道这部剧必然会成为一部爆款,但是在正式播出前,台里又突然决定把拍的电视剧全部重新剪辑一部,细节字幕一点都不许错,该补拍的就补拍,不计成本的也要拍。
原本1.4亿的投资,短短几个月里又加了3千万,最后算下来总投资1.7亿元,两个基地花了1亿。
1994年10月23日,完整版的《三国演义》在央视正式播出,首日便创造了46.7%的收视率。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从内地到港澳台,再到东南亚,整个亚洲地区都掀起了一阵狂潮。
剧组被邀请到了泰国进行宣传,有个老华侨看到了主创人员之一的唐国强面前甚至跪了下来,唐国强感到很震惊,而那位老华侨说:以前看了很多片子都是打打杀杀的,人家说你们中国人没文化,但是你看我们三国,我们老祖宗1700多年前,那战术的运用和智慧,别人都还穿着兽皮呢。
三国的播出,让他有了民族自豪感。
可,到底什么是三国呢?
或许还是命运之神把百十个出众的人物塞进同一个时空,让他们去爱去恨,去哭去笑,去理想和妄想,结交和绝交,谋划和杀戮,悲伤和喜悦,
畅饮和高歌……
他们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的寄托,
或许,这,就是三国了。
只是很遗憾的是,28年过去了,
不差钱的我们,
再没能拍出第二部94版《三国演义》。
那股,过年时坐在木头上,畅想着未来,聊着电视剧与历史风云的侃大山,在今天也再没有了。
更多精彩文章:
《成龙:我不会用特效,如果拍电影不拿命去拼,那就不再是成龙了》
《我们越来越有钱了,但张艺谋和姜文以及那25年的辉煌,不会再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