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小古文(可怜夜半虚前席)

贾谊小古文(可怜夜半虚前席)(1)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西汉年间的一部名著,贾谊《新书》。

贾谊这个人和《新书》这部书,在今天的知名度都不太高,但是,从西汉直到晚清,贾谊始终都是和屈原一样的精神符号,被无数文人墨客无数次写诗凭吊,而他的这部《新书》,既有第一流的文采,又有第一流的见识,在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生钦佩。我们的一些常用词,比如“阶级”、“投鼠忌器”,就是从《新书》来的。

但是今天我们不谈《新书》,只谈贾谊这个人。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贾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精神符号,代表着天妒英才,忠诚却被猜忌。

司马迁写《史记》有一个体例,是把同类人物放在同一篇里,即便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比如《刺客列传》,写的是古往今来的著名刺客,而贾谊和屈原被安排在一起,篇名叫做《屈原贾生列传》。也就是说,贾谊是一位和屈原一样的悲剧人物。后人写诗怀古,也常常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来讲。今天之所以贾谊的名声远远不如屈原,大约有三个原因:第一,爱国主义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贾谊的悲剧和爱国主义无关;第二,屈原留下的《离骚》有永恒的文学价值,而贾谊留下的《新书》过于务实,完全针对汉朝的实际问题,所以当时代变革之后,书的价值也就弱了;第三,屈原和端午节的民俗挂上了钩,而贾谊关注的问题太高端,接不上多少地气。

贾谊生活在汉朝初期。我先简单交代一下时代次序: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刘邦死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得很早,刘邦的遗孀吕后代理朝政,差一点就把刘家江山变成吕家的。吕后一死,刘邦时代的元老们铲除了吕家的势力,拥立刘邦的另一个儿子继位,这就是汉文帝。贾谊的政治生活就发生在汉文帝一朝。如果我们只看帝王世系表,会看到汉朝统治者已经换了很多人,其实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只是一代人的间隔而已,社会上还残存着不少秦朝的遗风遗俗。

贾谊小古文(可怜夜半虚前席)(2)

贾谊出生在汉朝刚刚建立的几年之后,少年时代是在家乡洛阳度过的。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18岁就崭露头角,被当地长官吴公看中,当成好苗子来重点培养。贾谊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老师,他就是荀子的学生张苍,也是李斯和韩非的同门师兄弟。这样一个人物能活到汉朝,天然就是第一流的学者。张苍倒也实至名归,他特别有学术好奇心,什么领域都想学,还都学得很透,对数学、历法、音乐都很精通,而传授给贾谊的独门绝学就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左传》。

等到汉文帝继位,吴公被调到中央政府担任最高法官,贾谊也跟着鸡犬升天,入朝当了博士官。那一年,贾谊才22岁,是所有博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对汉文帝有拥立之功的张苍很可能也是贾谊的推荐人之一。我们看看这时候的贾谊,不但有第一流的才华、学养和见识,还有第一流的人脉,得到了一个前途无量的职位,偏偏还那么年轻。上天的一切眷顾,已经完全集中在他身上了。贾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皇帝面前挣表现了。

天才最需要的,就是展现天才的舞台,当他真的站上舞台,马上光彩四射,把所有人都比了下去。汉文帝对贾谊越看越爱,不断破格提拔,大有一种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感觉。

当汉文帝想把贾谊升到省部级高官的时候,老干部们终于坐不住了。当时的元老重臣都是汉文帝的长辈,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也都是些大老粗,特别看不惯年轻知识分子耍嘴皮子。在他们眼里,贾谊这种人为了自己升官,想方设法给国家生事。哪能由着他乱搞呢?

这种想法其实也有道理。道家哲学讲究无为而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状纵然有很多问题,但只要不去管,自然都会变好。汉文帝和贾谊都还年轻时候,很容易高估自己,而接二连三搞改革的结果,难免会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反对的声浪太大,汉文帝终于妥协了,把贾谊调离京城,派到湖南去做长沙王太傅。

长沙王是当时硕果仅存的异姓诸侯,所以跟着他做事绝对没有前途。贾谊突然遭到这么大的打击,又怕自己适应不来南方的潮湿天气,所以一路上心情恶劣。途经汨(mì)罗江的时候,想到屈原的遭遇,忽然很有共鸣,于是写下一篇《吊屈原赋》,表面上为屈原鸣不平,暗地里发自己的牢骚。

等真的到了长沙,贾谊更加郁郁寡欢。某天有一只鵩(fú)鸟飞进房间,按照传统的说法,鵩鸟是不祥之鸟,它飞进谁的房间谁就要死。贾谊很沮丧,写下一篇《鵩鸟赋》,后来和《吊屈原赋》一起成为千古名文。

贾谊小古文(可怜夜半虚前席)(3)

贾谊在长沙住了四年,终于被召回长安。汉文帝请他谈谈对鬼神的看法,贾谊讲得很精彩,两人一直聊到深夜。这件事后来成为一则著名的典故,被文人们用各种方式解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商隐的一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diào)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批评汉文帝不重视人才,对天下苍生的关心不如对鬼神的兴趣大。

无论如何,汉文帝这次虽然没有让贾谊满血复活,但调任他去做梁王太傅。梁王是文帝很疼爱的小儿子,梁国就在河南,离贾谊的家乡不远。

这次调任给了贾谊一些希望,他在梁国的任上不断给文帝上书,对朝廷大政提出建议。偏偏造化弄人,梁王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陷入深深的自责情绪里,不久便忧郁而死,终年33岁。

自此以后,贾谊就成为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天妒英才、怀才不遇。文人一旦遭受挫折,最喜欢把自己比作贾谊。但也有一些理性的人,比如苏轼,认为贾谊有一点咎由自取。在苏轼看来,贾谊的一生可谓万事俱备,唯一欠缺的就是没订阅一本《关系攻略》,不知道怎么和单位里的老前辈相处。以他这样少年得志的天纵奇才,不但皇帝看好他,同僚也佩服他,只有那几个不再能发光发热的老头子不喜欢他。贾谊应该多和老头子们接触,只要走得近了,处得好了,人家的猜忌自然就没有了。到那个时候,贾谊就可以为所欲为,充分施展才华,用不了十年就可以实现抱负。怪只怪他心气虽高但气量太小,才华有余但见识不足。

文科天才总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你的才华比别人高,别人就很难理解你,一旦不理解你,就很容易用他们自己的小肚鸡肠来揣测你的意图。所以你要想顺利发展,就必须锁定那些看不惯你的核心人物,放低姿态和他们交往,让他们虽然还是不理解你,但至少不讨厌你。

苏轼很有资格批评贾谊,因为他也和贾谊一样天纵英才、少年得志,但朋友圈里有好多元老级的人物。但苏轼的仕途并没有因此就比贾谊更好,因为随着王安石的上台,北宋著名的新旧党争拉开序幕,苏轼就跟着自己朋友圈里的元老们一损俱损了。世事无常,白云苍狗,毕竟不是人的智力可以完全把控的。借用清朝词人顾贞观的话说:“魑(chī)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贾谊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来的思想遗产影响很大。汉朝从一个半封建的政体发展成集权帝国,靠的就是贾谊的办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