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分别是哪三个(三国里规模超越赤壁的南北大战是哪场)
刘备败退至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请求进攻。孙权便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陆逊在谨慎方面可以和丞相相媲美,因为就在江东收兵没多久,曹丕就发动了三路伐吴的战争(曹丕攻吴在时机选择上其实把握的不错,陆逊的主力损失也很大)
一旦入蜀追击刘备的话,荆州将不复为孙吴所有。
孙权于是一方面着手修复与刘备的关系,主动求和,曹魏那边也在虚以为蛇。
孙权以吴王的身份向曹丕上表报告夷陵之战的经过,同时报告了此战中将士立功情况,希望对有功人员给予奖赏加爵(表面上曹孙现在是盟友,蜀汉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曹丕也很给面子,下诏给予书面褒奖,并派特使前往武昌进行慰问,此外还送给孙权一份礼物:《典论》(《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艺批评专著,曹丕写于当太子时期,据说因为当时曹植的文采广受赞扬,曹丕为了超过弟弟发奋而作此书)
但同时曹丕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令孙权送质子去洛阳。
这是孙权的底线,不出意外被孙权严词拒绝。
这下曹丕终于逮到了出兵的名义,华歆、王朗、钟繇等三公联名上奏,历数孙权的罪状,要求讨伐。
222年9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曹丕调集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了全面进攻:
第一路魏军由征东大将军曹休指挥,所部包括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等。主攻目标是洞口(位于今安徽省和县境内,也在长江的边上)
曹休是魏国的新锐将领,之前在汉中就和张飞打得不相上下(汉中争夺战:刘备唯一一次大破曹操背后的功臣是谁?)
在驻防广陵时,更曾创下渡江击破孙吴大军的壮举。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曹休以赵俨为军师,统张辽等及五州二十余军出征。
哪五州呢?扬、青、徐、兖、豫州。
赵俨办护军的职务是相当出色,赤壁之战前张辽、乐进和于禁“诸将任气,多共不协”,赵俨上任后“每事训喻,遂相亲睦”,而在这次南征战役期间各军之间也沒有发生互相拖后腿的情况。
但是最能震慑江东的张辽年事已高,而且战前就病了,随大军至广陵郡的海陵县后就在当地休整。
第二路由大将军曹仁指挥,主攻目标是濡须口。
第三路在荆州,由曹真率领,包括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等,主攻江陵。
11月,曹丕亲自抵达南阳郡的郡治宛城,在此指挥各路进攻。
此次南征,曹魏大将可谓倾巢出动,五子良将仅存的三位老将张辽、张郃、徐晃全部出马,曹家二代的年轻翘楚曹真、曹休、夏侯尚也闪亮登场。
曹魏举国来攻,孙权面对的压力更甚刘备的倾国之战,为什么呢?
1、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将疲兵劳,战斗力不高。
2、面对曹仁、张辽、徐晃这样的名将,东线的朱桓、吕范能不能顶住,实在没把握。
3、战线拉得实在太长,洞口、濡须口任何一个地方被突破都是大麻烦,魏军一旦过了江,大后方就不保了。
孙权背水一战,也分出三路人马争锋相对:
命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相抗,在洞口一带迎战曹休。
吕范,字子衡,汝南郡人,吴国重臣,但之前露面的次数不多。
算起来,吕范其实是孙策的人,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
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攻克陈瑀,平定七县 ;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
之后一直驻守在建业地区,孙权对他颇为看重,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
一直镇守着濡须口的周泰已经去世,孙权任命朱桓为濡须督,率领在濡须口的各支人马迎击曹仁;
对付曹真的这一路由诸葛瑾指挥,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升任诸葛瑾为左将军,升任潘璋为平北将军,陆逊并没有参与江陵之战,他仍驻扎在夷陵防备蜀汉。
先说最东边洞口的这一路。
曹休督率张辽等各路大军,加上州郡兵,参加洞口之战的魏军多达20多个军,也就是20多万人,而吕范指挥的吴军仅有5万人。
吴军虽然总体兵力处于劣势,但是这一路的魏军水军兵力不足,这是后期魏军不能扩大战果的重要原因。
魏军首先攻占了吴军在江北的洞口基地。
吴军乘船南撤,由于风太大,战船的缆绳多被吹断,失去依靠的船在江面上乱漂,有的刮到岸边被魏军捕获,有的被刮翻沉没。诸船绠绁断绝,漂没着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
吕范损失达数千人,幸好有从新市增援的贺齐助守,暂时收拢了军心。
吕范手下大将全琮判断曹休会像上次出历阳后取道牛渚袭芜湖,没想到曹休另辟蹊径,魏军没有从牛渚登陆,反而是广陵方面的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京城(今江苏镇江),取得“烧攻城堑,杀略数千人”的战果。
为什么江东会有如此重大的错判?
因为自古北军南下,从牛渚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
牛渚与采石相比京口更适合北方的渡江!
为什么呢?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南北之战的关键在于渡江,北方政权一旦完成渡江之后,便会形成秋风扫落叶之势,南方政权便会迅速瓦解,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后面的晋灭吴、隋灭陈都是这样的。
所以北方要征服南方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如何渡江。
你会问,长江绵延六千多公里,哪里不能渡江?
事实上可供渡江的位置非常少,因为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基地来建造大量的船。
但是造船得依水而造,南方会眼睁睁看你造船不加干涉嘛?
初期水军弱小的北方只能将基地后撤,在避开南方水军威胁的地方找条河造船,同时,这条河还得有水路与长江连通,否则怎么把这些船运到长江边呢?
1、能够修造船只
2、水系还能够连通长江
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那就只剩下三个地方:
襄阳、合肥、广陵
合肥的重要性在这篇已经详细论述过:弃江陵守合肥背后的真实原因,合肥水道对曹魏政权到底有多重要!
广陵在训练、运输水师方面其实相比合肥不相上下。
有大型的湖泊可以训练水军,依靠中渎水可以方便的将水师投放到长江边。
但是,广陵有一个弱点:江面太宽阔。
北方的水师从整体战力和数量来说一般都是弱于南方,所以渡江的话,北军往往就追寻一个字:快。
古代依靠人力划船的情况下,渡江时间越短,那么对江面的要求就必须更狭窄,这样才能在南方水师发现之前,快速将陆军主力运送至南岸。
所以,历史上从京口渡江攻击南方的战役是极其罕见的,北军一般都是选择从濡须口南下,或者从濡须口顺江东下, 然后由狭窄的采石渡江。
面对魏军的偷袭,江东反应很快,全琮和徐盛快速引军救援,追斩魏将尹卢,杀数百。
而魏军在京口无力大举渡江,只能见好,曹休等惮之,遂引军还(没有强大的水军,即使登陆人数更多也无济于事,容易被江东全部包了饺子)
战后,徐盛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全琮迁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吕范拜扬州牧。
再说中间的濡须口这一路。
曹仁率数万人马来攻濡须口,他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进攻濡须口以东的要地羡溪。
对面的吴军主将朱桓中计,派出主力去增援羡溪。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
之前的履历仅仅是讨伐当地山贼,似乎算不上东吴的顶级名将。
江东的名将在哪呢?都在荆州战场,还没来得及赶回来。
很快朱桓接到情报,曹仁亲率魏军主力出现在濡须附近,距此不过70里。
同时魏将常雕、诸葛虔也在围攻濡须中洲!
中洲是吴军的后勤基地,吴军将士的家眷都在这个小岛上,曹仁认为吴军必救,可以分散吴军的力量,更为顺利地夺下濡须城。
但率偏师攻打羡溪的蒋济之前曾谏曹仁: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危亡之道也。
既然江东敢将家眷安置在中洲,自然是对自己的水军优势有恃无恐,曹操之前两次攻打濡须口失利,就是因为水军屡次败于江东水师。
此时的形势对江东十分不利,主力还在回援的路上,城里仅有五千人,后方基地也在被魏军围攻,全军上下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朱桓给大家鼓气:“两军交锋,胜负在将,不在人马多寡。魏军远道而来,千里跋涉,士卒疲惫,曹仁也算不上什么名将。我们占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即使曹丕亲自来尚不足惧,何况曹仁?”
于是江东军心振奋,毕竟陆战虽然打不过曹魏的骑兵,但是守城可是江东的拿手好戏。
曹仁命其子曹泰进攻濡须城,自己率一万多人驻扎在濡须口以西的橐皋,做曹泰总后援(曹仁时年五十六岁,和张辽一样,打不动了)
孙权花费重金打造的濡须城的确城坚不摧,曹操都打不动,更何况曹泰。
攻城半年,曹泰部损失惨重。
而濡须中洲战场,魏军深入敌后,反被吴军水师围攻,主将常雕、副将诸葛虔均被枭首,副将王双被生擒。
到了三月份,朱桓开始反攻了,他率部烧毁了曹泰的军营,大破曹泰,追斩数千级。
朱恒再次为江东奉上了一场防守反击的经典之战,战后封嘉兴侯,迁奋武将军,遥领彭城相。
两路曹军无功而返,那么荆州战场,面对刚和蜀汉大战,将疲兵劳的孙吴军,曹真能否拿下南部第一坚城江陵呢?
写历史,难免会有一些噪音(有些留言就不在这里说了,哎,反正看了的确挺影响写作心情的)
很多时候历史资料是很丰富,但是图少啊,为了制图花费了大量时间,这点还是希望有些吹毛求疵的朋友能稍稍理解咱们这个号的定位,以图为特色哈,而且之前已经说过,不是历史专业,有些考证或者史料援引不够严谨,请大家包容,毕竟就是业余时间写着玩哈,当然如果大家读了有一些帮助或者对历史更感兴趣,这个系列文章就没白写哈。
好在鼓励的朋友更多,希望大家后续能继续发扬这个高品质,多多转发、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