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陈宁玉)

1 板块行情回顾与展望

通信指数震荡行情,机构持仓环比改善

通信指数全年震荡,时间上呈现“前弱后强”。2021 年,通信板块在申 万行业指数涨跌幅中排名18 位(共计 31个行业),全年上涨 3.05%, 弱于创业板(17.93%)和中小板(14.16%),强于沪深 300(-5.20%)。 在 TMT 板块中弱于电子(16.04%),强于计算机(1.37%)和传媒(- 0.44%),整体持续疲弱,但表现优于 2020 年(-8.33%)。上半年受国 内 5G 基站建设进度放缓、国内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增速放缓等因素的 叠加影响,板块整体持续下滑,下半年预期略有改善,部分企业受益于 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行业增长提供了一定支撑。

物联网、设备上游、新能源及元宇宙主题板块个股领涨。我们对板块 涨幅居前的个股进行梳理,剔除部分非行业催化的个股,截止 2021 年 12 月 31日,通信相关个股涨幅居前的公司分别为:中瓷电子 ( 435%)、泰晶科技( 192%)、佳创视讯( 165%)、鼎通科技 ( 139%)、英维克( 136%)以及拓邦股份、美格智能、意华股份、 华阳集团、华测导航。以上个股主要集中在国产替代(中瓷电子)、物 联时代终端智能创新(泰晶科技、鼎通科技、拓邦股份、美格智能、华 阳集团、华测导航)以及新能源板块(英维克、意华股份),反映出物 联网时代下终端创新、新能源等相关赛道的高景气度和市场的乐观预期。 除此之外,元宇宙(佳创视讯)等题材的兴起也为市场带来活力。板块 跌幅靠前的有 ST 凯乐(-71%)、世嘉科技(-49%)、仕佳光子(-45%) 城地香江(-44%)和震有科技(-42%)。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

板块业绩趋势与展望

疫情后板块增速持续修复。2021Q1-Q3 通信行业整体(包括三大运营商)实现营收 17539 亿元,同比增长 13.3%,去年同期增速为 5.7%, 增速明显提升。剔除中兴通讯和三大运营商之后,行业总营收 4479.85 亿元,同比增长 17.2%,比较去年同期 14.5%的水平稳中有升。 2021Q1-Q3 通信行业整体(包括三大运营商)实现净利润 1465.33 亿 元,同比增长 12.2%,与去年同期增速基本相同。剔除中兴通讯和三 大运营商之后,实现净利润 244.77 亿元,同比增长 7.3%,增速较去年 同期略有下滑。5G 建设节奏前低后高,2021H1 新建 5G 基站占全年 不到 30%,产业链受基站建设放缓、缺芯缺料以及上游原材料涨价等 影响,下半年业务逐步恢复。

物联网板块业绩突出,验证行业高景气度。细分板块来看,前三季度 营收增速最快的板块是物联网、车联网、网络安全、光模块及光器件和 光纤光缆海缆,增速分别为 49.31%、33.28%、29.73%、22.99%和 21.74%;净利润增速最快的板块分别是主设备商、网络设备、物联网、 光模块及产业链和北斗导航,增速分别为 105.28%、45.72%、42.52%、 28.13%和 27.59%,物联网板块表现持续强劲。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

5G 从网络建设向终端与应用创新过渡,看好数字经济、IOT 终端创新和汽车智能化三条主线。2022 年 5G规模商用,市场焦点从基站建设 向终端创新与应用转移,从产业趋势角度看好三条主线:数字经济、 IOT 终端创新和汽车智能化:(1)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元宇宙发展 空间广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发展基础。IDC、服务器、网络设备、 光模块等细分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技术创新迭代,上游交换芯片、光芯片、处理器芯片迎来国产替代机遇。(2)电动化 智能化 网联化技术 成熟,推动终端创新进入百花齐放阶段,物联模组、智能控制器需求快 速增长,上游 IOT 基带、射频芯片和 MCU 芯片出货量持续高增长。(3) 汽车是 IOT 终端创新最具价值载体之一,产业链规模大,由此我们将 汽车智能化作为独立的方向,看好与通信相关细分领域:汽车连接器、 汽车控制器、高精度导航和激光雷达,汽车创新带来相关产品需求增长, 国产替代将加速国内供应商崛起。

通信公司布局新能源业务,碳中和成为板块第二增长极。碳中和驱动 能源革命,通信产业链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缆是 海上风电装机传输电力的载体,国内光缆电缆厂商在海缆领域处于龙头 地位,未来海上风电装机规划较大将给海缆市场带来持续的增长。光伏和储能领域,数据中心上游 UPS 电源厂商向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 领域切入,部分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能源领域,为公司打造第二增 长曲线。数据中心以及基站温控公司下游领域也在向储能领域渗透。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3)

2 5G 进入规模商用,物联网高景气

中国 5G 建网领先,22 年资本开支阶段高峰

全球 5G 建设受疫情影响,中国建设规模持续领先。受疫情以及缺芯影 响,全球 5G 建设进展分化,经济发达或疫情控制较好的地区 5G 渗透 率水平较高。国内 5G 建设在适度超前的政策引导下,运营商通过共建 共享加快部署。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国内新开通 5G 基站 65.4 万 个,累积开通 142.5 万个,4G 已开通基站数量为 590 万个。工信部 “5G 应用扬帆计划”明确规划到 2023 年,每万人拥有 18 个 5G 基站, 对应 5G 宏站建设 260 万以上,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建设 190 万站 以上,年均 60 万宏站以上。5G 牌照发放后,经过两年半 5G 规模建设, 5G 网络具备了规模商用的条件,运营商将加大应用领域的孵化,5G 网络将从政策驱动向应用驱动转变, 5G 的投资周期将被拉长。

资本开支有望保持平稳,结构上将向云基础设施倾斜。三大运营商持 续赋能国内数字化转型,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2021 年三大 运营商预计资本开支预算为 3406 亿元,同比 2.28%,其中 5G 相关资 本开支 1847 亿元,同比增长 4.9%。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先后登陆 A 股, 分别募资 542 亿元和 560 亿元,募投主要用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 及下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为公司资本开支需求提供保障。国内 5G 建设 已实现主要城市的基本覆盖,部分城市将迈入增强覆盖以及室内覆盖阶 段。5G 方面资本开支可能逐步降低,线上生活、元宇宙等线上流量需 求将带来持续性的数据流量增长,云基础设施投入有望持续。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4)

国内设备商在全球份额保持优势。2021 年前三季 度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中,国内华为持续领跑,份额受缺芯影响略有下滑。 海外诺基亚和爱立信在份额上表现强劲。中兴份额持续提升,一方面公 司夯实在运营商市场优势,21Q3 运营商网络营收环比增长约 25%。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政企市场。公司通过加大在市场营销、渠道和方案等方 面的投入,整合“一基两翼”的数字化能力,携手客户和行业合作伙伴, 为千行百业赋能。根据公司微信公众号,公司服务器及存储产品在前三 季度营收同比翻倍,已规模进入金融、互联网、能源等行业的头部公司。

运营商盈利拐点,估值有提升空间

5G 渗透率提升,移动 ARPU 值有望回暖。2021 年政府报告中提出, 提速降费将从“普惠降费”向“精准降费”转变,降费将主要面向中小 企业客户以及农村脱贫户,流量单价降幅有望持续趋缓。5G 渗透率的 提升带动户均流量增长,截止 2021 年年底,三大运营商累积 5G 用户 数达到 7.30 亿户(中国移动为 3.8681 亿户、中国电信为 1.88 亿户、 中国联通为 1.55 亿户),5G 套餐用户渗透率达到 44.35%,同比提升 24.2 个 pct。我国 5G 网络规模和 5G 用户规模都是全球第一。运营商 ARPU 值逐步趋稳回暖,根据三大运营商财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 中国联通 2021H1 移动 ARPU 值较 2020 年底均实现增长。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5)

新兴业务拉动效果明显 ,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三大运营商传统的移动 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对业绩带动作用明显下降,但家庭市场、政企市场, 包括云服务、数据中心等 DICT 领域的收入显著提高,成为重要的增长 引擎。2021 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集团 DICT 收入达到 489 亿元,保 持高速增长。中国联通积极推进 5G 垂直行业应用融合创新发展,全 面推进 5G 应用规模发展;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为 409.25 亿元,同比 增长 25.3%,营收占比达到 16.74%。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 到 740.90 亿元,同比增长 16.8%,营收占比达到 22.50%。

运营商云计算具备资源和安全优势,增长势头明显。国内公有云市场 主要玩家包括运营商和互联网以及科技企业等。运营商优势在于:1) 技术上,在网络侧具有云网协同资源优势;2)客户上,政企和金融客 户对运营商有天然的信赖度。运营商持续加大云业务投入,2020 年初 移动云提出了三年内挤进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的计划,近年来呈现翻 倍增长。2021 年上半年,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分别实现营收 97.2 亿 元/140 亿元/76.9 亿元,同比增长 118.1%/109.3%/54.1%。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6)

数字经济推动信息基建,关注云基础设施上游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带动信息基建投资。数字经济是自农业经济和工业 经济后又一重要的经济形态,是全球各国发展方向。我国数字经济正逐 步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根据最新发布的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 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8%,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10%,提升我国 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其中产 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云端需求,将带动云资本开支的持续增长。

需求端:疫情加速线上化趋势,云资本开支增速保持高位。自 2020 Q3 开始,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迅速增长,2021Q4 亚马逊、微软、谷 歌、mega(FB)合计资本开支约 340.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环 比增长 7%。国内头部云资本开支自 2021Q1 见底以来持续上行, 2021Q3 国内 BAT 合计资本开支为 256.63 亿元,同比增长 17%。来随 着 5G 应用逐步成熟,以及元宇宙的发展,流量快速增长将带动上游景 气投资。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7)

供给端:国内数据中心规模稳步提升,但能耗管控趋严。根据工信部发 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目标到 2021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55%以上,总算力超过 120 EFLOPS。到 2023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 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60%以上,总算力超过 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 10%。根据科智咨询,2020 年国内数 据中心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增速保持 20%左右。目前在碳中和背景 下,发达地区对 IDC 碳排放指标整体趋严,例如上海对已发放的指标 有建设截止期的要求,如未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后续将不再发放指 标,这将有利于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 IDC 龙头厂商发展。

数据中心向有序、绿能方向发展,落后产能将逐步出清。数据中心耗 能较高,国内在经历一轮快速发展后,目前受政策调控逐步向有序方向 发展。国内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区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 点,促进东数西算发展,未来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 70%。 其次推动绿色数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到 2021 年 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 PUE 降低到 1.35 以下。2023 年底 PUE 优 化至 1.3 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 1.25 以下。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8)

精选数据中心龙头和优质资产。在新基建大背景下,数据中心上下游企 业、能源、制造以及房地产类等跨界新进入者纷纷延伸布局,此外大型 互联网企业加大自建数据中心比例,对竞争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北上广 深地区基础电信设施和客户较为集中,形成了突出的数据中心服务需求。 在一二线城市具有能充足稳定供电条件、较低用地成本,规模化、集中 化、高质量的数据中心选址将成为稀缺的优势资源。

关注上游设备和器件机会。服务器 BMC 用于采集服务器上的各种信息, 如部件的温度、电压等状态,同时提供给上层运维网管软件。Aspeed 是全球最大的 BMC 厂商,其营收增速对服务器出货量跟踪的前瞻指标。 2021 年 8 月份以来,信骅数据持续向好,我们预计数据中心上游景气 度有望保持向上。

交换设备已经实现了初步国产化替代。国内在上游领域已经实现部分 国产化替代,从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份额来看,2021Q2 华为占全球 市场的 11.1%,新华三占全球市场 7%。以太网交换机按照应用场景可 以分为数据中心和企业网两大领域。新华三在中国数据中心交换机和中 国企业网交换机分别以 39.6%和 38.7%的市场占有率摘得 2021 上半年 市场桂冠,其中 400G/200G 在国内份额高达 64.5%,持续领跑以太网 交换机市场。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9)

交换芯片国产化替代空间大。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全球以太网 交换芯片总体市场规模达到 368 亿元,预计至 2025 年全球以太网交换 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 434 亿元,CAGR 为 3.4%。交换芯片市场以外企 为主,国产化替代空间大。全球交换机芯片厂商主要包括博通、美满、 瑞昱、英伟达、英特尔、盛科通信等。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中 国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份额排名前三是博通、美满和瑞昱,分别以 61.7%、20.0%和 16.1%的市占率排名前三位,境内厂商盛科通信的销 售额排名第四,仅占据 1.6%的市场份额。盛科产品已经达到全球先进 水平,并有多款产品进入国内主流网络设备商的供应链。未来随着政策 环境以及本土优势的体现,潜在的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此外盛科网络拟 登陆科创板,募投将用于新品研发和量产,有望加速国产化进程。

光模块:400G 带动硅光快速发展,产业格局有望发生变化。400G 光 模块已进入放量阶段,400G 硅光方案逐渐起量,硅光方案将有望广泛 应用于 400G 以上高速光模块。硅光一方面是其性能成本综合优势相对 于 400G 分立式光模块已经可比;再者下游厂商希望借助 400G 周期培 育技术和产业链成熟,更好促进其在 800G 和 1.6T 能模块中普及,未 来硅光方案将赢得更多应用市场。根据 Yole 预测,硅光模块市场规模 将从 2018 年的 4.5 亿美元上涨到 2024 年的 41.4 亿美元,CAGR 达到 44.5%,是成长最快的技术路线。

国内光模块厂商优势稳固。国内市场快速发展,整体需求占据了全球过 半。凭借精密设计和规模制造优势,产品性价比突出,中国已经成为光 模块需求和制造中心,全球产值也在向国内集中。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0)

光器件厂商开辟第二成长曲线。国内光器件公司例如天孚通信、光库科 技、太辰光等原主要以光通信为下游应用方向。随着光学领域应用范围 领域拓宽,下游例如 VR/AR、激光雷达等新应用需求逐步起量,有望 开辟国内光器件公司除光通信业务外的第二成长曲线,类比海外光器件 龙头厂商 lumentum、Finisar 等,也开拓了多个非通信的下游行业应用 领域。目前,天孚通信在医疗和汽车激光雷达领域已有相关布局。光库 科技的隔离器等光学器件已在激光雷达领域得到应用,此外铌酸锂国产 化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有望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终端创新推动物联网产业高景气

AIOT 终端进入创新周期。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发展, 终端创新进入百花齐放阶段,智能电动车(二轮、三轮、四轮车)、智 能家电、电动工具、智能照明为代表的终端产品迎来了大发展。华为 HarmonyOS 2 实现了统一操作系统弹性部署,越来越多设备厂家、模 组厂家和解决方案厂家加入了鸿蒙生态的阵营。我们预计鸿蒙 OS 生态 将推动 AIoT 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华为预计未来鸿蒙生态的智能设备数 量在 2023 年将达到 12.3 亿。

中国物联网发展领先全球。工信部政策推动 2G/3G 退网,建立 NB-IoT、 4G(含 LTE Cat1)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从而 满足低中高速率三个层次的场景需求。IoT Analytics 数据,2021 上半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达到 20 亿台,同比增长 18%,中国三 大运营商合计占比接近 75%。GSMA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三季度 末,中国 5G 连接数约 4.3 亿,占全球 5G 总连接数的 78%,预计 2025 年连接数达 8.65 亿,占全球 5G 连接总数的 40%,5G 普及率超 过 50%。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1)

通信模组出货量高增长,5G 模组迎来规模化商业应用。无线通信模组 是驱动传统终端升级为物联网终端的核心元器件,其中蜂窝模组是目前 主流技术路线。2021 年全球蜂窝模组保持高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1 年三季度全球移动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同比增长 70%, 收入突破 15 亿美元,主要受 NB-IoT 和 4G Cat1 模块推动。5G 模组目 前主要应用于 CPE/路由器以及工业网关,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 2021 年三季度 5G 模组出货量同比增长 700%,预计随着各厂商相继推 出 5G 模组,5G 模组价格实现下降,在需求端对 5G 需求也持续增长。 GTI 预测到 2025 年,5G 模组全球连接数量将达 4 亿个,其中中国 10%的物联网模组基于 5G 连接,销售规模将高达千亿元。

蜂窝物联网模组呈现寡头竞争。蜂窝物联网模组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效应, 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少数几家出货量较高的寡头占据大部分市场。 2018-2020 年前六大厂商出货量市场份额从 62%提升至 71%,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0 年移远通信、广和通和芯讯通三家中国厂商 出货量占据全球前三,市场占比达 55%,而受疫情影响,海外厂商占 比大幅下滑,Thales、Telit 和 Sierra Wireless 总出货量市场份额为 16%。2021 年国内模组厂商延续强势表现,三季度移远通信、广和通、 中国移动、日海智能、美格智能占据前五,合计占比 58.9%。

国内厂商营收增快,实现从追赶海外竞争对手到超越。国内无线模组 厂商近年来营收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普遍高于国外厂商,积极开拓 海外市场,市场份额向国内集中。海外厂商集中于高端产品,价格和毛 利率高于国内模组行业平均水平,但研发和运营成本较高,国外人工成 本较高而且较为刚性,导致净利润水平较低或亏损。国内工程师红利释 放,移远通信有望成为全球市场的领跑者。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2)

基带芯片市场平稳增长,中国是最主要市场。蜂窝基带芯片主要客户 可分为手机和模组厂商,智能手机为独立第三方基带芯片提供市场空间, 模组对应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采用基带芯片种类较多,底层芯片创 新带来市场增长空间。根据 SA 数据,2020 年全球基带芯片市场规模 达 266 亿美元,2012-2020 年 CAGR 为 5.45%。从地域分布看,中国 市场已成为基带芯片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 不断提升,2020 年占比接近一半,国内模组厂商已成为全球主要模组 供应商。随着国内对于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重视,国产芯片厂商凭借 本土服务的地域优势及高性价比的产品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

基带芯片行业格局走向寡头,国内企业快速崛起。芯片厂商的格局对 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有重要影响。在蜂窝技术向 5G 演进过程中,市场 竞争加剧,芯片研发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基带芯片下游市场向中国迁移, 许多海外基带厂商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和中国市场开拓失败而放弃基带芯 片业务,行业格局走向寡头,目前主要的 5G 基带芯片厂商为高通、海 思半导体、联发科、三星及紫光展锐。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 2021Q3,高通延续物联网芯片主导地位,但占比由 2020 年的 40%下 降至 37.2%,紫光展锐份额提升至 26.8%,海思占比 13.7%,境外芯 片厂商主导市场格局逐渐被打破。

数字电路心脏,下游应用广泛,5G 物联网催生新发展机遇。石英晶振 是网络终端和智能终端必需的基础元器件,其产生的基准频率信号经调 制处理后可当作载波用于无线传输数据,同时还可作为时钟频率信号, CPU 指令执行均以此为基础。行业下游应用包括通信网络、移动终端、 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拓展各类新的 应用场景,为晶振行业带来广阔市场前景。根据中研普华数据,预计 2025 年晶振市场供给 2125 亿只,而需求量达到 3125 亿只,存在 1000 亿供需缺口。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3)

晶振呈现片式化、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精度发展趋势,光刻 工艺成为核心壁垒。晶体谐振器是市场主流,根据 CS&A 报告,2019 年 KHz 和 MHz 晶体谐振器销量占比 37.34%、52.67%。随着 5G、蓝 牙、WIFI、GNSS 等无线通信技术革新与标准升级,物联网高速发展 提出的高容量、高速率的信号传输需求,产品便携化、小型化、功能增 多等趋势对晶振的尺寸、精度、功耗、稳定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光刻工艺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与传统石英晶片采用的切割、 研磨等主流机械加工方式相比,半导体光刻加工工艺能够制造更高精度、 更高稳定性、更高制程的晶体元器件,满足晶振发展要求。

日企份额领先,本土厂商崛起,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全球石英晶振厂 商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根据 CS&A 数据,2020 年 TXC(11.06%) 、Epson(10.74%) 、NDK(11.05%) 、KCD (9.29%)和 KDS(6.07%)位居市占率前五,其中除 TXC 为中国台 湾企业外,均来自日本,日本厂商占据接近 50%的市场份额,处于行 业领先地位,中国台湾及大陆厂商约占 40%。2013 年以来日本受原材 料和人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逐步将中低端无源晶振 业务转移至中国,大陆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发展迅速,成长率显著高于其 他国家,已经成为无源领域主要的制造大国,近年来随着新产品、新技 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高端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泰晶科技是全球少数几家具备 MEMS 光刻生产工艺的企业,产品由无源晶振向有源晶 振拓展。大陆厂商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包括泰晶科技、惠伦晶体、晶赛 科技在内的国内企业产品已经通过高通、海思、紫光展锐、翱捷等芯片 厂商检测认证。在 5G、物联网、车联网等下游产业需求驱动下,国产 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4)

3 通信视角下的终端创新与汽车智能化

终端创新驱动控制器行业快速发展

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持续扩容。终端智能化创新促进智能控制器行业快 速发展,从用量和价值量方面均有显著体现。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 数据,2015-2019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9%,其 中 2019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 1.5 万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约 2 万亿美元。从地域分布上看,亚洲市场由于人口基 数大,又是全球主要的制造基地,需求所占比例达到 43%;欧洲及北 美市场占比例均达到 20%以上。

国内作为全球制造基地,智能控制器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1.17 万亿 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2.15 万亿元,CAGR 为 16.5%,高于全球平均增 速,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8 万亿元。从下游应用分布来看,终端创新 率先在家电和电动工具领域展开,细分领域市场空间持续增长,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7 年家电和电动工具分别占比 13.7%和 12.9%,均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5)

智能家居带动小家电快速发展,智能控制器多采用外包模式。智能家 居产品向舒适化、安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尤其近年来小家电在产品 创新智能化方面持续突破。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2020 年国内小 家电市场约为 1408 亿元,未来四年国内小家电市场规模增速有望保持 在 10%左右。由于小家电企业规模较小,控制器多采用外包模式。大 家电整机厂商也在逐步将智能控制器份额转移给专业智能控制器厂商。 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 2019 年我国家电控制器的市场规模约为 3448 亿元。

电动工具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动工具可分为 手持电动工具、可移动式电动工具和电动园林工具三类,广泛应用于建 筑道路、金属加工、木材加工、户外园林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将达到 309 亿美 元,预计 2020-2025 年复合增速将达到 5.9%。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电动工具分会统计, 2019 年达到 1411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4%,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无绳化趋势提升电动工具控制器价值量。电动工具的创新升级需要在 传统的部分新增对于电源控制以及其他新功能对应的智能控制器,目前 电动工具大多数采用的是圆柱锂电,这也带来了电池管理系统(BMS) 上的控制器需求。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有望保持,根据 EVTank 数据显 示,2020 年无绳电动工具占比达 64%,相比 2011 年显著提升。电动 工具用的锂电池出货量达到 20 亿只以上,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预计 2021-2025 年,无绳化电动工具年复合增 速在 9.9%,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5.9%。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6)

电动工具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复合式工具成为主流。随着电动工具 在家庭应用普及率的提升,电动工具将承担多种用途,一机多用或成套 复合式工具逐渐成为未来电动工具发展新趋势。行业经过一轮洗牌,落 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带来盈利水平恢复。电动工具第一梯队厂 商有 TTI、史丹利〃百得、博世等。受海外疫情影响,消费者生活习惯 有所改变,下游需求增长,2021 年上半年 TTI 实现营收 64 亿美元,同 比增长 51.98%,实现归母净利润 5.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7.92%。

海外产能向国内转移,产品快速迭代与专业分工趋势下,市场集中度 进一步提升。我们观察行业景气度提升,表现在整体行业收入增速加快、 行业盈利水平恢复。行业发生的主要变化:

量:终端在智能化、联网化以及电动化的带动下,家电、电动工具 以及汽车等终端创新要素增加,智能控制器需求快速增长,单个终 端智能控制器用量有望持续提升。

价:控制需求难度的提升导致产品设计复杂度增加以及芯片价格的 增长,例如 MCU 芯片的从早先的 2/4 位向 8/16/32 位升级,产品 价格上行。产品复杂度提升带来更加定制化需求,也满足了终端差 异化发展的目的。从头部控制器披露的营收和销量数据来看,平均 单价保持增长趋势。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7)

产业趋势:产业分工是主流趋势。随着产品设计难度提升,越来越 多的选择 ODM、JDM 模式,外放控制器给第三方专业厂商。

竞争格局:国内享受工程师红利和制造成本优势红利,市场份额向 头部集中。放眼全球,无论是智能控制器设计研发人才还是产业链 配套以及劳动力成本,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突出。疫情加速了产能 东移的趋势,国内厂商近年来业绩也是保持高增速。

盈利空间:市场集中度提升带来盈利水平恢复。市场持续保持增长, 头部公司份额提升,自身规模日益增长,规模优势逐步体现,盈利 空间提升。

汽车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大,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汽车是智能控制器最大细分应用市场,功能的丰富带动市场规模增长。 除家电和电动工具外,汽车是智能控制器行业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之一, 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中,汽车约占比 25%。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电动化的创新,智能控制器在汽车应用愈加广 泛。从乘用车来看,低端车型每车需使用 20~30 个 MCU,主流车型每 车需使用 60~70 个 MCU,高端车型每车甚至需 110 以上个 MCU。新 增功能将带动 MCU 数量的提升。MCU 是 ECU(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重要组成单元,ECU 的用量也在逐年提升,带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

汽车 E/E 架构出现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升级趋势。面对 ECU 用量提升, 主机厂倾向集中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其中硬件部分将从分 布式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发展。根据博世提出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路 线图,包括了分布式、集中式和中央计算式三大结构,其中分布式包括 模块化阶段(ECU 与功能一一对应)、集成化阶段(ECU 集成多个功 能),集中式包括集中化阶段(全车分为五个域)、域融合阶段,中央计 算式包括车载电脑阶段(车辆由中央计算机统一管理,按区域配臵控制 器)、车-云计算阶段(车辆与云端联动)。根据博世分类,未来智能汽 车将分为多媒体(信息娱乐)域、车身域、动力总成域、底盘域和辅助 /自动驾驶域五大域系统。集成化的设计可以降低算力冗余要求大幅降 低整车线束长度。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8)

特斯拉与华为的域控制架构。得益于自研芯片的强有力支撑,特斯拉最 早采用集中式架构,在 Model 3 上采用了“中心域控制器 左车身控 制器 右车身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华为依托升腾、麒麟等芯片 将整车运算和控制集中成智能座舱、整车控制、智能驾驶三个域控制器, 通过分布式网关方案搭建起“计算 通信”的 CC 架构。

汽车架构集中化有望重塑传统车供应链格局。传统燃油车时代,整车 厂以海外品牌为主,欧美日大型 tier 1 话语权较大,对于国内 tier 2 供 应商而言,单车供应产品和价值量提升有限。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 智能化和网联化开创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我们认为对汽车产业链有 以下几点影响:一是汽车电气化发展给国内整车厂带来新的机会,有望 加速国内汽车零配件产业链体系的培育。二是汽车架构的变化以及缺芯 的影响有望打破传统 tier1 供应格局,整车厂倾向直接与零配件厂商联 系从而保障供应安全。三是将软件独立为核心的零部件产品,汽车软件 和硬件的耦合度逐渐降低,具有汽车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将迎来价值重 估。

科博达:国内汽车控制器龙头,兼备软硬件开发实力。公司 2003 年创 立于上海浦东,专注于汽车智能电子控制领域,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满 足汽车客户定制化需求。公司从车灯控制器起家,深度绑定大众体系客户。 2020 年实现营收 29.14 亿,同比持平。2021 年由于受到疫情和汽车缺芯 导致的全球汽车供应链紧张影响,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小幅增长,净利润略 有下滑。毛利率保持在 35%左右,净利率在 15%-20%之间波动,2021 年 由于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影响,净利率略有下滑。随着汽 车芯片短缺缓解,整车厂排产恢复,以及公司新客户新产品的不断放量, 业绩有望进入高成长期。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9)

产品矩阵逐步丰富,客户体系从 1 向 N 延伸。公司在汽车灯控领域已 经做到全球领先水平,电机控制、车载电子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新业务 也逐步放量,单车 ASP 有望提升。客户方面,公司深度绑定大众体系, 来自大众体系客户营收达到 70-80%左右,近年来也在推进客户全球化 市场战略,已先后拓展到奔驰、宝马、通用、福特、雷诺、日产、PSA 等全球知名客户。2021 年公司重点推广产品在丰田体系的应用,建立 与丰田体系的业务渠道,有望成为丰田的全球供应商。目前,公司与日 本斯坦雷合作,获得铃木辅助光源控制器定点项目。

和而泰:汽车控制器客户开拓顺利。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前五大客户 营收占比常年维持近 60%。汽车产业链具有壁垒高,稳定性和订单可 见度好等特点,大客户战略帮助公司形成标准化流程体系,有利于客户 验厂导入。公司已通过全球高端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尼得科 以及国内新势力整车厂商的审核并建立合作关系,中标了博格华纳、尼 得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根据客户项目规划,预计项目订单 累计约 80 亿元,项目周期为 6-8 年,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 大众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未来随着产品交付落地以及在客户份额提升, 公司汽车控制器业务有望高速增长,成为公司成长重要一极。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0)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打开车用连接器增量空间

电子电路沟通桥梁,汽车为主要应用场景。连接器系电子系统设备之 间电流或光信号等传输与交换的电子部件,通过独立或与线缆一起,为 器件、组件、设备、子系统之间传输电流或光信号,并保持各系统之间 不发生信号失真和能量损失的变化,是构成整个完整系统连接所必需的 基础元件。连接器行业上游原材料包括有色金属、塑胶原料等,下游包 括汽车、通信、计算机等消费电子、工业、交通等领域,其中汽车是目 前连接器产品中最大的终端设备应用领域,根据 Bishop&Associates 数 据,2019 年和 2020 年占全球连接器市场比重分别为 22%和 22.6%。 汽车连接器作为汽车各个电子系统连接的信号枢纽,广泛应用于动力系 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等方面。

电动化驱动高压连接器需求。汽车电动化成为产业趋势,全球新能源汽车 2020 年销量达 307 万辆,同比增长 41.5%,高于汽车行业整体增速。 中国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市场,2021 年 1-11 月,累计销量 299 万辆,渗透率上升至 12.7%。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电驱动系统,电气设备数量需求增长,内部动力电流及信息电流错综复杂,工作 电压从传统汽车的 14V 升至 300V-600V,对连接器的数量及可靠性、 体积和电气性能等质量要求大幅提高。

高压连接器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 高压大电流回路,和导电线缆同时作用,将电池包的能量通过不同的电 气回路,输送到整车系统中各部件,如电池包、电机控制器、DCDC 转换器、充电机等车身用电单元。传统燃油车单车所用连接器数量约为 500 个,而新能源汽车单车将运用 800-1000个连接器,根据鼎通科技 招股书,传统燃油汽车单车使用低压连接器价值在 1000 元左右,而新 能源汽车单车使用连接器价值远高于低压连接器,其中,纯电动乘用车 单车使用连接器价值区间为 3000-5000 元,纯电动商用车单车使用连接器价值区间为 8000-10000 元。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及各大车厂新能源布局推进,高压连接器迎来高速增长。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1)

补能需求增长,拓展高压连接器空间。电动汽车补能有充电和换电两 种模式。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具有方便快捷、对电网功率压力较小等优势。截至 2021 年 5 月中旬,国家平台中接入的换电车辆为 15.59 万辆,较 2019 年增长超过 30%,其中私人乘用车约 7.9 万辆, 占比近 50%。从厂商结构来看,中国换电站市场主要被奥动新能源、 蔚来汽车和伯坦科技占据,其中蔚来面向私家车市场。我们认为随着新 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等政策推进及车厂相关布局开展,换电连接 器有望成为行业标配,一方面因为换电模式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非换电模式的电动车,厂家采用换电方案将实现车电分离,有 利于后期电池的升级、维护和回收。从车厂的规划来看,明年推出非补 能形式的换电方案的车型将越来越多。

目前换电连接器乘用车单车价值 500-1200 元,商用车单车价值 2500-3000 元之间,换电方案普及将大 幅提升电动车连接器总体市场规模。同时 800V 高压平台有望 2021 年 底后陆续实现量产。电压平台升高对部件的绝缘能力、耐压等级以及爬 电距离提出更高的要求,核心三电系统以及空调压缩机、DC/DC、 OBC 等部件面临升级需求,高压连接器作为新能源车整车高压电流回路的桥梁,单车价值量有望持续提升。

汽车智能化驱动车载高速高频连接器需求。我国自动驾驶正处于从 L2 向 L3 演变的阶段,预计 L3 及 L4 以上自动驾驶将在 2020 年之后逐步 导入市场。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中国 2025 年 L2 级 和 L3 级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50%,2030 年超过 70%。汽车智能化趋势 下,电子电气架构迎来变革,车载以太网具有大带宽、低延时、低电磁 干扰、低成本等优点,传输速率在 10Gbits/s-100Gbits/s 之间,是高速 总线的必然趋势。汽车高速数据的传输系统发展提高了对于连接器传输 速率、抗电磁干扰能力等要求,以 Fakra、Mini-Fakra 为代表的车载射 频连接器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应用于摄像头、传感 器、广播天线、GPS、蓝牙、信息娱乐系统、导航与驾驶辅助系统等 领域,预计随着汽车架构升级和多传感器融合趋势,车载高速连接器单 车用量和价值将显著提升。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2)

海外厂商主导标准制定,市场份额领先。连接器行业具有市场全球化 和分工专业化特征,竞争较为充分,技术难度高和制造工艺复杂的细分 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下游客户对供应商准入资格审核严 苛,认证周期较长,更换供应商成本较高等因素,连接器行业的先发企 业凭借与下游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强的市场 和客户壁垒。海外厂商由于研发资金充足及多年技术沉淀,在产品质量 和产业规模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在高性能专业型连接器产品方面处于领 先地位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参与标准制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连接 器市场逐渐呈现集中化趋势,2020 年全球 CR10 份额上升至 60.8%, 汽车连接器由于技术要求更高,集中度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前十大厂商 2019 年市场份额合计 86.5%,泰科、矢崎、安波福位列前三。

中国为全球最大连接器市场,本土造车企业崛起提供国产化机遇。中 国连接器市场增长强劲,需求旺盛,2014-2020 年 CAGR 达 5.13%, 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2.09%,2020 年市场规模达 201.84 亿美元,市场份 额超过 30%,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汽车连接器高压高速化趋 势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为连接器厂商进入供 应商体系提供机遇,从而打破客户壁垒,加速连接器国产替代。本土连 接器厂商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下游客户需求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 术壁垒,发力新型高端连接器领域,高压连接器性能指标趋近于国外领 先厂商产品。国内企业凭借较强的工艺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快速反应等 优势,在成本和产品品质上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占据 5G 通信、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较大的市场份额。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3)

L3 即将大规模起量,汽车高精度导航迎发展黄金期

自动驾驶向 L3 级别演化。工信部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 L0-L5 级六种不 同级别,其中以 L3 为分界线分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我国自动驾驶 正处于从 L2 向 L3 演变的阶段。L3 阶段车辆更多命令将交于车辆系统 判断,过程中需要大量传感器数据分析。目前主流整车企业纷纷发展 L2 级 ADAS 技术,2018 年以来,长安 CS55/CS75、长城 F7/W6、吉 利缤瑞/缤越/博越 GE、上汽 Marvel X 等 L2 级乘用车车型上市,预计 L3 及 L4 级别以上自动驾驶将在后续逐步导入市场。

高精度卫星定位是汽车 L3 自动驾驶重要一环。汽车自动驾驶需要外界 信息与汽车驾驶状态进行实时交互。在 L1-L2 阶段,汽车与外界交互主 要依靠摄像头、激光雷达或者毫米波雷达等探测的方式进行。到 L3 阶 段后,汽车行驶需要在极端或者复杂环境下依旧保障正确的位臵感知, 就需要引入卫星高精度定位。

惯性导航从军用向车载领域渗透,有望起到卫导的补充作用。惯性导 航可实现不依赖外部信息收发的自主导航功能,工作原理是利用陀螺仪 和加速度计等测量单元测量载体在惯性参考系下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并 对时间进行积分运算得到汽车的速度和相对位臵,结合初始运动条件, 测算载体的位臵。惯导在数据更新的频率、短期精度等性能方面优于卫 导。在卫星导航覆盖范围较弱的区域,惯性导航有望起到良好的补充作 用,提升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军用市场是惯性导航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航天航工、地面装甲、精确制导武器以及海军舰船都会使用惯导系统。 未来随着汽车自动驾驶向 L3 的快速发展,惯导有望成为 L3 以上车型 的标配,汽车领域有望成为惯导下一个大型的应用市场。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4)

国内惯性导航市场百亿规模,民用惯导占比有望提升。下游分为军用 和民用两大市场。军用方面,国内正处于国防信息化建设加速阶段,武 器装备智能化信息化升级迫切,军用惯性导航更迭和新增需求旺盛,预 计整个十四五阶段军用市场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速的趋势。民用市场方面, 一是受益于 L3 自动驾驶落地,将带来自动驾驶下民用惯导市场的快速 增长,除此之外,目前民用主要领域的无人机有望持续放量迭代,整体 来看,未来民用惯导占比将逐年提升。在下游军用和民用市场的双重增 长刺激下,惯性导航产业前景广阔,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到 2025 年将国内惯导市场达到 417.2 亿元,2020-2025 年复合增长率有 望达到 14%。

华测导航是国内知名高精度定位和惯性导航企业,向上游芯片层延伸。 公司目前已经通过了 IATF16949 车规标准认证,推出了导航模组和系 统产品,其中多源融合定位解决方案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还推 出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GNSS/INS 组合导航系统,能满足在各类遮挡 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精度位臵结果。公司惯性导航产品丰富了产 品族。此外,公司发布了“璇玑”芯片,可以支持全星座全频点 GNSS 卫 星信号,使得公司实现了高精度 GNSS 芯片、算法、天线、智能终端、 行业解决方案的产业链布局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5)

4 通信 新能源,拥抱碳中和变革

海上风电平价加速,海缆保持高景气

国补退潮,地方规划接力。海上风电抢装潮后,地方在海上风电建设积 极性有望维持。沿海省份工业基础好,能耗指标多用于工业生产,用电 量与发电量之间的缺口较大,东部沿海五省均为我国电力净输入省份。 根据沿海各省份发布风电十四五规划以及重点文件,海上风电均是重点 布局方向。我们认为各地海上风电十四五规划仍将充满亮点,行业依旧 维持在快速发展阶段。

风机平价助力海上风电快速装机。近年来在国补和规模效应推动下,风 机平价持续进行,根据金风科技三季报,2021 年 9 月份 3S 风机机组 投标均价为 2410 元/KW,同比降低 25%。受益于风机平价,全球海上 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保持稳定上行,根据 GWEC 数据,预计 2021- 2025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保持年复合增速 29.3%。

国内海缆市场规模在 200 亿左右,深海风场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空间。 海缆是海上风电中游环节,是连接海上风场与大陆以及风机之间传输的 纽带。海缆直接受益于海上风电装机,随着近海风场资源开发,海上风 电将逐步向远海开发。风机大型化、离岸距离提升会带动阵列海缆和送 出海缆单位长度增加,电压等级和截面面积会有提升,单位海缆价值量 也有望增长。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6)

海缆行业壁垒高,市场份额仍以国内头部厂商为主,新厂商陆续切入。 海缆市场竞争壁垒高,主要包括国土安全、工厂选址、工艺水平和项目 经验四个层面。考虑到国土安全影响,国内竞争格局未来将以国内厂商 为主。全球厂商目前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层是海外成熟大厂,类似普睿 司曼、耐克森、住友等。第二层级是国内核心厂商,包括中天科技、东 方电缆和亨通光电等。第三层级是国内新进入和国内其他厂商包括汉缆、 宝胜、永鼎等。

国内厂商在手订单充裕,产能稳步释放。根据各公司公告,截止 2021Q3 末,东方电缆在手订单 64 亿元,其中海缆及海洋工程 38 亿元, 陆缆系统 26 亿元。中天科技海缆在手订单 90 亿元。亨通光电在手订 单充足。2021 年上半年海缆未进行招标,下半年招标逐步开启,对应 多为 2022-2023 年项目,头部公司现有订单充裕的前提下,也在逐步 规划新产能投放,充分对接长期发展需求。中天科技南海海缆制造基地 预计 2022 年可投产,同时规划大丰海缆基地。东方电缆郭巨基地预计 2022 年满产,阳江基地也处于在建,亨通在揭阳、射阳均有产能规划 布局。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7)

光伏跟踪支架是大趋势,意华加速国内布局

跟踪支架有望成为未来大趋势。光伏支架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确保光伏 电站在各类复杂自然条件下稳定可靠运行 25 年以上。按照能否跟踪太 阳转动,光伏支架可分为固定支架和跟踪支架,其中固定支架主要包括 最佳倾斜角固定式和固定可调式,跟踪支架主要包括平单轴、斜单轴和 双轴支架。跟踪支架可提升发电量 10%-15%,度电成本更低,在高直 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的性价比更高。受益于跟 踪支架可靠性提升,造价成本降低,光伏平价上网趋势倒逼电站投资者 重视发电效率、双面组件不断推广应用等因素,跟踪支架在光伏支架中 比重将不断提升,有望成为未来大趋势。

美国主导跟踪支架全球需求,补贴退坡下中国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 近年来跟踪支架的应用普及率提高,2020 年全球光伏跟踪支架出货量 达 44GW,同比增长 26%。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跟踪支架市场, 2020 年出货量达 22.36GW,同比增长 34%,占全球出货量的一半, 亚太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44%至 6.8GW,份额位居第二。2019 年美国 光伏跟踪支架渗透率接近 70%,全球平均值约为 30%,中国仅 16%, 低于全球水平,主要是由于竞价时代,国家竞价补贴对最低保障收购小 时数限制,多发的电补贴受限。随着光伏补贴逐步退坡,能提高发电效 率的跟踪支架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

跟踪支架行业相对集中,NEXTracker 领跑。光伏跟踪支架技术壁垒较 高,市场呈现逐年集中的趋势。2020 年全球市场 CR5 为 69%,同比 提升 1 个 pct,其中 NEXTracker(29%)、Array Technologies(17%)、 PV Hardware(9%)分列市占率前三,国内厂商仅中信博和 Nclave (天合光能子公司)上榜,占比分别为 8%和 4%。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8)

意华子公司意华新能源主要从事光伏支架配件代工业务,主要客户为 NEXTracker、FTC、GCS 等全球领先光伏跟踪器厂商。2020 年 11 月 设立天津意华新能源,从而拓展光伏支架业务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客户 主要是天合光能。

收购天津晟维,打造自主品牌。公司于 2021 年 7 月收购天津晟维 51% 股权并进行增资。天津晟维主要从事新能源技术设计开发,拥有丰富的 光伏跟踪支架研发经验,具备多项专利及 TUV 国际认证,目前产品包 括双排组件独立驱动跟踪系统等三大类平单轴跟踪支架,已接到 50MW 的订单并开始陆续交货。收购后,公司有望从支架代工厂向解 决方案提供商方向转变,代工与方案业务形成协同。

储能逆变器百亿市场,温控领域打开新空间

储能变流器对应千亿规模市场。电化学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 分,是目前常见的储能方式之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力持续推 动储能市场增长。根据 BP 和 BNEF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储能系 统市场将达到 3560 亿元,其中国内将达到 1080 亿元。储能变流器属 于系统中核心部件,北极星电力网数据,储能系统中储能变流器(PCS) 成本占比约 10%-20%,我们预计储能变流器市场规模将对应在千亿左 右。

科华数据:国内储能变流器龙头企业,实现数据中心 UPS 电源向新能 源光伏和储能领域延伸。公司致力打造高可靠的光储专家,于 2020 年 荣获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在光伏逆变器行业供货量达到全球 前十,2021 年助力南山电厂实现储能实现了“储能黑启动”、“储能辅助 调频”及“源荷储一体化”三位一体。2021 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同 比增速达到 85.39%。公司成立科华数能集团,在研发、市场、供应链、 人力等方面均加大投入,持续推动新能源及储能业务快速发展。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29)

液冷温控是长期发展趋势。储能温控能将降低储能系统安全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伴随着储能系统的增长而增长。电化学储能温控方式包括风冷、 液冷、电冷等方式,目前以风冷为主,液冷是长期发展趋势。风冷方案 相比液冷方案更成熟,但液冷方式电池单体温差更小,电池使用寿命更 长,此外散热系统更均匀,效率更高,在高储能环境下具备优势,但液 冷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储能温控 设备的价值量占比约为 3%,全球储能温控市场规模为 5.6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增长到 11.9 亿元,2025 年将增长至 84.6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高达 72%。

国内厂商同时布局风冷和液冷。在风冷领域,英维克、黑盾股份、申菱 环境等均有成熟产品,英维克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在液冷领域,英维克、 奥特佳在出货规模上领先,松芝股份、高澜股份等处于订单销售前期, 同飞股份、申菱环境等在进行客户拓展。在液冷部件领域,科创新源、 飞荣达等均明确表示有液冷板、铸壳体等上游产品布局。

通信行业现状分析(通信行业深度研究)(30)

5 投资分析

5G 从投资拉动向 AIOT 应用与终端创新驱动转变。2021 年通信板块行情 表现前弱后强,震荡行情,上半年受 5G 基站建设放缓、原材料涨价、芯 片短缺等因素,产业表现整体疲软,下半年业务逐步恢复。2021 年新建 5 G 基站 65.4 万,累积开通 142.5 万,5G 网络规模和套餐用户数全球第一。 我们预计 2022 年运营商 5G 投入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后续 5G 建设将从政 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应重视运营商盈利拐点的变化和新兴业务发展带 来的价值重估。产业趋势和成长性角度来看,5G 创新引领“管-端-云”技 术周期,物联网、智能车、5G CPE、5G PC、AR/VR 等为代表的 AIOT 应用与终端创新成为主要的景气赛道,内容端高清直播视频、云游戏、元 宇宙等陆续成为科技巨头创新重要方向。数字经济带动信息基础设施震荡 上行,IDC 头部厂商、ICT 设备、交换芯片、光芯片器件具备长周期机会。

AIOT 终端创新方兴未艾,汽车智能化看好三个方向。随着电动化、智能 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发展,终端创新进入百花齐放阶段,智能电动车(二轮、 三轮、四轮车)、智能家电、电动工具等为代表的终端产品迎来了大发展。 智能终端的计算单元(MCU 等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和通信单元(基带芯 片为核心的蜂窝模组),随着智能终端创新、规模放量进入景气周期,由于 中国相关厂商的制造成本优势和工程师红利,海外产能不断向国内转移, 中国模组龙头厂商在全球份额持续提升,本土 MUC 芯片和基带芯片等上 游厂商,逐步登录资本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汽车是 IOT 终端创新最 具价值载体之一,产业链规模大,由此我们将汽车智能化作为独立的研究 方向,看好与通信相关三个细分领域:汽车连接器、汽车控制器、高精度 导航。三个领域具备共同的特点:(1)该产品多领域应用,通信公司具备 技术基础,汽车创新将带来市场需求增加。(2)目前竞争格局,以海外巨 头占主导。(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产业崛起、电子制造产能转移等为契机,国内厂商在成本、供应能力和品质上竞争力开始凸显。

通信产业拥抱碳中和变革,新能源成为第二增长极。碳中和背景下,风电 光伏储能装机量持续高增长。通信产业链公司通过技术拓展或者并购方式 切入新能源业务,助力碳中和能源变革。主要包括海缆、光伏逆变器和支架、及储能变流器和温控。海缆市场快速发展,海上风电、石油钻井平台 等对海底电缆、光电复合缆的需求快速增加。 GWEC 数据,预计 2021-20 25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保持年复合增速 29.3%。

国内央补退出后,技 术进步和设备下降带动海风电逐步进入平价阶段。海缆竞争格局来看,靠 近海边的生产和交付要求,测试认证周期长,产品抗腐蚀抗拉伸的技术要求,都决定了这是个寡头市场,目前国内中天和东方处于领先地位,亨通 快速崛起,与国外巨头产品比国内头部公司性价比高服务能力强,持续看 好国内龙头成长性。光伏逆变器和支架业务将受益于光伏装机量增长和海 外客户的订单向国内转移,储能温控也将成为数据中心温控供应商的重要 拓展领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