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

现在不熟的人之间打招呼经常会问:你哪里人啊,大部分的回答肯定是只笼统地说:某省人,如广东人啊、福建人。如不想进一步了解,也就到此为止了。若想结交还会告诉是某某县人。

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1)

而在几十年前直至更早的数百年间,由于交通、物力、方言的限制,大多数国人一般是很少有跨县出乡的,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流大都发生集市、赶圩时,人们边交易边套近乎,问对方是哪里人,回答的结果一定是:几几都人。这个几可是个具体数字哦,1-60皆有可能,但几乎不过百。即使在资讯、交通、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相对偏僻、闭塞的地方,上了年纪的人依然会如此地一问一答。

这不,小编前几天到蓬莱山脚下的坂面镇里买水泥,看门店的老头听我口音就问我是不是29都人,而不是说街面村人。对此,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一头雾水,这“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不应该是某县某乡(镇)某村人吗?

对于这个疑惑,估计上了六旬以上的人才会有所了解。

我们有时会听老一辈提到,自己的家乡古代是属于某某乡,多少都多少图;这里面的乡、都、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都”其实就是古代的行政级别或地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在元、特别是明、清时代广泛使用。也就是说它在全国各地至少延续使用了600年以上。

中国古代坚持“皇权不下县”,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以县为末端,在县以下的乡村实行“乡里”制度进行管理。乡里制度始于春秋时期。

在道光年间的《徽州府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按唐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城邑为坊,在四野为屯……,唐宋相沿,元易乡为都,易里为图,……”可知乡里、都图的延续变化。唐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杜甫《兵车行》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水浒传》中史进的父亲史太公就是一名“里正”。

乡里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及还乡的官僚和宗族领袖等等。他们一方面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要帮助国家做事,比如催粮派款;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的代表,又需要维护乡民的共同利益。

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2)

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3)

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未来得及在全国范围内都实行“都、图”管理,明、清朝延续元朝管理,继续实行乡为“都”,里改“甲”的都甲制,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分别为一都、二都……以及X都一甲、X都二甲……,征收赋税钱粮,是都甲的主要任务。如果是在城市里,一巷就是一坊,在坊间有街道隔开。

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4)

都、甲这种行政、人口管理制度似乎是开了如今时髦的网格化服务、数字化定位的之先河。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平时牛马羊数多了,套用过来罢了。明清发现此举管用、好用,便沿用推广开来。

民国初期,全国各地陆续废除都甲制,一律改为镇乡、村。人口满五万以上者称镇,不足五万者称乡。

建国后,对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短暂实施过公社(如今的乡、镇)、大队(村)的方式。直至实行了我们现在的所熟知的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管理制度。

自从废止都甲制度后,现在都甲制的考证相当难,准确的都甲名查询几乎没有,只能到历史档案馆有可能查到。但老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旧的称谓,于是就有了都甲这种民间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用到现在。

现以小编的老家尤溪为主例,一一给以释说。

尤溪县是福建省首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唐永泰二年(766),东南的一部分划给新置的永泰县;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县南的一部分划给德化县。宋代,全县分为4个乡8个里,地域虽广,人口只有38000多人,且居住地相对集中;元代,8个里改划为50个团。

长辈的日常是什么样的(看看长辈们口中的)(5)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废乡、团,划为50个都(以序数命名),统106图。 并在都下设保、甲、牌;

明景泰三年(1452),西部四十一至四十三都划给新置的永安县。

明嘉靖十五年(1536),西南部三十至三十九都、四十四至四十八都划给新置的大田县。

至此,尤溪县仅存31个都,统62图(清康熙间增1图,共63图)。而如今县内所沿用的地名,绝大多数属于唐宋以来命名。

历史上尤溪县每次区域划分,都带来不少新地名的产生和旧地名的消失。消失、废除的过程往往官方文牒停用了,民间交际还在沿用。直到现在,乡间百姓还在用“都”称呼地名。

看了本文后,有没有勾起你也想知道自己的村落,到底属哪都哪甲哪图的吗?知道的,可在评论区留言,也许能找到一大批的亲人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