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十大名将(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是中唐宪宗朝名相,因维护国家统一,坚决主张对拥兵自重的藩镇用兵,被叛镇王承宗、李师道派人暗杀。

武元衡出身名门世家,是武则天曾侄孙。据《旧唐书》载,武元衡幼时就天姿过人,长大博览群书,诗赋文俱佳,尤工于写诗,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

大唐十大名将(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1)

建中四年(783)武元衡状元及第,后任华原县令。据《新唐书》记载,唐德宗李适十分欣赏武元衡的才学人品,一年内将他连升三级。(“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中唐时期朝政腐败,朝堂上宦官跋扈弄权,地方上藩镇割据,民生凋敝,本来王朝中央集权面临着严峻挑战,屋漏偏逢连阴雨,宦官胁迫唐德宗让位太子李纯,此次事件史称“永贞内禅”。

唐宪宗李纯对武元衡信任有加,继位不久,拜其为相。

此前,朝廷调兵遣将讨平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任命高崇文为检校司空、剑南西川节度使。然而,这个高崇文带兵打仗是行家里手,治理地方却一塌糊涂。蜀地叛乱刚刚平定,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秩序一团混乱,急需一位贤明老到的理政高手替代高崇文。武元衡临危授命,改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临行,对之寄予厚望的唐宪宗亲自送行。

高崇文卸任时满载而归,“蜀地几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后选贤任能,安黎庶,抚蛮夷,四川地方民生短期内得到恢复。

蜀地自韦皋节度以来养成了诗酒花韵、召伎宴饮的官场习气,即席赋诗对于文采斐然的武元衡虽是小菜一碟,但“雅性庄重、淡于接物”的他不喜欢应酬。但入乡随俗,每每碍于情面,他也只得侧身其间强颜欢笑。一次宴席上,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喝大了,非逼着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杨嗣就把酒浇在他身上,并声称要用酒给武元衡洗个沐浴。下属仗着酒,居然在上司面前任性胡为,满座人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武元衡却不动声色,任杨嗣浇完了酒,才缓缓地站起身到里面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继续参加酒会。

大唐十大名将(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2)

消息传出,世人无不叹服他的容人雅量。

见蜀地粗定,焦头烂额的唐宪宗召武元衡还朝继续担任宰相。当时,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遥相呼应,抗拒朝廷,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朝中派系林立,有些大臣不恤国事,与地方藩镇沆瀣一气助纣为虐。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伪造吴少阳遗表,请朝廷同意其为代理淮西节度使。唐宪宗不许,于是吴元济公然举兵反叛。

在如何对待藩镇坐大的问题上,朝中历来存在着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阵营。武元衡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他主张不惜血本坚决武力镇压。所以,唐宪宗委任武元衡全权统筹对淮西叛军进行清剿。

大唐十大名将(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3)

吴元济胆敢对抗中央,是因为背后有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藩镇的暗中勾结支持。见唐政府动了真格的,王承宗急忙跳出来上疏请求赦免吴元济。王承宗助纣为虐之举,被武元衡义正辞严予以拒绝。李师道更是心狠手辣,直接派部下伪装成盗贼焚烧了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的储粮,企图破坏唐军的后勤供应。

二人见武元衡不为所动,又派出刺客潜入京城,伺机刺杀武元衡。

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

大唐十大名将(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4)

元和十年(815 )六月的一个早晨,天色微明,武元衡依例赴大明宫上早朝。武元衡与侍卫一行人刚刚走出府邸静安坊东门,就听到道旁树丛中有人高呼一声“灭烛!”照明的蜡烛顿时被吹熄。卫队开道骑士立刻警觉起来,厉声喝问:“什么人?想干什么!”话音未落,黑暗中飞出一支冷箭正中他的肩部。护卫队伍顿时大乱,黑暗中,刺客悄无声息摸上前,牵了武元衡的马匹狂奔,先是用大棒打断了他的腿,后又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呼啸而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一代名相武元衡为国捐躯的最好写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