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孔子示范朽木如何雕成才)
《孔子杏坛讲学图》 吴彬(明),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孔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孔子杏坛讲学图》 吴彬(明)
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请扫二维码
“手中十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人的禀赋各异,认知能力有强弱、深浅之分,性格、气质也千差万别。
对很多老师来讲,把天资聪颖的人教育成精英,并非难事。而把那些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才,却难如负石登山。
教育之难,就难在这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化腐朽为神奇的老师需要具备的品德
史上第一次遇到这个难题的老师,是孔子。第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老师,也是孔子。
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便意味着无论禀赋如何、年龄大小、何等出身,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主动奉上10条干肉),便有机会受孔子教诲。
这样一来,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颜回这种“闻一知十”的天才学生,子贡这种“闻一知二”的聪明学生,也有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鲁莽的子路、偏激的子张之类的“差生”。
面对禀赋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众所周知,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但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化腐朽为神奇,老师本人必须要具备以下能力和品德:
1、要有知人之明,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板。
2、知识要广博,方法要恰当。
3、要有诲人不倦的品德。
教导“差生”,因其材而纠之
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及品德,“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不是有心无力,就是不肯尽力。下面,就来看看孔子是怎样教导“差生”的。
子路: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
子路。即仲由,又称季路。子路比孔子小9岁。史籍记载,子路出身微贱,粗野耿直,好逞勇斗狠。孔子深知其为人,对子路的教导既有针对性又讲究方法。子路曾问:“君子好勇乎?”孔子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如果有勇无义,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
子路和冉求曾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意思是,一听说有事,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教导子路不要轻举妄动。但孔子在答冉求时,却说:“行之。”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令孔子另一个学生子华觉得不解,他问:“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做事犹豫退缩,所以要激励他鼓起勇气。子路胆大好胜,所以要抑制他。
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子路进步很大,从粗野之人变成彬彬有礼的君子。
曾参:
虽愚钝却传承了经典
曾参。曾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口才等远不如颜回、子贡等人。孔子曾说:“曾也鲁。”认为他的短板是反应迟钝。
但曾参的长处也很突出。一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迟钝,便以勤补拙,每日“三省吾身”。二是特别孝,据说他和母亲的感应很强烈。曾参出外,“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
孔子正是看出曾参“孝”的特点,把压箱底的绝活——孝道传给他。而曾参毕生践行和传承孝道,并把得自孔子的“秘笈”传给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子思又传给孟子。由他传承著述的《孝经》,也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为“宗圣”。
冉雍:
经过心理辅导后逆袭
冉雍。冉雍字仲弓,因其父是地位低下的“贱人”,故冉雍难免有自卑心理。
孔子针对冉雍的心理状况,对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代供祭祀的牺牲通常要用赤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耕牛虽然不能用来做祭祀供品,但假如耕牛所产之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即使人们不想用它作祭祀供品,但山川之神会离弃它吗?言下之意是,你父亲虽是“贱人”,但只要你注重德行,学有所成,社会不会因你的出身低贱而舍弃你。
孔子对冉雍的心理辅导很快就见效,听了老师一番话后,冉雍的内心豁然开朗。从此心无旁骛,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孔门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子非常推崇他,称他为可与孔子比肩的“大儒”。
此外,子张有过激之弊,子夏有“不及”之失,高柴有愚笨之短,子贡有“利口巧辞”之嫌,孔子均一一因其材而纠之。
就连白天睡大觉,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经过孔子的“精雕细琢”,最终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史上最牛老师的教学方法,果真是非同凡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