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

关于《张迁碑》的基本介绍,本文就不赘述了。

如果在汉隶名品里选一个空间变化最具丰富性,最变幻莫测的碑,则非《张迁碑》莫属,而且,没有之一。

《张迁碑》的书写很理性,而自己的书写则偏感性多一点,所以平常较少临写。

本篇主要选取了《张迁碑》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进行分析。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

“讳”字总体呈方形,但中间略鼓,有点像压扁一点的非洲鼓。言字傍的中间段在两边形成的边界虚线也是呈鼓形了,于是右边的“韦”字部分左边的边界线便成凹进去的形状,与左边形成避让穿插的关系。

蓝色箭头表示左边部分基本取正,右边部分略有往右下倾斜的取势。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

“张”字左边部分呈左下斜势,所以竖勾那一笔往左倾斜的角度就特别大。右边的“长”基本取正,由于左边的“弓”给右边进行了避让,所以“长”的中间那一长竖往左边进行了强势穿插(上图中箭头部分)。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

“行”字双人傍取左下倾斜之势,中间位置第二撇处对右边进行了避让,故右边部分第二横强势与左边进行穿插。由于左边取斜势,右边基本取正势。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4)

“外”字虽为左右结构的字,但在这里基本处理成了独体字,整体做成了由左下往右上倾斜的势。然而仍然要注意左右部分中间的衔接点及左右两部分倾斜角度的变化。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5)

"析”字总体偏正,然而右边“斤”字还是略有往左下倾斜之势,并呈一收势。

因为左边的“木”字往下是逐渐放开的,这样就形成了左边是上窄下宽的正梯形,右边是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左右形成咬合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6)

“于”字总体是呈上下放射势的,故左边部分往左下倾斜,右边部分往右下倾斜。另外还需注意右边部分的撇与左边的空间避让穿插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7)

“进”字虽为半包围结构的字,但在这里也处理成颇有左右结构的味道。总体上左边走之底往左下取势,右边部分往右下取势,呈上下收放状。

另外要注意图中四条红色线所标注的四个不同方向,在临写时不可全部写正,一定要有变化。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8)

“拜”也是一个上窄下宽呈开放状的字,左边部分呈椭圆状,于是右边部分的左边界线呈凹状,与左边形成空间避让穿插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9)

“贱”字总体呈上收下放之状,但是左边的贝字两点是收起来的,而且是收在靠右边,这样便形成了左右不完全对称的状态,富有变化。

另外要主要中间两条红色线所标示的取势以及它们的衔接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0)

“斯”字与上文所分析的“析”字思路完全一致。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1)

“伯”字由上而下呈一种收势,所以左边部分往右倾斜,右边基本是正的。由于左边单人旁笔画少,空间拉开很大,与右边距离也较远,所以右边的“白”三横字往左边呈收势,与左边单人旁留出的空间呈穿插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2)

“仁”字总体取斜势,两部分均往左下倾斜,但是倾斜角度不一样。

另外右边的下面那横也穿插至了左边单人旁留出的空间里,形成左右穿插之势。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3)

“喆”是两个“吉”的复写,这类字往往很不好处理,因为稍不留意左右就雷同了。

在这里,左右两边的取势形成了向背关系里的背势,上部分两个“土”字的第二横都往中间走,很好地衔接了左右两边。

整体上,左右两边既有粘合之意,又有分离之势,形成了很巧妙的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4)

“刊”字总体呈收势,左边基本取正,右边取左下倾斜之势。另外要注意红色线部分形成的圆弧状。

在《张迁碑》中,很多字的中下部分的外部连接线都呈类似的这种圆弧状。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5)

“性”是一个横向取势的字,左边竖心旁写的特别小,且左右两点很短,于是给右边留出了空间,右边的第二第三横适时地往左右延长,与左边空间形成穿插关系。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6)

“树”字是左中右结构,在取势上,这三部分都是不一样的,图中蓝色箭头即有标示。

另外,注意红色线所形成的弧线,与前面所讲的“刊”字所形成的弧线是完全一致的思路。

何绍基《临张迁碑》,以篆法写隶书

何氏所临《张迁碑》,字如屈铁枯藤,以篆法写来,是该临作的第一特色。字的外貌不似原作粗重厚实,却另有灵动之姿,不失其朴拙之态,是其第二特色。是作结宇重心偏上,又不同于原作,也可视为又一特色。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7)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8)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19)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0)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1)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2)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3)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4)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5)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6)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7)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8)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29)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0)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1)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2)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3)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4)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5)

张迁碑笔法训练(用辅助线l临摹张迁碑)(3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