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

董怿翎 许鑫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条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小马路,这里复古洋楼、艺术展馆云集,更是孕育左翼文化运动的摇篮。1998年,虹口区政府本着“修旧如初”的原则,以打造“雅文化圈”为目标对多伦路进行了一期保护和开发,形成了以“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定位的步行街。

一期改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多伦路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近年来,这条马路上开始出现一些新面孔,有装修精致的珠宝店、入驻转角花园洋房的西餐厅,还有重新开业的公啡咖啡馆和公啡书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多伦路上的三家店主,听他们讲述与多伦路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多伦路的期待。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1)

多伦路北段。董怿翎 图

“拔出根、带出土”——传递鲁迅精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在北四川路与窦乐安路(现四川北路与多伦路)交界的公啡咖啡馆与左翼作家联盟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位处越界修筑区域,比邻公共租界北区,再加之该咖啡馆顾客多为外籍侨民,不太引起当局关注,“公啡”故而成为左联筹备会议的首选地点,后被称为“左联诞生的摇篮”。1995年,咖啡馆所在的沿街楼房因四川北路市政设施改造而拆除,虽然有咖啡馆使用公啡品牌继续在多伦路上继续经营,但成效甚微。2020年,多伦路沿街商铺的管理方上海长远文化集团重拾“公啡”品牌,希望打造一处感受老上海风情和红色文化的场所,因此公啡咖啡馆在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空间重新开张,不久之后入驻的还有同品牌的书社。

多伦路上书店不少,其中旧书店居多,整体氛围更年轻化的公啡书社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2)

公啡书社内部空间。董怿翎 图

多伦路的文化底蕴是书社主理人罗颂选择这里的最主要原因。“多伦路是上海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一条街,具有鲁迅、左联的标识性,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基调大有可为,其中内涵可能一辈子都挖不完。”来多伦路以前,罗颂已经从事书店行业20多年,除了籍出版没有涉猎,对营业员、店长、项目运营经理等岗位均有丰富经验。

在罗颂看来,鲁迅的精神既包括“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争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牺牲精神,又有对社会观察入微的政治远见......这些在当代生活中仍然适用,因此如何把鲁迅精神和多伦路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是罗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书社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阅读推广活动。除了请历史名家来书社开设讲座,罗颂还做了许多新尝试。比如举办亲子活动,先是组织参观左联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再进行父母和孩子共读绘本,一起创作木刻版画等。这类亲子活动在罗颂看来十分有意义,四岁半的孩童知道了鲁迅、茅盾、冯雪峰等文化名人,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尽管活动收取了一些费用,更受欢迎的亲子相伴形式,让报名的家庭比预计的20组翻了一番。

当面向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时,罗颂换位思考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声并为所有人接受”,其中包括的个人能力和社交尺度,都是当下年轻人备受困扰的命题。这些都能从鲁迅的经历中受到启发。此外,以鲁迅生命最后近10年在虹口居住的生活故事为线索,把鲁迅人化而不神化,年轻人自然也就听得津津有味,购买相关书籍,作进一步了解。如今,《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是公啡书社的畅销书籍。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3)

书架上的鲁迅系列。董怿翎 图

据罗颂介绍,目前书店经营已经进入平稳状态,这也得益于书社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的一系列调整。2021年1月刚开张时,罗颂认为一些轻松阅读的畅销书更贴近居民生活,能够吸引顾客,但是效果平平。后来他意识到,书社的风格应该是基于这片土地的,来书店光顾的客人,“都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因此书社在书籍选品上做出了改变,文史哲领域、偏思想类的书籍占比相应增加,结果销量显著提升。

同时,令罗颂感到惊讶的是,被书社吸引前来的客人当中,有十来位社区居民,他们的藏书量甚至超过了书社。于是,罗颂与这些老先生成为了朋友,有位老先生还带自己的朋友来书社,用那里的电视机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书社也成为了与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对此,罗颂保持开放的心态。“我来之前,朋友担心老城区的居民会有很多麻烦事,但我来了之后,发现其实并不麻烦。比如早晨有老先生带朋友来门口喝茶,就算没有消费,我也不会说什么,给他们提供热水。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晒晒太阳能(对书社)有多大影响呢?”

谈到对于多伦路未来发展的期待时,罗颂表示,自己无法控制外部的影响,但多伦路的文化底蕴是不会消失的,只要关注内在,抓准这个发展的核心,书社就能够存活下去。

享受夜晚多伦路的转角餐厅

如果说罗颂的公啡书社是“专注自身发展”的一种代表,有的商家更期待多伦路能有所改变。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当时填河造路的英国传教士名命名。2016年,在多伦路转角处的花园洋房里开了一家同名西餐厅(中文翻译为达洛克),老板姓吴,朋友都叫他老吴。

据老吴介绍,花园洋房由房东购于上世纪90年代,并从内部进行了加固。经营餐厅之前,这里开了一家茶室。后来业主移民海外,房子闲置下来,老吴觉得可惜,就顺势租下,辞去了国企的工作,与大学同学一起合伙创业。合伙人有意大利留学背景,负责研制意大利菜品,而有苏格兰留学经历的老吴主要负责鸡尾酒调制和餐厅的管理。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4)

丁玲雕像身后的达洛克餐厅。徐捷 图

虽然地处于L形多伦路街区转角的位置,餐厅和多伦路上的居民却没有产生太多交集。由于年长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与餐厅定位存在差异,餐厅吸引的大多是周边三公里以内的外国人和前来旅游的顾客。餐厅里还有酒吧,每日经营至凌晨一点,有的客人喜欢在晚上走过来独自小酌,也会与老吴分享自己的故事,久而久之,老吴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餐厅的生意依赖熟人,达洛克约一半的客源都是回头客,但是去年开始受疫情影响,生活居住在多伦路周边的外国客人和前来旅游的客人明显减少,餐厅的经营面临压力,老吴越来越体会到创业的不易。“我特别羡慕开店开得好、独立经营的人,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现在房租、人工成本、原材料的涨价,对实体经营者来说都是蛮难的事情。”

如何让更多路人愿意在餐厅停留和消费也是老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老吴表示,多伦路,甚至是四川北路整体并没有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和消费的场所,年轻人虽然愿意来多伦路看展、听讲座,但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性太强,基本不会在其他地方多做停留。而游客的来去匆匆也让老吴很无奈,“大家都觉得我们店面很好,来拍照打卡,但作为餐厅来说,叫好不叫座没用。”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5)

市民在餐厅外拍照。董怿翎 图

入驻多伦路六年,老吴对多伦路的发展感到惋惜,他专门做了一杯特调,取名“多伦路往事”,以表达自己对多伦路的感情。但他希望多伦路能成为一个“让大家能停一停,坐一坐,看一看的地方”,客人会“为了这杯酒而来喝这杯酒,不是为了热闹而来喝这杯酒”。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6)

特调“多伦路往事”。老吴 图

老吴也告诉我们,自己最喜欢晚上的多伦路,明月当头,在树荫下喝着咖啡,思考后续的工作,让他觉得很安静和放松。这是他在“没有很商业化的”多伦路上发现的美好。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7)

夜晚的多伦路。老吴 图

不断在突破自我的公啡咖啡

在如何吸引人气方面,2020年10月重新开张的公啡咖啡馆正在不断地做尝试。

开业一年多,公啡咖啡是多伦路上为数不多的看上去很“潮”的店铺。店主外摆了几副桌椅,坐着休息的客人很多,有遛宠物猫狗的,有约了朋友的。记者到访时,还碰到了某公司的团建活动,一群人围在咖啡馆前聊公啡的由来,吸引了往来行人的目光。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8)

在公啡咖啡馆团建的人群。董怿翎 图

公啡咖啡馆的老板Sky 2005年就进入咖啡行业,他与合伙人在别处还经营着自己的咖啡店,接手公啡咖啡馆是因为觉得其地理位置和文化品牌都不错,加上长远集团的支持,就想把多伦路的特色文化和咖啡结合并延续下去。为了展现公啡咖啡的精神,店面装修融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元素,墙上画有鲁迅的头像。店内也设置了一些场景,供客人拍照使用。

同达洛克餐厅一样,公啡咖啡馆大部分的顾客来自周边两三公里的熟客和来包场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Sky希望能把公啡咖啡馆打造成多元复合的文化聚集地,而他对吸引年轻人的商业模式有着敏锐的嗅觉——红色主题剧本杀、魔术脱口秀、多伦路定向探险......这些对年轻人产生强烈吸引力的活动,以公啡咖啡馆为起点,和多伦路的文化发生碰撞,带来了人气。

文创购物街(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9)

公啡咖啡内部空间。董怿翎 图

谈起多伦路的未来,Sky坦言,从商家的角度来说,多伦路在业态的整体规划上还有不足,成片的古玩店无法吸引需求多元的年轻人。“我不是反对古玩店。虽然很多店面是私人的,但就(多伦路)文化街的定位来说,显得很杂......肯定要整体提升业态,商家只有做了合理的测算才会有入驻的意愿。”

Sky认为,更多年轻人来了,多伦路才会热闹起来。他建议可以做文化类的市集,而公啡咖啡馆也正在计划在晚上增加酒精类饮品。被问及是否担心同行竞争时,Sky笑了笑说“大家各凭本事”。他认为商家之间并不是只有竞争关系,同类型和不同类型的商家积极共创,寻找并把握机会,才能打开更大的局面。

除了上述三家商铺,记者也走访了多伦路上的其他商铺,有些古玩店、旧书店直接拒绝了采访请求,在某家旧货店被要求付钱或照顾一下生意才愿意交谈......相对而言,咖啡、酒吧、书店这些更年轻的业态对待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更加包容和开放。虽然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未来会产生怎样的聚集效应还是个未知数,但目前来看,新入驻的商家给多伦路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或许他们会成为多伦路新的开始。

(作者董怿翎系澎湃新闻记者,许鑫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