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第一人称记叙文600字(少波讲作文山河故人)

原创 2017-11-09 汪啸波 晚上八点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以第一人称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事。婴幼儿认识世界,是从有自我意识开始的;小学生作文,一般写自己所见所闻;进了初中之后,叙事、描写、抒情,大多数时候,同学们也习惯用第一人称。可到了高二高三,“我”基本上“丢”了。

为什么丢了呢?

因为被告知“文章千古事”“文章合为时而著”,因为被提醒,凡“我”皆是“小我”,写“我”格调不高。

水调歌头第一人称记叙文600字(少波讲作文山河故人)(1)

其实,“铁肩担道义”“为民鼓与呼”,这样的写作要求主要针对成年人,而并非要求中学生。好比孩子的衣裤,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按照成年人的尺寸去做。

认真研究一下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都出现了“我”;后三个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我”,但是都可以补上“我”。特殊的计生政策,导致三十多年时间,出生了一代奇怪的生物——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兄弟,缺少姐妹,缺少玩伴,缺少知音,言行中流露渴望摆脱“孤独”“冷漠”的共性。作文的题目中,因为有了“我”或者“蕴含我”,文字顿时生出温情,瞬间打动了我们。

第一人称“我”,是一种直接介入的表达方式。“我”的使用,回避了空洞模糊,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读者的代入感。很容易让人感觉:所叙之事是作者的经历之事,所抒之情是作者的肺腑之情。冰火冷暖,明晰真切,具体感人!

我们不妨整理一下叙述抒情类文章中的“我”,看看有几重蕴含的意义。

水调歌头第一人称记叙文600字(少波讲作文山河故人)(2)

一、 我是世界的见证者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以“我”来写作文,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于无知渐渐有知,本来有个出生成长的过程,写作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证明。

从哲学意义上看,再卑微的“我”,都无法替代。宇宙洪荒,山河故人,所有的一切,都靠“我”来看见、听见。没有“我”,世界岂止是“空空荡荡”,简直是“无影无踪”。在现实中,没有世界,当然没有“我”;而在文章中,若是没有“我”,哪还有整个世界?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孤本。其出生经历、生老病死等生命轨迹都不一样;即使一样,每个人见闻思感也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正因为如此,人间才如此丰富多彩。

水调歌头第一人称记叙文600字(少波讲作文山河故人)(3)

二、我是故事的叙述者

小说(叙述类文章的一种)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我们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逢至交的真实亲切感。

初中教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借助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来不动声色地讲述,展示一个令人心颤的批判性主题。一个原本纯洁的少年,却在自己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加入了对孔乙己折磨的行列,控诉了荼毒心灵的科举制,揭示了沦为看客丧失灵魂的麻木的人们,小说这样的人称安排蕴涵着更深刻的批判。

前苏联小说《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与叙述人我的交谈,引出了整个故事。这个叙述结构很有趣,“我”中还有“我”,索科洛夫以自白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普通人作出的巨大牺牲,真实地再现千百万苏联人民共同经历的痛苦生活,反映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据说,莫斯科广播电台当初演播,听者如堵,万人空巷,驻足倾听,反响巨大,“我”的叙述功不可没。

三、我是情感的主宰者

以“我”来抒情有着先天的有利条件,因为“我”字一出现,读者与作者情感实现了无缝对接。抒情性强的诗文,通常直接用“我”直抒胸臆。

古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酣畅淋漓,快哉快哉!

水调歌头第一人称记叙文600字(少波讲作文山河故人)(4)

再看著名抒情诗《祖国 我不用言语》,“我”的进入,强化了我与祖国血脉相通命运相连的情感。

我在你的大地上行走

我用你给我的步履

我在你的河流里游动

我用你给我的记忆

祖国 我不用言语

睁开眼全是你的面庞

用心听全是你的声音

早晨是宋词的早晨

黄昏是唐诗的黄昏

雨巷是楚国的雨巷

风涛是塞北的风涛

站起来就是轩辕的古树和伟大的长城

倒下去也是不屈的精神和祖先的领地

……

我们纺织棉花

我们种植水稻

我们拉网打鱼

一辈辈老死在/你随便一座山峦

流浪在/你任意一片草地

哭泣 欢乐和美好的人相爱,唱歌、奔走

写信、约会、在你的祖荫下渡过四季

……

黄河永远没有流尽的日子

泰山再也没有轻薄的印迹

当生命将在你的历史流星般划过之际

我将献出我所有的爱意

祖国 我不用言语!

再如选入教材的诗歌名作,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句式。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用第一人称来写,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我”是诗歌中最容易点燃激情的火炬!

妙用第一人称“我”,真是司空见惯而又奇妙无比的表达。

妙用“我”,能使文章情节更真实,故事更生动,形象更逼真,人物更鲜活。

妙用“我”,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触,亲历亲为:感受最真切。

妙用“我”,恰似一条小溪,快慢急缓,喧响沉静,任意流淌:行文更自由。

世间之物,是因为“我”描述而呈现;世间之理,是因为“我”的思考而引发;大家热烈之讨论,是为了启发“我”而存在。

世界如此之美,亲友如此之善,“我”在其间是如此之有幸,突然就想起台湾作家张晓风《我在》一文的结尾: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作者系衢州二中教师

《浙江教育在线》专栏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