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菰米多少一斤(常规米为何称粘米)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南方多省把常规籼米、粳米称为“粘米”(音zhan沾),与糯米对应,这是什么来由?
北方多省把糯米称为“江米”,又是什么来由?
湖北等南方多地,把黑鱼(乌鳢)称为“柴鱼”,鲫鱼称为“喜头鱼”,为什么?
且听湖广渔夫解说:
(一)常规稻米称“粘米”,源于古代“占城米”。
湖广渔夫前文《粳字读成精?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梗”,改了吗?》,受到全国各地网友广泛关注。从大家跟帖看,多数人为粳字增加了“geng一声”的读音叫好,至于粳geng实际声调,全国各地不同,有一声,三声,还有四声。
关于稻米分类,农业专家跟帖说,水稻分籼稻、粳稻两个大的亚种。按糯性(黏性),水稻分糯稻、非糯稻。籼稻中,有糯稻,称籼糯、长糯;粳稻中也有糯稻,称粳糯、圆糯。
圆糯
长糯
但江西、湖北、四川等南方省份网友跟帖说:民间,大米大致分为粘米、糯米两类。粘米与糯米相对应、相区分。粘米又分早粘米、晚粘米(早稻和晚稻),包括籼米、粳米,就是平常吃饭的主食。而糯米,中国人很少直接做饭食,而是用来制作糍粑、汤圆等节令食品。
粘,音zhan一声,是粘贴之义,如“不粘锅”“信封粘上邮票”。糯米黏性大,说为粘米才合理啊!常规籼米、粳米黏性差,为何称为“粘米”呢?这令人十分困惑,湖广渔夫广泛查找资料,终于弄清其中原由:
原来,与糯米相对的“粘米”,是“占米”之误。
据潮汕方言字典与赣语方言资料:占米,即占城稻米,籼稻米,与糯稻的米相对应。籼米粒细而长,不黏,而糯米富于黏性。
占米,即占城稻米。进一步查百度资料,这个占城稻大有来头。
占城稻来自古占城国。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占城国大使将占城稻这个水稻品种作为进贡的贡品献给宋朝。
绿色部分为占城国区域
古占城国位于今天越南的中南部,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在宋代的时候,占城和交趾分别是两个国家。
占城稻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属于早籼稻。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
古书记载,占城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既“耐旱”,又抗涝,生长期短。这个高产、早熟、耐旱的优良稻种,朝廷大力推广,迅速普及,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在北宋期内的江南各地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八分是早占米。
后来,占城稻米,简称为“占米”,与糯米对称。再后来,占米俗称“粘米”,也可以说是误读误写为“粘米”。
湖北方言,占谷,指籼稻。
湖南有些地方,粘读“jian坚”音,粘米读成“坚米”。
“占米”本是籼稻米,那为何把粳稻米也统称为“占米”?这是名称泛化现象。古代南方地区,粳米种植比例小,或者与糯米混在一起,人们日常只需区分占米、糯米。
从网友交流看,也有少数地方,粳米与占米、糯米并称。
成书于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的《禾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稻品种志,该书把水稻品种分为籼稻、糯稻两大类。应该是占城稻的普及,民间把籼米泛称为“占米”,进而粳米也统称为占米。
(二)北方为何把糯米称为“江米”?
糯米,在北方多地称为“江米”。至于这个名称的具体来由,不可考,湖广渔夫认为可能与“占米”由来一样,原指“某江”地域的糯稻品种,后泛化为糯米统称。
但我们记住,北方说的“江米”,就是糯米,北方说的“江米酒”,就是糯米酒,北方说的“江米纸”,就是糯米纸。
糯米纸,以糯米淀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像纸的薄膜,可以吃。
《现代汉语词典》对收录北方方言很“慷慨”,“江米”“江米酒”“江米纸”3个词条全收有。
糯米酒(江米酒),也称为甜米酒、米酒或甜酒。
北方还有地方,把糯米称为酒米,糯米饭称为酒米饭。
古代糯米酒还简称为“糯”。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有“金荷,斟香糯”唱词。“金荷”为名贵酒杯,“香糯”指糯米酒。
(三)黑鱼为何称为柴鱼?
黑鱼其实也是俗称,其学名为“乌鳢”。鳢,音lǐ李。乌有黑之义。乌鳢又名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墨鱼。
湖北等省,习惯把黑鱼说为“柴鱼”,但表字上,因大家不知道来由,常写为财鱼,豺鱼(凶猛特征),才鱼。
与“粘米”一样,因时间长了,历史久远,人们把方言名称的具体来由遗忘了。
黑鱼(乌鳢),原来在古代俗称为“火柴头鱼”。成书于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明有乌鳢俗呼“火柴头鱼”。
“时珍曰:鳢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礼,故谓之鳢。又与鱼也,故有玄、黑诸名。俗呼火柴头鱼,即此也。”
火柴头,即拨火棍,或拨火棒,拨弄炉火的短棒。拨火棍是火燎过的,表面黢黑,其颜色、大小、形状(圆筒),与黑鱼像极了。
民间把黑鱼称为“火柴头”,非常形象。
后来人们为交流方便,“火柴头鱼”简称为“柴鱼”与“火头鱼”。
当今一些人为图发财吉言,把柴鱼普遍写为“财鱼”,是否误写?
也有人提出,黑鱼称为财鱼,是因为黑鱼身体两侧有像古铜钱一样的黄色斑纹,黑鱼可称柴鱼,也可称为财鱼,但称财鱼,寓意更好。
恭喜发财!
(四)鲫鱼为何称为“喜头鱼”?
湖北等省民间,把鲫鱼称为喜头鱼,什么来由?
武汉方言专家根据《本草纲目》,认为武汉方言“喜头鱼”(鲫鱼),可能是“喜土鱼”之误。
“时珍按︰陆佃《埤雅》云︰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
“时珍曰︰鲫喜偎泥,不食杂物,故能补胃。”
“鲫喜偎泥”,“偎”,挨靠,“泥”即“土”,所以鲫鱼称“喜土鱼”。
土与头,湖北话读音差不多,喜土鱼变成了“喜头鱼”。
也有专家认为,“喜头鱼”源于“吉”。
在湖北话里,吉与鲫同音。
旧社会,老百姓大多没文化,卖鱼的不会写“鲫”字,也或者为简省,就写成“吉鱼”。
“喜”字的上半截是“吉”。
买鱼的不认识吉字,但结婚的“喜”字熟悉,就称吉为“喜头”。有个喜字也吉利,慢慢的,鲫鱼就被叫成“喜头鱼”了。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