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1)

刘少奇孙子阿廖沙

2003年4月,一名48岁的俄罗斯籍男子来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办理签证。当时俄籍人员去中国很正常,可当大使馆工作人员询问这名俄籍男子去中国的原因时,他的回答让整个大使馆里工作人员目瞪口呆,一度认为眼前男子在开玩笑。

男子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自己的根在中国,现在办签证是回中国认亲并看望奶奶王光美。大使馆领导很快来了,他把男子的护照拿走,过了很久才回来。领导告诉办理签证的工作人员:“他身份确认了,确实是刘少奇的孙子。

是不是不可思议?笔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史料也不敢相信,可查阅了大量史料后,发现这是真实的历史。这名俄籍男子名叫阿廖沙,中文名叫刘维宁,他是开国元勋刘少奇的长孙,父亲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刘少奇孙子的国籍怎么是俄籍?又为何直到2003年才回国?

一切要从刘少奇和何宝珍结婚说起。1923年4月,刘少奇和何宝珍在江西安源结为夫妇。何宝珍是湖南省道县人,早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加入共产党。何宝珍和刘少奇结婚后,她跟随丈夫辗转广州、上海、华北等地从事革命工作。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2)

刘少奇和儿子、女儿合影

1925年,何宝珍为刘少奇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允斌。此后,何宝珍为刘少奇生下了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长子出生后,给了刘少奇无尽的慰藉,可他从事的革命工作危险重重,在跟妻子商议后决定把儿子送回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老家抚养。

1938年7月,党组织把刘允斌从家乡接到延安跟刘少奇相聚。刘少奇还是太忙了,于是他把13岁刘允斌放到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尽管依旧是聚少离多,可刘少奇还是能看到儿子,这让他很欣慰。

1939年,抗战来到严峻时刻,刘少奇常常几个月不在延安,加上中央决定选一批革命者的子女去苏联接受更好的教育。刘少奇就决定将刘允斌送去苏联,刘允斌9岁那年母亲就牺牲了,他深知父亲的不容易,加上在延安地区接受了革命思想,他对苏联留学非常期待。

当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治病受伤的手臂,刘允斌随行。来到莫斯科后,刘允斌学习非常努力,一度担任伊万诺沃市的国际儿童院团组织负责人。刘允斌从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攻读冶炼专业,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3)

刘允斌

刘允斌攻读冶炼专业,也是基于中国国情,当年他在延安读书期间,深知八路军武器装备的落后,而制作武器装备是需要钢铁的。然而,刘允斌的这个想法因苏联的一件尖端武器的研制成功,发现了重大改变。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刘允斌注意到,自从苏成功爆炸原子弹后,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发生转变。刘允斌意识到,如果新中国能拥有原子弹,那将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

刘允斌决定改学核专业,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学女友玛拉·费多托娃和钢铁学院老师的支持。1950年,刘允斌跟玛拉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玛拉于1952年、1955年分别生下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

在妻子的支持下,刘允斌进入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后在儿子出生那一年获得副博士的学位。就在此时,刘少奇要求他回到祖国效力。妻子玛拉则一再请求刘允斌留在苏联工作,导师也表示给他介绍待遇很好的研究所工作,刘允斌拒绝了,表示一定要回国工作。

刘允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有一个细节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他给两个孩子分别取了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小名,“辽辽”和“苏苏”。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4)

刘允斌全家福

1957年,刘允斌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国了。回国后,在组织上的安排下,刘允斌投身我国首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是孤身一人回国的,他跟妻子感情很好,可为了祖国这个大家,他毅然舍弃了小家。

刘允斌后来对父亲的秘书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更爱我的祖国。我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回来不可,但是妻子玛拉不愿来中国,所以我们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母子。”1958年,玛拉来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此行目的是劝说丈夫回苏联。

玛拉失败了,任凭她如何劝说,刘允斌就是不愿再去苏联。玛拉一怒之下,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苏联,加上不久中苏关系恶化,两人婚姻名存实亡。玛拉离开后,刘允斌继续埋头努力工作,他为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贡献。

刘允斌当时的工作地点在西北高原深处,他负责核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所里的工作环境简陋,加上西北地区干旱,刘允斌头发蓬乱,连鞋子磨破了都没有时间去购买。

很遗憾,就在刘允斌准备为国做出更大贡献时,特殊时期来临,刘允斌身心遭到了巨大的折磨。刘允斌以西部二零二厂第二研究室主任的身份被下放参加劳动。刘允斌起初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还以为上级在考验他的意志。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5)

刘少奇和儿子、儿媳

据相关人员回忆,“刘允斌起初以为自己思想上确实有需要改造的地方,于是他认真参加劳动。打扫卫生时,他非常认真,把每个角落、每个垃圾点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别人掏沟休息时,他还在干个不停,手被铁锹柄磨破了,随便找了一块旧布裹着继续干……

刘允斌把事情想简单了,此后他多次痛苦经历让他绝望了。自杀前夕,对着再婚的妻子李妙秀说:“我来到世界上的42年,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对不起的是你跟着我受了这么多罪,你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我就无憾了……

1967年11月21日晚,刘允斌说了很多话,妻子李妙秀以为丈夫只是吐露内心的痛苦。半夜醒来,李妙秀发现丈夫不在家,慌乱中她立即请邻居们寻找,到天亮时人们在附近的铁轨上发现了刘允斌的遗体……

当阿廖沙和母亲玛拉知道这一不幸消息,已经是20年之后的事情了。对于父亲,阿廖沙脑海中没有多少印象,他在长大后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

阿廖沙跟父亲没有跟父亲生活多长时间,可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他无穷力量。阿廖沙说:“父亲聪明而有教养,他是一个不会让别人受委屈的人。还没有回国之前,他非常忙碌,总是在工作。那时我还很小,他就说中国故事给我和姐姐听。”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6)

刘少奇看望儿媳全家

中苏关系恶化后,阿廖沙和姐姐、母亲三人在莫斯科生活。阿廖沙与爷爷、父亲两人的曲折命运截然不同,他遗传了父亲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基因。可是,毕竟父亲不在身边,总是有一些遗憾。少年时期,阿廖沙只能通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实事求是来说,中苏关系恶化并没对阿廖沙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可他们无法跟父亲建立通信,而刘允斌在国内从事的工作,又决定了他无法前往苏联探亲。刚上学时,阿廖沙因为混血儿的身份和相貌,有不少同学总是嘲笑他。

好在玛拉对孩子教育很关心,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她给两个孩子改了姓名,还辗转多所学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阿廖沙从上学开始,他在信息登记亲属栏中从没来没有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阿廖沙的学业很顺利,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

阿廖沙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感慨地说:“母亲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一个人养育我们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母亲尽她所能给予了我和姐姐学习、生活的保障,最后我们都受到了很好的高等教育。”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克格勃监视他们一家。玛拉为了他们的安全,带他们躲回老家。

阿廖沙不负众望,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民用航空和军事航天两个学位,随即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这是高尖端的行业,阿廖沙是以一名军人身份从事苏联国防科技研究。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7)

刘少奇亲吻阿廖沙

在阿廖沙的经历中,他只跟爷爷刘少奇见过一面。1960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是刘少奇最后一次访苏,工作之余,他专程把阿廖沙和姐姐、儿媳接到下榻处。

两人见面还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刘少奇一把搂住阿廖沙,亲了他的脸颊。阿廖沙没想到了,这是他一生中和爷爷的唯一一次见面。阿廖沙后来回忆这次见面时说:

“那年我5岁,天气很冷,记得母亲说晚上要去一个地方,一辆黑色轿车接走了我们,来到漂亮的大厅,一位高大的老人,很亲切,热烈拥抱并亲吻了我,他就是我的祖父刘少奇。他带给我很多玩具,也给母亲的家族带来了礼物,一套描画着中国山水画的烟具,和一幅绣着老虎的大丝绸画。”

这张照片阿廖沙一直珍藏着,他表示虽然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中国后,发现大家对爷爷评价非常之高,从此对爷爷的崇敬之情倍增。刘少奇离开时还对玛拉说:“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通过驻苏大使馆寻求帮助,或者让大使馆通知我。”

众所周知,一旦从事高尖端科技研究,意味着他的行动将受到限制。阿廖沙也是如此,出国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他出色的工作成绩让他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章。阿廖沙在苏联工作期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参与人类首个轨道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发射工作,当时他在卫星地面测控系统里担任一名领导。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8)

阿廖沙参观爷爷刘少奇故居

如果不是意外事件,阿廖沙很可能在苏联(后来的俄罗斯)工作到退休,终生可能不会回到中国定居生活。阿廖沙最终回到中国,跟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晚年的王光美生活非常幸福,可对远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很牵挂,一直想找到机会跟两人见面。

从改革开放之后,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就一直在想办法打听阿廖沙和索妮娅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刘爱琴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苏联同学那里获得了阿廖沙一家的情况。

在刘爱琴的委托下,这名同学回到莫斯科后,专程拜访了阿廖沙一家。阿廖沙无比渴望能获得父亲的消息,来人却告诉他的父亲去世已经20年了。阿廖沙很悲伤,当时他已经成家,而母亲已经年迈,姐姐则即将远嫁美国。

这样的背景下,阿廖沙渴望回到中国。1988年10月,在王光美的多次邀请下,玛拉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她一个人来中国的。玛拉被王光美的热情接待感动,回到苏联后,她对两个孩子介绍了很多中国情况,希望两人将来有机会回到中国去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由于阿廖沙的工作比较特殊,他的生活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如果按照阿廖沙的计划,他跟俄罗斯航天局的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工作到退休,在俄罗斯安享晚年。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9)

阿廖沙

但是,1998年的一封邀请函改变了阿廖沙的后半生人生轨迹。1998年是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央视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准备去莫斯科取景。王光美听说这件事后,就委托剧组给两个孙子带去500美元和一封亲笔信。

当时阿廖沙的外婆、外公和母亲都已经去世,姐姐也去了美国定居,这坚定了他回国定居的想法。阿廖沙很快给奶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开头就称呼王光美是“最亲爱的奶奶”,还深情地写道:“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我将尽快回到中国。俄罗斯也是我的故乡,我将尽力做一些对两国有利的事情。

这封信发出没多久,我国政府向阿廖沙发出回国参加刘少奇纪念活动。很遗憾,这封邀请函被俄罗斯当局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算是一名职业军人。如果要离开俄罗斯,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而当时阿廖沙距离退役还有2年时间。

阿廖沙非常着急,他以“俄方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向相关部门提出抗议。阿廖沙做了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俄方就是不允许他回国。阿廖沙和妻子冬妮娅商议后,决定提前退役,这样就能尽快回国。5年的时间不短,为了能适应回中国的生活,阿廖沙利用这段时间恶补关于中国的知识,包括中文的学习。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10)

阿廖沙和奶奶王光美等人合影

2003年4月,5年时间已过,阿廖沙直接来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办签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当年5月,阿廖沙第一次回到中国。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阿廖沙非常激动,一下飞机他和妻子便来到奶奶王光美家中。

这次见面有跨越时空的感觉,不光阿廖沙激动,王光美也非常激动。笔者注意到阿廖沙在一些采访时透露了他首次见到王光美的场景:

在北京,我见到了王光美奶奶。刚一见面她就给了我一个拥抱,尽管当时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但还是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温暖。王光美奶奶的英文非常好,所以我们用中、英、俄三种语言一起交流。她还为我组织了一场大型家庭聚会,姑姑刘爱琴充当了我的翻译,给我介绍了很多亲戚。聚会中,姑姑为我起了中文名字——刘维宁,维字辈,取性格宁静之意。

阿廖沙在北京呆了一周后,去了爷爷刘少故乡,那里也是他父亲生活10多年的地方。刘少奇的故居保存得很好,当工作人员告知阿廖沙很多关于刘少奇和刘允斌的事迹后,阿廖沙泪流满面。

刘少奇俄籍长孙(刘少奇俄籍长孙)(11)

阿廖沙

首次回国后,阿廖沙来往中俄两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最终他于2006年举家回到中国,后定居在广州。如今的阿廖沙依旧在为中俄之间关系努力,他是中俄民间友谊大使,为加深彼此间友谊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一些公开场合,记者总会询问阿廖沙如何看待爷爷和父亲当年的困难经历。每当听到这个问题,阿廖沙总是感慨地说:“我们家族度过了艰难的时刻,但现在对这一切都有了公正的判断,我会以姑姑刘爱琴为榜样,用坚毅的精神和力量,克服困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