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

当今,时常见诸媒体的轻生事件,在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反思:这些人为什么要走上如此决绝的不归路呢?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呢?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轻生者的心态,虽然千差万别,但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失去了“天和”;二是失去了“亲和”;三是失去了“人和”;四是失去了“己和”。

01 “天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天和”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以个人本位为典型标志的“天人相分”的文化观念迥然不同。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讲究人与天的和合为一,这不仅是古圣先贤的最高价值追求,而且也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重要基因。

《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意思是说,“圣人”是能够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为一的,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1)


道家学派重要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此,王弼注解说:“与自然无所违”。也就是顺任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

道家经典《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是与我共生的,万物是与我为一的。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和谐一致,由此而生发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最佳结合、完美平衡。

(二)“天人相分”

反观轻生的人,他们也可能很有文化,但他们的知识观念更多的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西方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天人相分”,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格格不入、截然相反的。

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高扬人的个性”的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分”,这一“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传统,推崇个性自由解放,强调重视个人价值、个体利益,甚至把个人凌驾于宇宙自然之上。

虽然西方“高扬人的个性”的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当过分强调个性解放、个人本位时,就必然会漠视宇宙、漠视社会,随之而来的,人与宇宙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和谐性就会被无情的撕裂开来。


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2)


这一“天人相分”的文化理念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必然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当个人的愿望甚至是奢望得不到满足、目标无法实现时,必然会诱发个人极端行为,甚至会走上厌世轻生的不归之路。

02 “亲和”

“亲和”就是崇尚孝道,家庭和谐。

儒家经典《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诞生自父母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3)


但是,自从上世纪初国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以来,人们热衷于把目光转向西方文明,以至于言必称西方,在吸收借鉴西方优秀传统文明的同时,不知不觉连同西方文明的糟粕也一并吞到了肚子里,并且还食“西”不化,闹得“拉肚子”。

西方文化观念热衷于探究宇宙本体、地狱天堂、彼岸来世,不管西方哲学流派如何众多,取得的所谓成果如何丰富,还是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之类的终极追问如何玄奥,但在中国古代哲人眼中,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第一本原,那就是,人是天生地长、父母生养的。正如儒家经典《周易》中所说的那样: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观念中,父母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追问的终极答案,离开父母而空谈什么彼岸来世、终极关怀,岂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如果连活着的道理都还没弄明白,还去追问什么彼岸来世,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

因此,当轻生者们在选择放弃生命的那一瞬间,他们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有没有想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多么悲惨、多么揪心的一件事情?

很显然,已经深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影响的轻生者们,当然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只顾自己的恩爱情仇,根本就不顾父母的死活!这样的人,是何等的自私、何等的愚蠢!

03 “人和”

“人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孔子主张克制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仪,这就是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也就是既有个性的充分发展、又完全合乎社会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说,孔子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个体属性的完美统一、和谐一致。


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4)


但是,因为深受西方个人本位主义文化的影响,有的人不但不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反而会一味的苛责他人、蛮横无礼,却丝毫不从自己身上找一找不足、找一找缺陷。因此,一旦陷入窘境,这种人要么就会成为施害者,要么就会成为受害者。

对于轻生的人,我们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也要“哀其不幸”。这不幸,一方面是别人的过失造成的,这是造成不幸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也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礼之用,和为贵。但轻生事件中的双方,因为相互无礼,丢掉了最可宝贵的“人和”,因此,悲剧的发生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04 “己和”

“己和”就是强调内心的和谐。实现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保持心灵的宁静。

《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相反,如果心浮气躁、情绪不安、焦虑紧张,那么精气就会消耗,甚至耗竭消亡。

老子也十分推崇自然无为、虚静恬淡的状态,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

也就是说,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扰攘,老子希望人的所有活动,都能够致虚守静。

再比如,《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蓬蓬勃勃的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了循环往复的道理,在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但是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正是呈现出虚静的状态。

那么,该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呢?就是要去除私心贪欲、顺任天道自然,不妄作、不妄为,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国学角度看生命的真相(厌世轻生现象的文化批判)(5)


反观轻生者们,很显然,他们的心灵是做不到“虚静”状态的,在西方“天人相分”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他们的内心是躁动的、不安的,更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所讲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

换言之,人的欲望越多,痛苦也就越多,而人的贪欲一旦膨胀到临界点,自然会必死无疑:要么害死别人,要么被别人害死。

05 摒弃“天人相分”,回归“天人合一”

总之,通过对轻生者们失去 “天和” “亲和” “人和” “己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天人相分”文化传统中极端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给国人思想带来的戕害是空前巨大的。

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对这一倾向认真加以反思,在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坚决摒弃西方文明中的糟粕,切不可一味的迷信盲从西方文化观念,否则的话,我们受到伤害的绝不仅仅是肉体,更有可能是灵魂,而这一点,恰恰是最为可怕的。

那么,该如何避免轻生的悲剧一再上演呢?一方面,要批判的对待西方一切文明成果,在坚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同时,更要坚决摒弃西方“天人相分”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等糟粕;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天和” “亲和” “人和” “己和”,因为这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和魂,只有这样,才能乐天知命,保全生命。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况人呢?

因此,对处于身心痛苦煎熬中的人来讲,也应该明白“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客观规律,因为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过去。既然如此,又何必悲观消极、厌世轻生呢?何妨静待花开,最美恰是无言。

探究国学,分享智慧,弘道达人。紫天云为您解读国学经典,洞见大哲睿智,创造理想人生。喜欢、交流请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