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一个劫高阳公主(乖张的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唐朝的公主群大约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中公主群最具性格的,各色人等令人眼花缭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咄咄逼人且荒唐的公主——高阳公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你是我的一个劫高阳公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你是我的一个劫高阳公主(乖张的高阳公主)

你是我的一个劫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

唐朝的公主群大约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中公主群最具性格的,各色人等令人眼花缭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咄咄逼人且荒唐的公主——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唐太宗之女,生母为谁史无明文,但从太宗对其宠爱有加来看,其生母地位不会太低。唐太宗将其许配给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玄龄自唐高祖晋阳举兵打到关中时就来投靠李世民,一直忠诚竭力,无论是建国战争还是玄武门事变,抑或是贞观治国,房玄龄都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房玄龄就没有贞观之治。

为了体现对房玄龄功绩的肯定,拉近君臣关系,太宗特地把爱女高阳公主许配给了房遗爱。这一对夫妻,从其性格来看,大约是女强男弱,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太宗的娇惯使得公主养成了骄恣不论于理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高阳公主为这种性格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太宗在世时的高阳公主,慑于父亲的威名,尚且不敢有大的胡作非为,房家也为娶了这样一位公主而倍感自豪。房玄龄去世前,曾抱病写了很长的一篇谏词,告诫太宗不要再讨伐高丽,要适可而止,要顾惜民力和将士妻小,不要以意气之争来决定外交政策,言辞慷慨激昂。当时房玄龄已经垂危,自然无法亲自呈递奏折,担负起这个任务的极可能就是高阳公主。史书记载,太宗皇帝看到这封谏书很感动,对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旧唐书》卷六六)他病成那样,还在操心我的国家啊。

房玄龄去世后,他的神道碑文里甚至还不忘提及这个儿媳,《全唐文》卷149《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高阳公主为其子妻。”可见高阳公主一直到此时还是婆家的骄傲。

房玄龄去世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他还不知道,就在他去世之后不久,高阳公主就由家族荣耀变成了家族之耻。

人的本性是很难掩饰的,太宗在位期间高阳公主还是能掩饰自己的,但她的荒唐的举动也不是毫无迹象。

实际上在公公房玄龄去世后,她已经开始在房家掀起波澜。这是这个波澜刚开始并不算大,局限于家庭内部。当时她撺掇丈夫房遗爱和哥哥房遗直分家,而且还想找茬剥夺房遗直的爵位给自家,因为房遗爱不是长子,所以房玄龄爵位是由房遗直继承的。她不服,想尽办法要夺过来。这件事被房遗直举报到了太宗那里,太宗批评了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十分不服。

但是紧跟者另一件大事的发生使得太宗彻底失望,也使得高阳公主十分忌恨父亲。

有一天,长安城内发生窃案。司法人员在追捕盗贼过程中发现一个金宝神枕,此物精美绝伦,一看就不是民间之物,必然是从宫廷或者达官贵人家流出的,有司审讯,盗贼供认是从高僧辩机那里偷来的,出家人本该六根清净,可是这个枕头是女人用的东西,而且一定是有身份的女性用的东西,辩机是从哪里得来的?有司将辩机逮捕,辩机经不住审问,交待说是高阳公主赠送的,由此奸情败露,舆论大哗。

要知道,这桩绯闻里的男女主角都不是等闲之辈,高阳公主自不待言,辩机在当时的名气比公主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他是玄奘法师最器重的助手之一。他是京兆会昌寺僧人。原姓名、籍贯、生年不详。他自己回顾早年求学经历曾说:“辩机远承轻举之允,少怀高蹈之节,年方志学,抽簪革服,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大唐西域记〉赞》)要说这个辩机跟房家打交道不算少,当时玄奘法师自西域取经过来,举国轰动,成为当时文化领域一大盛事,房玄龄奉太宗敕令为玄奘译经选取翻译助手,辩机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可见他早就为房玄龄所器重。在翻译《六门陀罗尼经》、《佛地经》、《显扬圣教论颂》、《天请问经》中辩机担任笔受。同时帮助玄奘整理书写《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了记载玄奘求法经历、西域、古印度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赞》至今还附在该书之后。

这样一个高僧大德,为何能与高阳公主相识并且私通?

根据《新唐书·合浦公主传》的记载,辩机在寺外有私宅,且私宅位于公主封地内。有一次公主和丈夫房遗爱一起在封地内打猎,遇到了辩机,一见钟情,就此发展成奸情。这里有个问题,房遗爱做为丈夫对此知情否?他是何种态度?

可以肯定,房遗爱性格是懦弱无能的,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受公主的左右。再加上唐代上层社会妇女中绯闻并不少见,贞操观也没有后世那么严格,所以他对于强势的夫人的婚外情采取的是睁一眼闭一眼的策略,公主为了安抚他,“更以二女子从遗爱”(《新唐书·合浦公主传》)。公主给辩机赠送了价值上亿的财宝。这其中就包括那个金宝神枕。而此枕的被窃,最终导致了整个奸情的暴露。

此事一出,御史直接上报给了太宗皇帝,太宗勃然大怒,一怒公主竟然私生活如此糜烂,二怒奸夫竟然是玄奘助手,出家人通奸原本就破坏佛家名誉,且对玄奘法师的声誉也有附带损伤,太宗焉能不怒?

于是太宗下令重办此案。辩机被腰斩,知情不报的十多个奴婢也被处死。但是唐太宗最终还是让步于私心,并没有处理高阳公主。

辩机之死让公主羞恼异常,她不是恼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恼父亲的痛下杀手。此事之后不久,太宗驾崩,高阳公主竟然不哭。“太宗崩,无戚容。”(《资治通鉴》卷199)这一方面体现出她对父亲的抱怨,一方面体现出此女骄横异常,连伪装都懒得做。

这场奸情引发的血案并没有让公主有所收敛,她的面首众多,史有明文记载的奸夫有僧智勖,此人据说善于占卜;又有僧惠弘,据说此人也有异术,善于视鬼,此外还有道士李晃,此人善于医术,他们都与公主有私情。

这里有个问号——高阳公主奸夫为何皆是出家人?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唐代妇女比较自由,社交较为广泛,但是男女之防还是要的,男女偶遇相谈没问题,但是要长久相处就必须有个借口,出家人可以讲佛法,行法术,经常出入达官贵人之家,有行动的方便。所以高阳公主的情人皆是出家人,就是这个道理。后来武则天的第一个情夫薛怀义就是以僧人身份进出宫廷的。

高宗当了皇帝,高阳公主并不服自己的这个兄弟,在她看来,高宗皇帝性格软弱,又不是嫡长子,所以这次她的胃口很大,不仅要在房家称王称霸,还想在全天下称王称霸,她谋划要废掉高宗,另立荆王李元景为帝。李元景是何许人也?此人是高祖的第六子,换句话说是太宗的弟弟,高宗的叔叔,此人一直有野心,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他暗地不服气,曾在房遗爱等人面前声称自己做了一个梦,“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资治通鉴》卷199)梦见日月都在他手里,那不就是要当皇帝吗?这么个有野心的人,和有怨气的房遗爱、高阳公主联合起来,可谓一拍即合。

而且他们此时还找到了一批同党,比如柴令武夫妇,柴令武是开国功臣、凌烟阁功臣柴绍第二子,娶了唐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柴令武夫妇为什么和房遗爱、高阳公主他们联合起来呢?史籍记载非常有限,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原因,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柴令武和房遗爱都不是家中长子,因此没有权利继承父亲爵位,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后来居上,只有出奇制胜。高阳公主曾撺掇过自己的丈夫夺取哥哥房遗直的爵位,可用“不安其位”来形容其心态。自古大功莫过于拥立,所以古来新旧皇帝交替阶段,往往是野心家蠢蠢欲动的时刻。

其次,房遗爱、柴令武有前科,与高宗原本就是对头。太宗在世的时候他们曾参与过魏王李泰的夺位之争,当时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争位,暗地里曾经广结朝臣,“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旧唐书·濮王泰传》)后来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双双被废,晋王李治也就是唐高宗成了笑到最后的人,所以说柴令武和房遗爱可能一直在担心高宗翻旧账,于己不利。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一拍即合。此时他们还得到了一个强力外援,薛万彻,薛万彻是太宗时期猛将,也是位驸马,他因事受处罚被贬,此人原本就是个赳赳武夫,曾经是太子李建成的铁杆,玄武门事变后归降太宗,对于太宗他还是忠心的,但对高宗则不然,被贬导致他心怀怨气,因此跟房、柴等人走到了一起,明确表示说“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资治通鉴》卷199)柴令武本来要去外地当官,但是此时借口说巴陵公主有病要在长安治病,自己要照顾,滞留在长安与同伙紧锣密鼓进行谋划。

这个集团阴谋的败露还是高阳公主导致的,此女果然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密谋如此惊天动地大事的同时,她还不忘跟丈夫的哥哥房遗直争夺爵位和家产,这就反映出她的小家子气,这种人能成大事业就怪了。

这次她突发奇想,欲以绯闻打倒房遗直,“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 (《资治通鉴》卷199),告房遗直非礼自己,桃色事件历来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高阳公主来了这么一招,天可怜见,她一生以淫荡而著称,没想到竟然能想起以“非礼”罪名诬告他人,可见桃色新闻这根棒子是多么顺手好用。但是这次房遗直也撕破脸皮了,在父亲刚去世时,弟弟、弟媳争位,他还曾经想退让,这次高阳公主做得太过分了,把他逼到了死角里,公主不知,此时的房遗直手里已经掌握了他们夫妇二人的造反阴谋,这次官府问案,房遗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正式举报弟弟、弟媳谋反,并且表示:“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资治通鉴》卷199)他们恶贯满盈,要是不告发,早晚要连累到我自家。高宗听了是大吃一惊,他刚当皇帝没多久就有这么大的一场阴谋,实在震惊。于是他派遣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当时还是朝中第一臣,由他亲自审问,可见案件有多重大。

审讯的结果是属实。而且长孙无忌也不地道,顺手把吴王李恪也诬陷为阴谋集团成员,李恪与此事完全无关,就因为太宗生前最喜爱他,一度曾经想传皇位给他,所以长孙无忌一直记恨他,借这个机会把他牵连进来了。而且有证据表明,长孙无忌所利用的就是那个懦夫房遗爱。房遗爱一生逞强且懦弱,又怕事,事到临头了他又到处乱抓救命稻草,此事在《册府元龟》卷一五二有记载,当时唐高宗亲自问案,对房遗爱说:“与卿亲故,何恨遂欲谋反?”

房遗爱曰:“臣包藏奸慝,诚合诛夷。但臣告吴王恪,冀以赎罪。窃见贞观中,纥干承基、游文芝并与侯君集、刘兰同谋不轨,于后承基告君集,文芝告刘兰,并全首领,更加官爵。”意即自己罪责属实,诚当万死,但自己举报了吴王李恪,希望能将功折罪。他还列举了贞观时期李承乾、侯君集谋反案中的同等事例,纥干承基是太宗原太子李承乾的人,与太子谋反事件有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纥干承基上书告发太子谋反。唐太宗准其将功折罪,于是纥干承基被任命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刘兰也曾参与这场谋反,当时鄠县县尉游文芝因罪下狱当死,告发其阴谋,刘兰以谋反腰斩。游文芝免罪。房遗爱希望高宗援例处置。

但高宗曰:“卿承籍绪余,身尚公主,岂比承基等,且告吴王反事,无乃晚乎?”你是驸马,与我关系亲近,岂是纥干承基、游文芝可以比拟,意思是你谋反的话罪过更大,而且你现在举报吴王,为时晚矣。

房遗爱这种软弱无骨气的举动大概也能侧面说明他为啥会被高阳公主牵着鼻子走吧,被一个充满野心又无能的老婆牵着走,势必堕入地狱。

永徽四年二月,案件审结,“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一代“天骄”高阳公主就这样死去了。

唐高宗显庆时,又追赠公主为合浦公主。高宗这样做的动机史无明文,无从推测,大概只能理解为毕竟“血浓于水”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