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剧老艺人演唱(山西蒲剧部分老艺人)
杨虎山是一位著名已故蒲剧表演艺术家,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他为丰富蒲州梆子剧目和蒲州梆子二净表演艺术做出了可贵贡献,被誉为“二净之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蒲剧老艺人演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蒲剧老艺人演唱
杨虎山是一位著名已故蒲剧表演艺术家,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他为丰富蒲州梆子剧目和蒲州梆子二净表演艺术做出了可贵贡献,被誉为“二净之魁”。
1908年农历八月初十出生,乳名虎子,祖籍原永济县赵村,后定居襄汾县南贾村。其父杨固荣是与杨老六同时期的著名二花脸,擅长小腰子戏。杨虎山受家庭影响,自幼就喜爱戏曲。14岁时先跟随父亲学艺,在戏班里开始时跑“流场”、“龙套”,熟悉舞台上的各种规矩。1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汾城邓庄娃娃班,拜二净“小闷呆”为师,专攻二净。“小闷呆”是杨固荣的结拜兄弟,他尽心竭力传艺于杨虎山,杨虎山也伶俐聪明,一年后,就成了娃娃班的小红人。1923年春,杨虎山所在的娃娃班在洪洞县侯村与父亲所在的杨老六班唱对台戏。他不畏名班名角,出奇制胜,大胜其父,在当地传颂一时。1929年至1936年间,杨虎山先后在赵城黑厮班、万金子班、周桂元班、小和尚班,以及兰州曹德盛班、晋南杨老六班、侯马天娃子班从艺。
几年之后,杨虎山到西安组织戏班,出演于陕、甘、宁等地。在兰州搭班演出时,他得到了京剧名角魏盛奎的青睐。魏盛奎亲自传授了他两出戏《通天犀》和《九江口》,杨虎山勤学苦练,一丝不苟,两出戏学了两年半,终于得到魏盛奎的首肯。一经演出就引起轰动,使杨虎山在西北剧坛成了响当当的名角,这也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飞跃。
1938年日军侵占晋南后,在一次回家途中,他路遇日军追赶当地妇女,愤然将一名日军打成重伤后逃离,日军立即封锁了南贾四个城门,对其进行搜捕。为免遭日军伤害,他索性与蒲剧艺人搭班结伙,辗转陕、甘、宁、青等地演出谋生。
后来,他回乡探亲,滞留家中,躬耕田亩,以农为生。1947年,他参加了新绛县蒲剧团。解放后,他所在戏班改组为新绛县人民蒲剧团,他担任团长兼演员。他响应党的号召,密切配合形势,排演反映土改等方面的现代戏,曾多次率团深入乡村,演出现代戏《血泪仇》、《白毛女》、《虎孩翻身》等,演出效果甚佳,当时他所在剧团被誉为“两条腿”走路的好剧团。此时,为了将蒲剧传统剧目《赠绨袍》继承下来,他在演出之余,四处打探并寻访熟悉此剧的艺人。
这出戏讲的是战国时,卫国大夫须贾奉命出使齐国,他的门人范睢说齐有功,招须贾嫉妒并设计陷害。后范睢诈使秦国,秦王识贤,拜其为相。秦强,诸侯皆欲结好,卫派须贾使秦,范睢不接见,但后在其前往馆驿见须贾时,须贾以绨袍相赠,范睢念其有悔,饶其性命,命须贾当堂吃草……这出戏是在京剧和四川木偶剧《跪门吃草》中都有的曲目。但是可惜的是,这出戏早就失传了,其中剧中须贾“吃草”的特技尤为引人注目,为了将这出戏重新恢复出来,他费尽苦心、四处打听,终于在稷山县马村水宁庄段秀轩处求得藏本。
此后,他又几经辗转,专门向已故张闷呆师傅的同班监场“狗当子(乳名)”学习“吃草”特技。再经过他的探访与自己的揣摩试验,终于让“吃草”绝技重现于舞台,使《赠绨袍》搬上舞台后,成为久演不衰的剧目。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随晋南蒲剧团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以《赠绨袍》一剧,荣获优秀演员奖。会演后参加了山西省组织的“蒲剧赴京演出团”,以饰演《八义图》的屠岸贾、须贾,《薛刚反朝》之薛刚而名闻京华。先后演出于京、津、张家口、保定、武汉、沈阳等地,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与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筱月来一起被誉为蒲剧五大名家。1959年参加山西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第二演出团,赴闽、浙、沪等省市演出。归来后赴长春参加拍摄蒲剧影片《窦娥冤》,饰演桃杌。1977年9月因患胃癌逝世,终年69岁,临终前他把平日积蓄的1000元交了党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境界。
他的艺术风格古朴洒脱,唱做相宜,表演夸张有力,唱腔雄浑清晰,武打功底深厚,顺乎自然。既善于演刚正耿烈的忠臣志士,又长于演奸诈诡谲的人物形象。他所塑造的一批典型人物,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在塑造人物上,采用“完整”与“精粹”二者共用的方法,成功塑造了《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薛刚反朝》中的薛刚等形象。他在戏曲表演中,还善于创造和捕捉极其夸张的形象化表演动作,把人物塑造得生动真实,栩栩如生。例如《九江口》中刚正不阿的张定边,《通天犀》中野性粗犷的青面虎,《白龙关》中凶狠残忍的欧阳芳等,一个个性格迥异,神态不同的人物形象站立在舞台上。这都源于他对人物性格精细的思考琢磨,并在生活中观察、分析、捕捉形象的特点,加以提炼夸张,顺乎情理地创造出那些独特的舞台形象。
原晋南蒲剧院院长赵乙先生说:“杨虎山嗓音好、戏路宽,开创了蒲剧净角演员表演艺术的一代新风……他通过完美的表演手法,充分体现人物心灵的美与丑,为蒲剧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虎山先生胸怀坦荡、为人豪爽。他从不与人动气,无论谁有了困难,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次,他的亲戚因琐事与邻居争吵,欲借他的名气遏制对方。杨先生闻讯后亲自到那家拜访,先是向对方表达歉意,接着让人唱了蒲剧《打金枝》里的一段“去去火,消消气,人世间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杨先生诚恳地希望他们互谅互让、和睦相处,通过高说低劝,最终皆大欢喜。
杨虎山先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照顾好老人孩子。有一回,他探亲路过沟边,见几个孩子望着沟边半山崖的几棵蔓菁垂涎欲滴,他毅然用绳子绑住自己腰部,将另一头固定在一块大石头上,小心地挖出蔓菁。没想到绳子突然从石头上滑落,只见他一个鹞子翻身,紧紧抓住沟边一棵小树后腾空而起,有惊无险地跃到沟顶。当时,一位小名叫龙娃的男孩看得目瞪口呆,决心要跟他到杨家去,学会这手绝活儿。杨先生深感其诚,欣然授技。十多年后,这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凭借学来的绝技,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跋山涉水、力克顽敌,荣获“侦察英雄”称号。
杨虎山数十年的舞台生涯,成就了一批他个人的代表性剧目,如《通天犀》、《九江口》、《打渔杀家》、《吃瓜》、《朝金顶》、《广武兴》、《白龙关》、《赠绨袍》、《赵氏孤儿》、《薛刚反朝》、《李逵下山》、《杜鹃山》等,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他的表演艺术丰富了蒲剧舞台,如今他的学生也大多活跃在蒲剧舞台上。
蒲剧小知识:蒲剧二十四本
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源,即西路戏与南路戏。南路戏以演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唱词较少,文辞典雅,对仗工整,咬文嚼字,多以情节奇巧取胜,格调文雅,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雅”。西路戏则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风格火爆,这就是来百姓所说的“俗”。到20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蒲剧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出现后,蒲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西路戏和南路戏的特点逐渐溶为一体,使蒲剧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细腻的一面,形成长于抒发激情和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雅俗共赏”。南路有南路的拿手戏,西路有西路的代表作。文雅火爆各有千秋。
蒲剧二十四本是:
【上八本】
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
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
【中八本】
梵王宫,摘星楼,槐荫树,炮烙柱
春秋配,无影簪,梅绛亵,和氏璧
【下八本】
忠义侠,龙凤配,渔家乐,富贵图
狐狸缘,火焰驹,宁武关,黄鹤楼
蒲剧二十四本技法口诀:
宋学璟先生在其《蒲剧春秋》中认为南路二十四本中的口诀是:
上八本,上了《盘陀山》,来在《红梅阁》,阁前一棵《阴阳树》,阁内放一张《麟骨床》,床上擎的《瑞罗帐》,床上放的《意中缘》,床下放的《十五贯》,墙上挂的《乾坤啸》。
中八本,纣王不愿《龙凤配》,要和《狐狸缘》(梅降亵)、妲己不住《倚兰阁》,要造《摘星楼》,梅柏直谏《忠义侠》,妲己定下《火攻计》,殿前设下《炮烙柱》,火烧梅柏《和氏璧》。
下八本,二人同心《忠保国》,择订吉日《春秋配》,华堂设在《黄鹤楼》,二人拜罢天地,男赠女一张《日月图》、女赠男一张《富贵图》,新娘戴上《无影簪》,二人骑上《火焰驹》,路上遇见《六月雪》。
永济市郭平店村何叔的口诀是:《梵王宫》前《槐荫树》,成材能做《炮烙柱》,树下定就《火攻计》,《忠义侠》怀抱《和氏璧》,骑上《火焰驹》,通过《宁武关》,来到《摘星楼》,摘下《黄鹤楼》,上了《盘陀山》,进了《红梅阁》,坐上《麟骨床》,放下《瑞罗帐》,摘下《无影簪》,褪去《梅绛亵》,看着《春秋配》,唱着《渔家乐》,取出《富贵图》,卖钱《十五贯》,《狐狸缘》盗来《乾坤啸》,《龙凤配》缔结《意中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