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情绪的意义(情绪的本质)

五种情绪的意义(情绪的本质)(1)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情绪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自我,来自于自我的什么?

来自于自我的反应

来自于自我的什么的反应或者说为什么会产生反应?

因为自我存在而有了判断,当感知后的判断结果超出自我预期,就会产生情绪

而这个预期是怎么产生的?

自我的残缺性,必然导致追求完整,而追求的过程即是自我的运动。

自我运动产生了念头,产生了欲望,为什么会产生?

因为缺,他要追求,他要维护自我的存在。

而追求,维护基于什么?

基于过往的经验,而经验是什么?

是自我已知与未知的冲突

所以基于已知,必然产生冲突。

看到情绪产生的根源,那么如何避免?如何能更好的管理情绪?

看到自我的局限,必然无局限,无情绪。

而情绪的产生过程,在经验方法论的角度,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诱发

第二部分 自我处理

第三部分 自我行为

情绪必定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必有诱因,而自我获取到诱因事件(诱发),也必有一个处理判断过程进而转换成情绪(自我处理),而有了情绪后自我也会有反应即行为,所以

美国心理专家艾利斯创立了ABC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好坏是由自己的想法所决定。A(Activating event):诱发事件;

B(Belief):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评价;

C(Consequence):继这一件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影响我们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的解释,因此即使发生的事情相同,若我们所持的信念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调节有三个思路:

一是从A(事件)入手,避免坏事、争取好事。例如违章被罚导致我们心情不好,那么以后我们遵守交规、避免违章也就避免了心情不好。受到批评我们心情郁闷,那么以后我们好好工作也会减少工作上的郁闷。但在做出决定、产生情绪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事件原由!

二是从B(认知)入手。引发消极情绪的常常是一些不合理观念,这些不合理观念也通常具有三个特征:①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②以偏概全的评价。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③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三是从C(结果)入手。①适当宣泄,如写日记、讲述、运动、放声歌唱、跳舞、甚至痛哭等。②接受、忽视或适应,让时间去淡化。③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司马迁受宫刑忍大辱终成《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科学家霍金身残志坚等。④假装高兴,学会身体放松。⑤学会自助、求助、助人。正如身体上的不适我们可以求助医生一样,心理上的不适也可以求助他人,心理咨询师或医生。

但这一切届时方法论,是总结归纳的结果,唯有看到自我的局限,有良好的三观才是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

#认知#​#哲学#​#心理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