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谈修身养性(道德经美学)
道德经美学~~:三性八美老子聃道德经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从道德经中谈修身养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从道德经中谈修身养性
道德经美学~~:三性八美
老子聃道德经中,
对“美”字的使用共有三四处,
其义主要也有三。
其处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在道德经之头。
其义一,
美好之事物。
其处二,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在道德经之中。
其义二,
歌颂,赞美,以之为美,称某事物其为美好之事物。
其处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在道德经之末尾。
其义三,
形式外表上的美丽动听。
后两处之义,
都是非实质的形表之美,
老子聃都对其持否定摒弃之态度。
唯有第一处,
是本质大道之美,
被老子聃真正推崇,
也符合我们真实要追求的美。
~~~~~~~~~
来看看老子聃的大道之真美。
..................................
第一因(性),
无有之美。
又云玄妙之美,
或又云初始之美。
为天地万物始母,
众美众妙,皆源于此。
无之美,在其妙。
有之美,在其徼。
异名同出,是为玄妙。
若不入玄妙之门,则不得大道之真美。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老子聃道德经章一
玄妙初始之美,众美之源,众美之始,众美之母,众美之门。
天地万物莫不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并终将复归于无。
道家解释的宇宙天地万物乃至于人,是从无生有,有归复无,无又生有,循环反复的道。有点像现代科学的宇宙奇点理论弦理论或量子理论,是道家科学、美学、哲学的根本源头,这便是无有,便是道。
道在有天地万物人之前便已存,在天地万物无之前已存,在天地万物归复于无之后仍存。
无,是宇宙天地的始终起止。
有,是万物的过程。
在无有之中,时空宇宙便没有了界限。
既然时空无界,那等同这个宇宙早已灭寂于始终的虚无,万物你我只不过活在过程中罢了。
返回主题,美学。
有之美,在徼,在天地万事万物的细节,在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演化。观察理解万物时空的现状与发展变幻,细微量变终成宏大质变,得有之美。
无之美,在妙,在宇宙天地的始终,因其是始,因其是母,因其是本质本原,无之美比有之美更为真髓。
无有之中,借有得无,就如同以妙为战略徼为执行。这便是道生一,无有之美。
在哲学,是第一性、第一因。
在科学,是宇宙起源说、万物起源说。
在美学,是无有之美、玄妙之美、初始之美。
无有之美是元始的,是天之道的,与我们人之道之美距离远,但是其本原真美大美。
.......................................
第二因,
相对之美。
又名差别之美。
或又为无为之美。
美之与恶,实是相对且相较之概念。
若无恶,则无美。
一事一物是恶是美,
并非绝对,
而是取决于该事该物要与何事何物去比较。
万物相对 相生 相成,
进而相较 相倾 相和 相随。
悟此之美,便为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聃道德经章二
老子聃解释完第一性的无有之美,
接着继续为我们揭开第二性的面纱,
一生二。
第二性就是万物的相对性、差别性。
爱因斯坦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知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涉及到了这第二性的探索课题。
万物从无生有,解决了第一性。那一又如何生二呢,是相对,万物必须产生差别,才能产生不同的两端,从而彼此才能区别区分出来。
这点,现代科学也解释了,速度、力,甚至空间时间,都是相对的。
老子聃不仅解释了第二性,还进一步把第二性的相对性差别性这点落地到人之道社会实践之中来。
他说,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圣人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应该去强行抹杀人事物的相对性和差异性,不要用自己主观的喜好美恶偏好去强令强求。保持个体的差异差别才能寻得相对之美。
于是,老子聃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同美术,全无差异的全白或全黑或其它纯色,没有相对,没有差别,一大片一样,有美吗?呵呵。
.........................................
第三因,
冲和之美。
又名大同之美
万物若无渊,则无盈。
阴阳之间,
相冲则贵以和。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和非为同,却为大同,
是为和美。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
~老子聃道德经章四
万物第三因,万物有了相对有了差别之后,如何调和这种差别始之共存共生,便成了第三性、第三因,二生三。
一生二之后,万物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有高必有低,有前必有后。
因此,如何使有差异之相对的双方共存共生 相成相形,便成第三性,和。
有阴有阳,阴阳调和。
有正有反,辩证调和。
如音律之和,味香之和,颜色之和,形象之和,皆为冲和之美。
和之美,渐近人之道之美。
.....................................
二生三后,
有三生万物。
于天之道中,又至少还有八美。
.....................................
第一美,
久长之美。
又名无私之美。
或又名长生之美。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
~老子聃道德经章七
天下皆知天长地久很美,却不知天地为什么能如此长久。
老子聃道,因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自生落地到人之道,就是圣人应当后其身、外其身、无私。有私自私自贵其身者,在人之道社会无法长久长保。
无私之美,即长久之美。
于美学之中,是三生万物之其一,
要达到第三性的冲和大同之美,其一途便是相对应的两物无私不自生。
长生之美,是冲和大同之美的其中一种,也是其一种基础的形态。
.................................
第二美,
上善之美。
又名利他之美。
或又名不争之美。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聃道德经章八
三生万物之其二,
既已无私不自生,乃得长久。
虽已得长久,但只是基本的不自生也不他生,万物岂不是死寂寞而无活力。
万物当有利他之性,即上善若水之性。
有此一性,则天地万物仿佛忽然着上了色彩一般,由黑白的水墨丹青变得顿时鲜活起来。
.................................
第三美,
无识之美。
又名不迷之美。
无识者,无色 无音 无味 无求,
无眼耳鼻舌身意识,
于欲界色界之上,得其大美。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老子聃道德经章十二
此一重境界,又在色界上善之美之上。
上善利万物而不争,致万物生化万象。
如何于万象之中不迷于心,以此。
.......................................
第四美,
无物之美。
无识再进一步,便为无物。
又名无状之美,
或又名恍惚之美。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后。”
~老子聃道德经章十四
无识不迷之上,便为无身无物。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
..........................................
第五美,
归根之美。
又名虚极之美,
或又名静笃之美。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老子聃道德经章十六
无识无物,万物归根。
是谓复命,是谓恒明。
芸芸万物,虚极静驽。
天道久恒,没身不殆。
............................................
第六美,
抱朴之美。
又名抱一之美。
或又名归真之美。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老子聃道德经章十九
至此,万物返璞归真。
愿汝,看尽世间繁华,归来依旧少年。
...........................................
第七美,
孔德之美。
又名众甫之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聃道德经章二十一
万物抱一归真,即通达道德。
通达道德,即名孔德。
孔德之名,可阅众甫。
众甫者,万物之始。
三生万物芸芸,
尽皆孔德而阅众甫。
无中生有,有尽守无。
虽尽守无,已皆名有。
有象有物,有精有信。
..................................................
第八美,
自然之美。
又名混成之美,
或又名寂寥之美,
或再又名大道之真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聃道德经章二十五
万物通达,孔德合道。
自然大道之美,为天之道终极之美。
~~~~~~~~~~~~~~~~
以上大道三性八美,
见列于老子聃道德经之道篇各章。
道篇三十七章,所述者天之道,
宇宙天地恒常自然之道。
故道篇所陈之美,尽本真恒久大道之美。
于大道真美之三性八美之外,
尚有人之道众多非恒非久非大之人之道诸美,老子聃陈于德篇。
如,
清静之美
恬淡之美
知足之美
柔弱之美
守拙之美
大成之美
正奇之美
非战之美
赤子之美
慈俭之美
司契之美
凡此种种,
恕不赘述。
道贵真,德贵善,性贵美。
不孤有邻,妙不可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