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中国古籍整理、中国文学史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等方面均颇有建树,享誉世界。鲁迅主要创作有3部小说集、1部散文诗集、1部散文集、16部杂文集、3部学术著作、2部序跋集,同时写有大量的日记、书信。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1)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B鲁迅像【1930年9月25日,摄于上海】【鲁迅50岁生日照片】

下面分两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在小说、散文诗、散文、学术著作方面的创作;第二部分,重点谈鲁迅在杂文方面的创作,详细分析了他生前编定的14部杂文集的命名得来。一、鲁迅生平,在小说、散文诗、散文、学术著作等方面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字为豫才;在南京求学时,易名周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署名鲁迅;后以笔名鲁迅行世。(关于取“鲁迅”这个笔名,据许寿裳解释,理由有三:母亲姓鲁[鲁瑞,1858―1943];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之意。)1881年(清代光绪七年)9月25日,周樟寿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87年正月入家塾读书,主要学习三种功课:描红、对课(即对对子)、背诵蒙学读物《启蒙鉴略》。1892年正月,进入三味书屋读书,师从寿镜吾,改字“豫才”。1893年秋,祖父周福清(1838―1904,清代同治十年进士)因科场贿赂案入狱;直到1901年4月才获释回家。受此影响,父亲周凤仪(1861―1896)被革去生员头衔,此生仕途无望;已经出嫁三四年的小姑妈,在夫家受到虐待,于1894年秋和初生婴儿一同病死。1894年冬,父亲突然患病吐血。作为家中的长男,周樟寿每每为父亲出入于当铺、药店,多遭人冷眼。1896年10月,父亲去世(周樟寿认为是中医耽误了父亲病情的诊治,这成为他日后改学西医的原因之一)。——在祖父入狱期间,尚且年少的周樟寿,早早体验了世态炎凉;但是,他并未放松学业,于1897年底从三味书屋顺利结业。1898年5月,周樟寿离开绍兴,远赴南京求学,由在“江南水师学堂”任职的叔祖父周椒生(1845―1917)改名为“周树人”,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学堂的风气不良,“官本位”思想严重。10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所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学堂采用德国体制;1902年1月底,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在校期间,周树人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考试成绩优良,学到了不少现代科学知识;此外,他在课余时间喜欢骑马,喜欢阅读维新派报刊《时务报》、鼓吹革命的《苏报》,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外国名著等。特别是1901年,阅读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从中了解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早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1898年6―9月,光绪帝支持的“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镇压,变法失败,倡导变法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对于列强争霸背景下的中国的命运,周树人深感忧虑。1902年春,周树人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前两年就读于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一般中等学校要学的普通课程,周树人学习十分刻苦;1904年4月30日结业,取得了日本中学堂毕业资格。当时,留日学生,以及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等流亡人士,大多聚集在东京,于是,东京成了中国各路英杰宣传政治思想的场所。在留学的第一年,周树人大量阅读了在新知识界占主流的宣传“维新”“救亡”思想的读物,如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等。1903年3月,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10月,加入“光复会”的前身“浙学会”(当时在日本的浙江留学生组织的一个反满清革命团体)。1904年9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1月,在课间观看了日俄战争教育片,片中的麻木中国人形象令周树人深受刺激——中国人的疾病并非仅在身体,更加关乎精神——所以他决心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3月,提出退学申请,并被批准,随后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2)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03年,摄于日本】【剪辫子后拍照留念】

1906年夏末秋初,周树人奉母命回国与绍兴府山阴县的朱安完婚。恰好二弟周作人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周树人前后在家待了4天便带着二弟一同去了日本。其后,周树人不再入学读书,而是开始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07年夏,与周作人、许寿裳、袁文薮等创办文艺杂志《新生》,以此作为开展文艺运动的第一步,结果没有成功。从1908年7月底开始听章太炎(1906年6月底东渡日本,稍后加入同盟会,接任《民报》总编辑、发行人;1908年4月开始举办国学讲习会)讲文字学,前后约有半年多时间。在章太炎的影响下,喜欢上了“清峻、通脱”的魏晋文章,文风为之一变。1909年3月、7月,与周作人合译、印行了《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无奈销路惨淡。7月,因为需要赚钱养家,结束了在日本7年多的留学生活,回国。——于此期间,1907年7月,光复会(清末革命团体,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部分会员加入同盟会,但仍以光复会名义独立活动)重要成员徐锡麟、秋瑾(曾在日本留学),在国内组织起义失败,先后被杀;稍后,身为他们的同乡、革命同志,周树人在日本参加了浙江同乡会举行的追悼大会。1908年,加入光复会。总体而言,周树人在日本期间(1902―1909年)的活动,一方面是寂寞的文学事业,一方面是激昂的排满革命。

1909年7月回国后,直至1911年7月,周树人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为辛亥革命的开端。11月5日杭州光复,6日消息便传到绍兴,周树人带领师生组成“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11月9日,光复会成员王金发率领光复军进入绍兴,周树人带领师生到城外迎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许寿裳应邀到南京予以协助。2月,通过许寿裳的介绍,周树人在南京的教育部谋得职位。2―4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权。5月初,周树人随教育部迁至北京。此后,在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夏,时间长达14年。——最初几年,在工作之余,周树人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古籍校勘。1909年秋―1911年底从古代类书、其他著作中搜录了自先秦迄隋的古小说36种,1912年辑录成《古小说钩沉》想要出版,但因无刻板经费而未能如愿(此书直到他去世后才出版)。不过,《古小说钩沉》的辑录,提高了周树人的小说创作素养,其中有些故事甚至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3)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09年,摄于杭州】【应邀往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它一面世就引起了周树人的注意。1917年1月,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在1917年1月1日第二卷第五号《新青年》上,胡适(当时在美国留学)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在2月1日第二卷第六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进行声援。《新青年》自1918年1月1日第四卷第一号起,改为同人刊物(报刊的出版发行人、编辑人均由其成员担任),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等轮流编辑。不久,周树人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在1918年5月15日第四卷第五号《新青年》上,周树人发表了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非人道的、虚伪和“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发表《狂人日记》时,他开始署名“鲁迅”。——关于中国国民思想的解放,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并未改变社会结构、国民思想,对此,周树人颇感失望。而后,自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猛烈冲击封建主义,广泛宣传民主主义,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充当了伟大旗手的角色。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主力军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除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外,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药》《风波》《故乡》,也相继在《新青年》上发表。此外,鲁迅还在《新潮》月刊、《晨报副刊》、《小说月报》等新文化杂志、报纸副刊上发表小说,如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及多篇短篇小说。1918―1922年共作小说15篇,在1923年8月结为小说集《呐喊》出版,是为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它以其思想上的深刻性在五四时期堪称独步,对“五四”以后的中国启蒙运动产生了长远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不仅在文体上确立了叙事文学的典范样式,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的个人特色。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4)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25年,摄于北京】【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拍摄】

鲁迅在写完《呐喊》里的小说后,过了一年多才重新开始写小说。1924―1925年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离婚》等11篇小说,在1926年8月结为小说集《彷徨》出版,是为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困境,流露了忧郁、愤懑、迷茫的情绪,展露出作者激愤、痛苦的心灵世界。它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依旧延续了《呐喊》中的反封建的主题;在小说结构、心理描写、语言运用上,则比《呐喊》中的作品更为成熟。此外,1924―1926年创作了23篇散文诗,在1927年7月结为散文诗集《野草》出版。它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1920―1926年,鲁迅除了在教育部任职外,还先后在北京的多所大学、中学兼课。其中,1920年8月―1926年夏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首年12月第一次赴校讲课,先是讲授中国小说史(自编讲义),后来又以自己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教材讲授文学理论。1920年秋―1925年夏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名“北京师范大学”)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每周一次。1923年秋―1926年夏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名“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简称“女师大”)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每周一次;1925年10月女师大在新校址上课,鲁迅改任教授,每周讲两次。——在讲授中国小说史时,鲁迅结合教学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资治通鉴考异》等古籍中搜集资料,从而勾勒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撰成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此外,1924年7月,应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之邀,鲁迅赴西安作暑期讲学,其讲学记录稿经过整理、修订后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之名出版。1924年秋―1925年11月,女师大爆发了进步师生与女校长杨荫榆、教育当局的持久斗争,是为“女师大风潮”。在这次风潮中,鲁迅坚持站在进步师生一方,最终取得胜利。期间,鲁迅结识了女学生许广平(广东广州人)。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发文悼念遇害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并抗议北洋军阀暴行,不久便被列入通缉名单,所以不得不暂时躲避。

1926年7月底,鲁迅接到厦门大学(1920年8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创办)的聘请,担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在此前后,一一辞掉了北京大学、女师大等校的兼课职务。8月底,和许广平离开北京,鲁迅前往厦门任教,许广平则回到家乡广州。其后,两人频繁通信联系。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了两门课程:小说选及小说史,每周两节;文学史纲要,每周两节。鲁迅曾经在北京一边教授“中国小说史”一边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获得了成功的经验。这次讲“文学史纲要”,他如法炮制,开始撰写学术专著《汉文学史纲要》(在厦门大学期间暂未完成);期间曾经编纂了《唐宋传奇集》(集录唐宋单篇传奇小说45篇,并说明出处、辅之以考订)以作为撰写文学史的准备。1926年底,因在厦门大学受到排挤,以及出于对校方管理层的失望、厌恶,辞掉了在该校的一切职务。——在厦门大学期间,鲁迅除了撰写《汉文学史纲要》外,还写下5篇回忆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散文,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连同上半年写的5篇回忆散文,在1928年9月结为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5)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27年1月2日,摄于厦门】【鲁迅题字:“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

早在1926年11月,鲁迅便正式接到广州的中山大学的聘书。1927年1月中旬,鲁迅乘船离开厦门,到达广州。广州被誉为“革命的策源地”,此时已经成为北伐战争革命军的大后方。北伐战争,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是1924―1927年共产党、国民党组成革命统一战线,讨伐北方的北洋军阀——主要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斗争,最终打倒了北洋军阀。在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左派、右派,以及共产党,各方都公开活动,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鲁迅这位无党派的文化名人,成为了各方势力积极争取的对象。然而,鲁迅没有加入任何一方。2月10日,鲁迅被中山大学任命为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许广平任其助教、广州话翻译。2月12日,鲁迅确定了要讲授的4门课程,即文艺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中国字体变迁史。18、19日,鲁迅应邀赴香港做演讲——两天的演讲内容分别为《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随之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广州大屠杀”,宣告国共合作破裂。4月18日,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成立。此后,国民党统治了中国。——在广州大屠杀中,鲁迅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无果。此外,还因为和某位教授不和,鲁迅于4月21日向中山大学提出了辞职申请,6月初获准。面对革命阵营内部的自相残杀,鲁迅感到愤怒、失望,9月下旬和许广平乘船离开广州,到了上海。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6)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27年9月11日,摄于广州】【鲁迅与许广平、蒋径三合影】

自1927年10月起,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此后,鲁迅基本上不再在大学教书,只是应邀去全国各地的高校做过多次演讲(曾经于1929年5―6月、1932年11月两次赴北平探亲,并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原女师大、原北师大等高校做了演讲)。一直到1936年去世,鲁迅在上海生活的9年时间里,主要是进行译著工作。为了支持鲁迅的创作,许广平不再出去工作,而是在家里做起了助手:不但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接待客人,还替他查找相关资料、抄写文稿、编校刊物等。1929年9月,二人生下一子。自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鲁迅是现代文学(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创作)(7)

照片名称:《鲁迅文集》插图C鲁迅像【1928年3月16日,摄于上海景云里寓所】

——鲁迅在上海期间,于1934―1935年写有《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等5篇小说,连同先前所写《补天》(1922年11月)、《奔月》(1926年12月)、《铸剑》(1927年4月)等3篇,在1936年1月结为小说集《故事新编》出版,是为鲁迅第三部小说集,也是鲁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均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与传说,但并不拘泥于材料,而是在刻画古代人物的同时,融入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鲜明的主观色彩。其中,《非攻》《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英雄人物墨子、大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的期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社会各界进步人士陷入极大的悲恸之中。此后,许广平留在上海保护鲁迅的遗稿、其他遗物,并且和胡愈之等人在1936年11月―1938年8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6月15日初版。包含已出版的文集、译著、发表作品约400万字,未公开面世的译文、手稿约200万字)。可以说,许广平是鲁迅精神的最忠诚的继承者、最热忱的弘扬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