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解续经解尚书类汇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原文《太上感应篇》:“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这个标题中,“太上”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因为顺应天道,建立言教,就必须告诉人们,凡是这样的言教就是至高无上的,要用最尊敬的态度来听从,不可以用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感应”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感”就像开始在种植什么植物,“应”就是种植以后,植物长大开花结果的报应。以“感应”二字来做标题,意思就是有感必应,随感随应,揭示因果不虚、报应必然的自然规律。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不正是“感应”的意思吗?

《太上感应篇》全文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开头四句话为全篇的总纲,这已经概括了全篇的大要,以下内容都是对这四句话的启发阐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这段话,是概论天地诸神察知众生善恶的严密,罪罚的严厉,先启发众生的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这段话,是说明为善必定招来福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这段话,是说明为恶必定招来恶报。

下面又说“横取”“枉杀”这两件事,这里特别强调提出来,是让大家知道这种罪恶的严重性。“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这段话,就更进一步推论到众生一开始起心动念,就被诸神所察知,这些念头是福报的前提还是祸患的胚胎,大家只要时刻观察,检查当下一念就知道。“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这段话,开示不要因从前的过错自暴自弃,若真的能够改过向善,那么转祸为福,实在也是很容易的。这是太上老君开示的原意,所谓祸福无不都是自己感应来的,呼应开头“惟人自召”之意。最后做总结,以“语”“视”“行”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每天积功累德的内容。最后一句,勉励大家实践躬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勉”这个字,是改过向善的要诀,叮咛之意,语重心长啊!

经解续经解尚书类汇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

原文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踰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檃括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咏上帝鉴观;《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插图]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白话文

当世道人心不古的时候,世风日下,人变得越来越坏。坏人坏事,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只有“感应”二字,才可以引导出人们从善去恶的良心。人即使不怕国法,也没有不怕鬼神的。国法或许惩罚不到,因可以靠个人势力买通,或者靠奸诈狡猾而逃脱,但是,鬼神一定不会因人富贵就能买通,或者躲到阴暗处就能漏掉。因此,有人为《太上感应篇》作序说:“好人听闻后更加精进,不必等到奖赏他才去行动;恶人阅读后知道了因果报应,就会有所恐惧,不敢再为非作歹,感应篇超越了刑罚的效果。”可见这篇《太上感应篇》,不但可以辅助三教圣经度化众生,也可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

有人说这篇文章出自道藏,就怀疑与儒家精神相违背,这个看法统统都是从来没有深入研究儒书而造成的结果。儒家经典讲解因果的地方比比皆是。《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的意思,就是说看见他的善恶之事不只一件;“余”的意思,是说看见所得果报也不只一种。《易传》做了概括说明,此书又逐条分析。还有,《尚书》上记载:“做善事上天会赐给他各种各样吉祥和善报,做坏事上天就会降下各种各样灾难和恶报。”《诗经》咏叹上天洞察人间,善恶分明;《礼记》记载人事得失,因果不爽;《春秋》写人,在前面记载他的善恶之事,在后面写他的善恶报应。儒家六经所载,深入叙述感应之说,难道与这感应篇不是一个道理吗?

此篇所叙述的善恶之事,细微详尽,无不洞悉,事无巨细,全部都有,即使吐痰、咳嗽、唱歌、哭泣等事,都说在上天监察范围之内。人们阅读到这些说法,都表示怀疑,认为都是渺茫不见的神话传说罢了,那么微小的事不可能盘根追底。不知道慎小谨微之道,本来就是圣贤所看重的。《尚书》说:“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德,功亏一篑。”《易经》说:“小人以为小善没有什么好处就不去做,以为小恶不足以损伤自己就不去除。因此,罪恶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不可掩盖,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无法化解。”一部《礼记》,对于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规范和要求。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大多都是如此。

经解续经解尚书类汇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